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启发式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calib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首先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智慧向正确的轨道发展,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怎样实施英语启发式教学,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师生共创和谐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喜、怒、哀、乐”具体环境,可以在特定的情感世界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例如,我在教“cry(哭)和laugh(笑)”这两个词时,要求两个学生分别做“哭”和“笑”的样子,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二.情感交流,贴近生活
  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互通信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明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情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垂头丧气、闷闷不乐的心态则抵制人的思维发展。例如,我在教“The Family Tree”这课时,教师把一家人制作成课件,然后放出录像,并用英语进行介绍,启发学生根据录像作答,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照,抽几位同学向大家作介绍,给其它同学作示范,最后,全班同学自由活动介绍自己的家人。这样的英语教学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激情,同时老师借机教育学生要有家庭的观念和热爱父母、尊敬长辈的习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提高英语成绩。
  三.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教学中,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我在进行短文教学时经常用到。如:我在教“Water Sports”时,首先提出如下两个问题:“①Have you ever watched someone surf ? where?②What words can you use to describe surfing orwater-sking?”然后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正确答案,当然会出现答案不一致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启发学生讨论,选出合适答案。这样既引导学生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的状态,进而激发解除疑惑的动因和兴趣,又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并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检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异同,寻找规律
  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法的重点在于设疑、生疑、质疑、解疑,重在“疑”字,那么探究异同,寻找规律,即通过新旧知识的模糊、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所在,解决问题的悬念来启发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how often、how long、how soon”时,就是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告诉学生,它们均有“多久”之意,都是由“how”构成的短语,但在用法上区别“how often”表常有规律的时间(如one a week、usually……),“how long”表较长一段时间(如two days、a minute……),而“how soon”则表示“多久以后将会”之意(如in two days、in a year……),把新旧知识加以归类,让学生利用新旧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使知识技能一体化。
  五.新旧知识鲜明对比
  初中学生对动词时态容易模糊不清,特别是行为动词,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最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含义,动词结构,所用时间,一般过去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只强调过去不涉及现在,即使有关联,也不必指出。动词结构分肯定句,动词均用过去时,否定句均用didn’t+动词原形(do),疑问句均用助动词“did”与行为动词原形连用,时间常与表过去的时间连用如yesterday、last year……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或过去已发生的动作或状态持续到现在(包括现在在内有可能持续下去),动词结构为肯定句:助动词have/has+过去分词(done),否定句have/has+not+done,疑问句,Have/Has+subject+done……?时间常用“ever、never、already、yet、just、for、since构成的时间短语或连词since构成的从句连用。教学时通过强烈、鲜明的对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弄清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差别,容易混淆的字、词、句或语法概念,从而使学生从困惑中得到清晰的概念,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并灵活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新奇感,使新旧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趣味化,使学生的启发思维得到充分的开发。
  (作者通联:445420湖北省利川市团堡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指出,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并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重要帮助。可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还是学生自主、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学生的合作品质是“合作交流”成功的前提  合作交流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发言,
期刊
语文教学不能离开“文本”,就是指作者已经写成,未经读者阅读理解的文稿,是作者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他作为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平时的课堂语文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致
期刊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评价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苏教版必修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相和)”三个小故事讲述了战国后期秦赵之间围绕着吞并与反吞并而展开的一系列智勇较量的故事,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重点刻画了蔺相如这个历史人物。  蔺相如是本
期刊
过去的语文教学都是以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这样的阅读教学不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创造,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对教师“权威”答案
期刊
形成性评价,也称学习中评定。其任务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表现、价值观的发展等做出“解释”与“判断”。评价的结果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或等级,而是一种定性的、具体的评估。评价的过程同时伴随着学习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说,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可以不断提高和发展的机会。  一.营造以表扬为主的激励评价氛围  形成性评价应成为激励、鼓舞、唤醒每个学生自信心和上进
期刊
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运用创新精神使学生巧学拼音,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一.巧学拼音 参与创新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
期刊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至此,小学课堂犹如动荡的世界,“不测之事”时有发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课堂教学之目的,老师应因势利导,随机应便,应随着情况不同,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方法处置课堂教学中出现预料不到的种种复杂局面。  一.以变应变法  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正常教学时,老师可以变应变。如一位老师正在上
期刊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新理念下的音乐欣赏教学旨在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尊重学生,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一.遵循音乐艺术的感知规律,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高雅的艺术,是凭借声波振动而产生,通过人类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它能以真挚、生动深刻
期刊
“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将学生载向远大前程的渡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基地。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一员,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指导,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是沟通社会、家庭、学生和学校的桥梁。因此,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那么,如何作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呢?下面是我工
期刊
对小学生数学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应如何对待呢?我认为,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改错课”这一课型,即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作为新的信息源,对学生进行再教育。现根据我多年的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同行教学中参考。  一.“改错课”课堂结构的设计  一个课型的课堂结构的设计必须以寻求课堂效果最优化为目的,因此课堂结构的设计也有个最优化过程,改错课作为练习课的一种,安排再几节新授课后,以巩固、运用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