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护理风险的识别,运用风险管理进行预防和控制,制定风险预案,加强培训,提高认识;重视流程的细节管理,提高护士的专科技术及急救技能。结果: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强化了护士的风险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及质量意识,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结论:有效地降低了风险系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急诊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97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进行管理的活动。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1]。急诊科是医院急危症重病人集中的场所,面对的多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突发灾害事故、意外伤害等病人的救治,是医院风险的高发区。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急诊工作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急诊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
护理工作制度落实不严、执行不力: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不能落实到位,有章不循。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病人在转运前未能充分评估病情,抢救药品和仪器不能及时携带,途中出现病情变化无法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而延误抢救时机。
对病情预见性不足:急诊病人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千变万化。特别是低年资的护士由于业务技术水平不够熟练,对危重病人的评估能力差,影响前瞻性措施的落实。
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在疾病的诊疗护理过程中,有着不可确定性和预测性。各种侵入性操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抢救过程中口头医嘱多,护士执行时未做到及时复诵而用错药、重复用药。抢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
抢救仪器管理不善。
服务意识不强:接诊不及时,不能快速地做好预检分诊。
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加强风险知识培训: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3]。平时采取自学和早提问的形式加强护理风险预案的学习,并组织考核,要求熟练掌握风险预案知识,从思想上重视风险预防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法律知识的培训:采取各种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并组织考核,明确患者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制定专科护士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专科护理人才。
应用“零缺陷”管理理念,提高护理质量:零缺陷医疗管理就是进行事先、实时监控,保持各环节、各层面、各要素的缺陷趋向于“零”,以实现质量的根本性改进。
重视流程的细节管理,确保流程无缝隙,保证护理安全:针对护理流程中易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风险识别,制定各种警示标识卡,规范护理风险警示管理。
加强抢救药品、仪器的管理:抢救室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天检查所有抢救仪器和药品,确保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应急状态,班班交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抢救时的注意事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认真做好各项告知工作,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各项抢救记录抢救结束后据实补记。
规范护士礼仪,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定期组织护士礼仪和沟通技能的培训,推广使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
综上所诉,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和风险预案的学习,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规范护士的操作和护理行为,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使各种潜在风险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
2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12(39):12.
3 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4,2(39):2.
关键词 急诊 护理风险 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197
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进行管理的活动。通过对现有和潜在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以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1]。急诊科是医院急危症重病人集中的场所,面对的多是病情复杂多变、生命垂危、突发灾害事故、意外伤害等病人的救治,是医院风险的高发区。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急诊工作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是急诊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急诊护理风险的识别
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的第一步[2]。
护理工作制度落实不严、执行不力: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不能落实到位,有章不循。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病人在转运前未能充分评估病情,抢救药品和仪器不能及时携带,途中出现病情变化无法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而延误抢救时机。
对病情预见性不足:急诊病人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千变万化。特别是低年资的护士由于业务技术水平不够熟练,对危重病人的评估能力差,影响前瞻性措施的落实。
护理操作中存在的风险:在疾病的诊疗护理过程中,有着不可确定性和预测性。各种侵入性操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抢救过程中口头医嘱多,护士执行时未做到及时复诵而用错药、重复用药。抢救记录不及时、不准确。
抢救仪器管理不善。
服务意识不强:接诊不及时,不能快速地做好预检分诊。
急诊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制定护理风险预案,加强风险知识培训:采取积极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3]。平时采取自学和早提问的形式加强护理风险预案的学习,并组织考核,要求熟练掌握风险预案知识,从思想上重视风险预防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法律知识的培训:采取各种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并组织考核,明确患者和医务人员各自的权利,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制定专科护士培训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专科护理人才。
应用“零缺陷”管理理念,提高护理质量:零缺陷医疗管理就是进行事先、实时监控,保持各环节、各层面、各要素的缺陷趋向于“零”,以实现质量的根本性改进。
重视流程的细节管理,确保流程无缝隙,保证护理安全:针对护理流程中易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进行风险识别,制定各种警示标识卡,规范护理风险警示管理。
加强抢救药品、仪器的管理:抢救室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天检查所有抢救仪器和药品,确保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应急状态,班班交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抢救时的注意事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认真做好各项告知工作,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各项抢救记录抢救结束后据实补记。
规范护士礼仪,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定期组织护士礼仪和沟通技能的培训,推广使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
综上所诉,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和风险预案的学习,提高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地规范护士的操作和护理行为,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主动查找护理安全隐患,使各种潜在风险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
2 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4,12(39):12.
3 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4,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