胫骨及胫骨远端CT影像解剖形态学研究

来源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西南地区正常成人胫骨远端CT影像解剖学及形态学特征,为治疗胫骨干远端极限骨缺损新型保踝胫骨干假体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CT检查的107例正常胫骨CT影像资料,其中男57例、女50例,年龄20~40(29.8±5.2)岁。应用Mimics软件测量胫骨上下关节面长度(L1)、胫骨平台最低点到髓腔最狭窄部位的长度(L2)、能保留下胫腓韧带的最短胫骨长度(L4)、狭窄段的长度(L5)、最狭部最薄皮质骨厚度(L6)、最狭窄部直径(D1)、胫骨远端关节面最高点上4 cm处胫骨截骨面最贴合髓腔椭圆长径(D2)、短径(D3)以及D2与胫骨冠状轴夹角(∠α)等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参数在性别上是否有差异,并通过Pearson检验分析其与身高的相关性;通过CT影像进行解剖形态学观察,进而分析胫骨远端髓腔的大小和形态、上下截骨面髓腔的大小及相对位置关系。

结果

L1为(339.0±22.2) mm,L2为(210.0±20.2) mm,L4为(27.0±4.3)mm,L5为(56.5±15.0)mm, L6为(3.6±0.6)mm,D1为(10.2±1.6)mm,D2为(22.2±2.5)mm,D3为(18.1±2.5)mm,∠α为32.8±24.7°(忽略成角方向)。L1、L2、L6、D1、D2、D3均与身高呈正相关(r=0.212~0.793, P值均<0.05),且男性明显大于女性(P值均<0.05);保留下胫腓韧带残留的最短胫骨长度占胫骨长度百分比(S1)与身高呈负相关(r=-0.199, P<0.05),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4、L5、∠α、胫骨髓腔最狭窄部与胫骨的位置比例(S2)相对固定,与身高无相关性,且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当胫骨远端残留长度≤4 cm时,胫骨远端髓腔为近端窄小而远端宽大的"反漏斗"形状;胫骨机械轴相对于胫骨下关节面上4 cm处截面的髓腔解剖轴CT冠状面上偏内约18.5%±6.5%的位置,矢状面上偏后约34.5%±4.7%的位置,故假体远端柄位置设计应更贴合内后侧皮质。

结论

胫骨有其固有的CT影像形态特征,在假体设计时应据此确定假体基本形状,再根据变量设计不同梯度的型号。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甘草次酸对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培养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将传代2~ 3次后的角质形成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药物处理组,药物处理组加入甘草次酸,使其终浓度分别为1、2、4、8和10 mg/L,对照组不加甘草次酸。作用24~ 72 h后,MTS法检测甘草次酸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甘草次酸处理24 h后,角质形成细胞凋亡
期刊
目的分析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阳性率及分布情况,探讨其在慢性荨麻疹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荨麻疹专科就诊的患者中,筛选127例临床可疑的诱导性荨麻疹患者行6项诱导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包括迟发压力性荨麻疹激发试验、皮肤划痕试验、振动性血管性水肿激发试验、冰块激发试验、热接触性荨麻疹激发试验和水激发试验。不同性别患者间激发试验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
期刊
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定量参数和表观扩散系数(ADC)与直肠癌临床病理预后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为临床预测评估直肠癌的恶性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6年11月—2017年4月山西省肿瘤医院122例术前行MRI检查的直肠腺癌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48例(39.3%)、男74例(60.7%),年龄42~81岁。利用相关软件测得平均表观扩散系数(MD)、平均峰度(MK
目的探讨新疆南疆地区汉族及维吾尔族健康体检人群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3 565例维吾尔族及汉族健康人群CCTA资料。3 565例中,男2 271例、女1 294例,年龄25~79(48.13±10.60)岁。其中维吾尔族2 041例,年龄25~79(48.42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左右侧海马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和比较左右侧海马的影像组学分类模型,并分析其在AD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9月—2018年6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记忆专科门诊就诊的59例AD患者为AD组,健康促进中心44名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GE 3.0 T MR成像系统对两组受试者行全脑扫描,分别获取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成像序列(MPRAG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08年5月—2018年5月应用自制颈椎前路撑开复位器(ACDR)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5~73岁;单侧关节突交锁6例,双侧关节突交锁19例。术中采用ACDR进行前路解锁复位,复位成功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观察手术
目的对比3种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63例IVCS合并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8~70岁。按照置管入路不同将63例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1例。其中A组经小隐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