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投资要避免四大误区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x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中国的贸易顺差如何发生波动,中国仍有可能保持大规模的外汇资产,从这一点判断,中国对外投资要做长期的打算。基于此,中国企业和政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从企业经营和宏观经济管理上做好准备。
  
  近十年来,中国企业明显加大了对外投资的步伐和力度,在IT、汽车、能源、资源等一系列产业进行了投资,但这些投资中有不少以失败告终。近来,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资产价格走低,或者是由于一些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陷入困境,促使了新一轮的对外投资热潮,而且这一次主要以资源类产业为主。在这一轮对外投资潮开始之际,回顾一下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中所出现的问题,反思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上存在的误区,实在是非常必要。
  
  四大误区
  
  我认为,从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实践,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对外投资的四大误区:
  
  误读了对外投资的利益格局
  对外投资是实实在在地追求收益,也是实实在在的均衡,有些时候甚至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冲突。既不要讳谈利益问题,也不要空谈利益问题。
  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必须考虑五个方面的利益:投资主体(中国企业)自身的利益、东道国的利益、东道国相关行业机构(如行业协会)的利益、对象企业的利益以及对象企业工人的利益。能够实现“五赢”的投资行为是肯定会获得成功的,即使不能这样,也要敞到最大限度地不损害后四个方面的利益。
  在中国的对外投资中,由于国情的差别,时常表现出对一些利益相关群体的漠视,而最容易被漠视的就是东道国相关行业协会和对象企业工人。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这两者的力量和影响都远远大于政府,在欧美,前者势力强大;在韩国,后者异常强势。正是因为这种漠视,会导致中国企业在海外盲目追求“控股”,甚至在投资之初就有搬工厂、搬技术的想法,最终招来巨大的麻烦,甚至导致投资行为失败。
  
  无视市场规律
  中国近几宗对外投资都是资源产业,而且投资规模较大。中国大规模对资源行业投资导致了外界的种种猜测和担心,而其中最为常见的“误解”,就是认为中国要通过控制相关企业,达到保障供给和控制价格的目的。这些担心是否有事实依据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中国的政府和企业真有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于天真。根据市场的基本规律,供给和价格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对于大宗商品尤其如此。由于期货市场和投机因素的存在,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异常复杂,中国不可能通过参股、控股资源企业的形式达到控制价格、保障供给的目的。
  当然,要实现稳定的价格和持续的供给,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付出相应的价格,就可以达成相关的长期协议。中国与俄罗斯能源企业不久前签订250亿美元的协议,就是解决这类问题很好的办法。稳定的价格和持续的供给是可以通过相应的市场代价获得的,通过控制相关企业,则是无法实现的,也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
  
  过低估计市场的风险,过高估计自身驾驭风险的能力
  在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的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双龙申请破产后,上汽的高管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表示,在投资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双龙的工会很难办,但是觉得有能力搞定,所以就投资了。事实上,双龙的工会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处理,而上汽在处理双龙工会的过程中,充分暴露出了自身非常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最后导致了劳资冲突走向不可收拾的局面。
  现在,国内到海外“抄底”的呼声不断,甚至有要购买美国房地产的打算,这仍然是低估市场风险的表现。可以肯定的是,即使美国的一些资产真的见了底,就中国企业目前评估风险、驾驭风险的能力,也是无法实现抄底的。能否成功抄底,不仅取决于资产价格是否见底,还取决于中国企业是否有相关的能力把它“抄”起来。
  
  投资战略与市场定位不配套
  同样是双龙,上汽收购它时所有的着眼点都是国内市场:把双龙汽车拿到国内来卖,把双龙的技术拿到上汽来用,把双龙的生产线搬到中国来。但是,从上汽的投资战略来看,这样做显然与上汽的市场定位南辕北辙:如果上汽要把双龙车拿到中国来卖,就应该考虑到现代、起亚已经在中国有合资厂,韩国生产的双龙汽车在价格上根本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如果为了解决成本问题,把双龙生产线搬到中国来,势必引起激烈的劳资冲突,在双龙强势工会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上,当我们回顾上汽并购双龙的案例时,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上汽的市场定位,但是,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对外投资行为,应该面向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并把劳动密集型的组装环节放到国内,而不是像双龙这样的整车生产商。
  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海外投资根本就没有市场定位,或者是市场定位非常不准确、不合理。在我们看来,中国的海外投资,除了针对非洲、拉美、亚洲部分国家外,主要应该以国内市场为目标,而对于美国、欧洲的市场,应当慎之又慎。
  
  政府也要做出调整
  
  显然,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需要做出调整。不过,需要调整的不只是中国的企业,还包括政府,而且政府的调整对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要放松对企业间外汇交易的限制。目前对于企业自盈外汇,外管局鼓励企业留存,并于2008年修订《外汇管理条例》,取消了强制结售汇制度。但这还远远不够,应当进一步放松对企业之间外汇交易的限制,鼓励外汇通过市场途径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减少通过银行系统兑换的中间环节,尤其是要增加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获得外汇的便捷程度。
  第二,要鼓励投资主体和对象多样化。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只要能够在海外投资上有所作为,政府就应该鼓励。政府应当对所有企业同等视之,而不只是局限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在投资对象上,也不应当仅局限于一些大型企业,或者是上市公司。可以鼓励中国企业投资于国外的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私募等多种形式,投资于国外未上市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第三,对外投资要和国内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企业层面而言,只需要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就可以了,但是从国家层面看,需要考虑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中国的海外投资要和国内产业发展配套起来,要和国内市场开拓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对于一些有利于国内产业发展和产业体系完善的海外投资,要以相应的产业政策来配套。与此同时,对于以国内市场为目标、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的海外投资也要予以相应的鼓励。
  第四,政府要加强自身的服务功能。在目前的对外投资中,政府很大程度上担当的还是管理者的职能,是外汇管理者和对外投资审批者的结合体。如果要想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获得更大的成功,政府必须加强自身的服务功能。这种服务功能一是信息的服务,中国驻外的商务参赞和其他一些驻外机构,要积极为国内有投资意愿的企业提供相关信息,为企业海外投资搭台。同时,政府要成立银行,或明确指定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贷支持,并在企业海外投资遭遇困难时给予资金上的帮助。
  亚洲国家有着高储蓄的特点,基于日本的经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高储蓄最终会形成高外汇资产(相关于以外币计价的储蓄),不管中国的贸易顺差如何发生波动,中国仍有可能保持大规模的外汇资产,从这一点判断,中国对外投资要做长期的打算。基于此,中国企业和政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从企业经营和宏观经济管理上做好准备。
其他文献
台湾岛内选战愈来愈热闹,蓝绿打得不可开交。其他势力亦不甘寂寞。近来,多位政坛老将、新人纷纷站出来,号召选民唾弃不争气的蓝绿政党,另组“第三势力”,竞选下届“立委”与“总统”。    “第三势力”热炒李登辉频频“招手”    11月20日,台第七届“立委”选举参选人登记。除国民党、民进党等台面上常见的政党外,台北政坛上新出现了“红党”、“台湾农民党”、“第三社会党”等新面孔。再加上标榜向“中间偏左”
民进党失去政权后,党内围绕“改革”、路线调整等议题展开激辩。日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向岛内媒体投文,抛出所谓“新本土观”。细察之,无非是,用“本土”包装“台独”,用“主权”置换“台独”,企图在“主权”和“本土”的旗号下,让台湾同胞不分“本省”、“外省”,和他们一起推进“台独”,共同对抗大陆。此论大有为长期困扰民进党的“台独”路线进行解套的意味。然而,被“新本土观”包装的“台独”路线,又能将民进党带向何
日本的中国问题研究者出于“西方一员”和“亚洲一员”的双重立场,既不满于美欧学者以“东方主义”观察和研究日本(比如鼓吹“日本异质论”),又在观察研究中国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西方中心主义,往往带着一种优越感,热衷于抓住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表达中国“全体像”    现在,日本媒体上有关中国的报道评论可以说“无日不有”;书店里有关中国的书籍(包括书名上没有“中国”字样而内容涉及中国的书)可以说“无周不出
近来,台湾岛内出现一片不分蓝绿的全民“批马”风潮,将马英九定性为“执政无能”的领导人,大有“弃马而后快”之势。与此同时,没有任何改革与进步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反而受到追捧,民调持续升高,似乎台湾人又将未来希望寄托在蔡身上了。然而,在岛内社会分裂、蓝绿对抗、民粹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没有人能够拯救得了台湾的衰落与沉沦。昔日的“准政治强人”李登辉、横冲直撞的陈水扁没有能够拯救台湾,反而加速了台湾的衰落;当
目前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按其内在逻辑的必然性向前推进、扩展和深化,在一个接一个的国家捅出了一个接一个的破洞,从一个阶段到更加深入的下一个阶段。  危机的第一个阶段出现在美欧银行系统,如果不是各国政府的紧急注资,它们注定会像“大萧条”时期一样,全面地陷入崩溃。政府向银行注资是第二个阶段。事实上,各国政府出资挽救的那些大银行和大企业的负责人,恰恰就是制造这场危机的人。现在看来,这些救助措施也是必要
2008年10月11日,美国宣布将朝鲜从严“支恐”黑名单中删除,这为朝鲜的全面“弃核”创造了契机,也为以朝鲜半岛无核化为目标的六方会谈,带来了新的转机。    戴了20年“支恐帽”    1987年,朝鲜因被韩国称袭击了其客机而被美国置于“恐怖主义黑名单”。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布什政府将朝鲜和伊拉克、伊朗并称为“邪恶轴心国”。朝鲜从此受到美国及其盟国严格的出口限制,也不能接受相关国家的经
豆角乾坤    翟 崑zhaikun@yahoo.com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老舍的《茶馆》里有俩兄弟,号称是“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每遇难以决断的事情,兄弟俩总是先互相推让,然后就是老二顺利地将烫手的决断权塞给老大,“大哥,这事还得你来!”老大风光,但老大难做。清名还是骂名留史,反正都由老大一人顶着。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大将,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就是事事都得顶着
2011年11月初结束的利比亚战争持续七个多月,其最终结果就是终结了延续42年的“卡扎菲时代”,使该国进入前途未卜的“后卡扎菲时代”。按照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此前制定的政治进程时间表:战后一个月内任命临时政府;三个月内通过基本选举法;八个月内选举由200名代表组成的议会,负责起草宪法;一年内进行宪法公投,通过后再选举议会和总统,整个过程可能延续几年。很多人据此认为,利比亚将前景光明。但从种种迹象看
他对苏始终不信任,屡次发动反苏事件,甚至进行局部对苏战争,但又数度与苏合作,争取苏联对中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其统治的支持。    中苏关系是民国时期中国最主要的大国关系之一。蒋介石的对苏态度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历程,他对苏始终不信任,屡次发动反苏事件,甚至进行局部对苏战争,但又数度与苏合作,争取苏联对中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其统治的支持。    “西北计划”的夭折    蒋介石是中国国民党第一个
自2009年以来,奥巴马政府多次表态希望中国“在更大程度上介入阿富汗事务”,岁末年初,英国首相布朗进一步明确提出希望中国出兵阿富汗。随后,中国是否应该出兵以及是否开放中阿边境瓦罕走廊,在中国国内引起热议。    进入2010年,阿富汗又一再引起人们关注。  先是2009年倒数第二天,塔利班突袭美国中央情报局驻阿富汗东部一个基地,造成七名特工死亡,六人受伤。  2010年伊始,阿富汗政治、安全形势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