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子”救了一家人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she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说的“探子”不是间谍,是检查粮食质量的工具,过去粮店里常能看到,在麻包上插着,如今已经是稀罕东西了。
  探子有点儿像刺刀。宋大爷平房改建搬家时,掀开床板,一把探子滚落下来,让搬家公司的人吓了一跳,心想这老头儿怎么在褥子底下藏着一把“刀子”?宋大爷捡起探子,对满脸惊奇的人们讲起了探子救命的老事。
  日伪时期,宋大爷只有16岁,跟着他爹干脚行,在码头上装卸。那年赶上日本人强化治安,粮食靠供给。眼看一家老少饿得嗷嗷叫,宋大爷便和他爹准备了两个探子,去掉柄,绑在胳膊上,再把衣服经过特殊缝制。每次装卸粮食时,麻包一上肩,探子就扎进了粮包,粮食便顺着探子流进袖子,掉进衣服里,这样就能弄到一些粮食。当然也不是天天都有收获,不过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一家人总算活了下来,一直熬到日本人投降。
其他文献
趁黑救人  “文革”初期,湖南城步一中我的班主任张世兰老师,因反对县城“造反派”的行动,还批评“造反派”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城步一中及县城各厂矿的“造反派”多次批斗,并被挂黑板游街、跪砖渣、挨棍棒,导致身上多处受伤,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1967年,“文革”进入高潮,我们也进入高中二年级。学校“红卫兵”组织发给我一个红袖章,动员我参加“造反”。我找个借口回到乡下老家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但是当时
我在黑龙江的时候吃过一顿狼肉。有朋友会问,是你打的狼?还真是我打的狼。怎么回事呢?  1971年秋天,我调到了当时的兵团司令部机关,给我分配的工作是在农田基本建设办公室做测绘工作,每天拿着经纬仪、平板仪在大坝上测量。由于我会开拖拉机,所以也经常开着一辆铲运斗,就是东方红75拖拉机后面拉着一个铲土的斗,往大坝上运土。  坝底下的水库里,原来有一个很大的水泡子,那是黑龙江通肯河的一个支流。在这个水泡子
我的一位朋友上世纪70年代出差到保定,下了火车,在车站旁的一家小饭馆要了一碗“钢丝面”。此面是保定特产,讲究细长有嚼头。那年月得自己先拿钱和粮票买牌儿,再拿牌儿去后厨窗口取面。轮到他了,接过一碗一看,很糟糕,全是碎头头。  当时饭馆是国营的,服务态度差,对顾客的质疑就一句话:“就这玩意儿,爱吃不吃!”因此经常和顾客吵嘴乃至动手打架。那时没有110,打架也没人管,就看谁胳膊粗、力气大或人多势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