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艇”代“舟”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l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古就有“学海无边苦作舟”之说,讲的是读书的方法,告诫人们要想达到知识的彼岸,唯一的途径就是只有凭借“苦读”这叶扁舟,在书籍的海洋里慢慢划行,此外别无“终南捷径”。古人对这条读书方法看来是笃信不疑的。他们黄卷青灯,皓首穷经。有的“头悬梁”,有的“锥刺股”,有的“口舌成疮”,有的“手肘成胝”!他们那种苦读的精神,已成为千秋佳话,万古美谈!
  如果说,在过去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还不太多,外国书籍还没有传入我国的历史条件下,前人提出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条读书方法还有其正确性的话,那么,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发展,书籍的日益增多,特别是外文书籍的大量翻译过来,这条“以苦作舟”的读书方法就很值得重新研究了。
  仅以科技期刊为例,据统计,全世界现有科技期刊三万五千种,每年发表的科学论文约五百万篇,也就是说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一万三四千篇。每年出版图书五十万种,其中科技图书十二万种。在这些浩如烟海的科技书籍海洋中,又仅以化学专业为例,美国《化学文摘》一九七六年以五十六种文字报道了来自一百三十六个国家的四十五万余篇文献,假如一位通晓各国语言的化学家,每周读四十小时,每小时读四篇,一年也只能读八千余篇。即使这样拚命的追赶,也要用五十六年才能读完一年发表的化学文献,何况这种苦读方法是显然不行的。
  诚如上述,不难看出“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读书方法,在今天值得提出来重新加以研究了。
  个人的初步设想:既然近百年来海上的交通工具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并出现了“艇”这种交通工具,为了迅速地驶达书籍海洋的彼岸,在读书方法上,是否也可来个“以艇代舟”呢?也就是说,如果把“苦读”比作“舟”的话,那么,可以把“巧读”比作“艇”。
  所谓“巧读”,就是有所读,有所不读(而且往往是大量的不读)。尽管我国古代学者都一再强调“学富五车”,“博览群书”,杜甫说他自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愈说他“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这在今天是办不到了。我们只能及早确定目标,选择好书,精读若干,而且在阅读时讲究方法,善于选取书中的精华。这也就需要广泛出版各种帮助选择和阅读书籍的辅助材料。有许多书刊,应该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编好引得等参考材料,使人需要时一索即得,毋须再象古人那样用死功夫来寻求知识。在中学、大学里,应该设置有关课程指导学生们这么做。至于书中的空话、套话,不仅浪费纸墨,而且简直侵蚀读者生命,更应取消。总之,现在与古代相比,信息数量大为增加,不仅“舟”不行,一般的“艇”也未必够用,非得“快艇”才行。
  这么说,当然并不是想否定我们历来提倡的刻苦治学精神,这我想是不致误解的。
其他文献
三维写作教学概念,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双向能力进行培养。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更需要让学生在过程当中掌握方法,最终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情感价值观态度。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写作的信念是尤为重要的。如果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缺乏自信心,没有办法以全面的价值观去看待写作,那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很难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因此,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以三维价值观的方式进行创
摘 要: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不但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的内容,还有效地充实了我国口语翻译研究理论,提升了口译工作的质量。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阐述译者在进行口译工作时的理解过程,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口译活动;理解表达  翻译者的语言理解能力是进行所有口译活动的关键,在口译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通过借鉴其他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式和科研成果,研究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翻译者的口译理解过程,这对于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