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新课程改革实行后,广西钦州市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和过去相比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准确把握中考改革和命题的方向,对平时我们的教学工作和复习指导将更有的放矢。下面就结合钦州市(下面简称我市)近几年来中考思品试题的分析来谈谈未来的思想品德教学和中考复习。
一、透视思品中考试题,明晰方向
近年我市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题,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基础性
近几年来钦州市思想品德中考命题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近年来我市思想品德中考说明就明确要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易、中、难比例是7∶2∶1,而其命题原则也强调试题要“立足基础”。所有这些,就是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在考试中有对基础课本知识的直接提问,也有以各种时政材料的形式出现加以设问的,是“识记、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要求体现,而最终也是回归到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
2.思想性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灵魂,注重道德情感渗透,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年我市的中考思想品德,也很注重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德育立意,力求发挥试题的德育功能。
3.时代性
关注社会与国家发展,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鲜明特点。应新课改的要求,近年的中考也更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国内外和本地区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每年中考第1、2、3题是时事选择题,其他题目也大都以时政热点切入:如2009年卷“嫦娥一号”撞击月球、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G20与金融经济危机、两岸“三通”、“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等。这些体现了近年试题都是依托社会时政热点引出问题,以具有时代性的材料为辅,巧妙设问,融时政于试题之中,相得益彰。
4.生活性
让课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念。近年中考,也体现了“回归生活”这一理念要求,尽量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如2008年卷:第5题,生活公德;第11题,是学生最关心的奥运;第14题,是九年级学生切身关注的“升学或就业”问题;第21题,材料分析题关注“汶川地震”,让学生介绍逃生的方法。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再关注身边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生活。
5.灵活性
新课改以来,我市实行独立命题,近几年的试题都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开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体现在:其一是试题背景选材丰富,有时政热点、乡土材料等;其二是设问形式灵活多变,如选择题有直问直答、一材多问、组合选择、逆向选择、漫画赏析等多种形式,另外材料分析题的设问在灵活之外也突显了试题的开放性;其三是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多元化,在答题能力上主要是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主观题往往没有固定的唯一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不同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纵观近年来我市的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和走向,都围绕着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创设情景,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呈现出全新的课改评价理念。这对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复习指导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近年中考思想品德命题改革对思想品德教学和复习指导的启示
1.夯实基础知识,构筑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的中考非常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识记、理解及运用。虽然引用了大量的时政材料,但仍然回归到课本,这就是“材料在课外、知识在课内”,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新课改强调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不同章、节之间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类,构建知识网络,重新整合,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将不同单元的知识内容,按“标志类”、“核心、中心类”、“制度类”、“基础类”等进行归类总结。
2.依托新课标与说明,关注中考新航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中考说明则是考试范围和知识要点的达标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用新课程理念深化教学,研习中考说明,了解考试要求,明确考试内容,认准中考风向标,才能更准确把握教学和复习的方向,让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复习更有依据,指导更有章法。与此同时,也要能时刻关注国家对全国中考的最新规定,在2009年7月,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就规定:“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民族团结”将会是2010年的中考思想品德升学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3.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做好热点专题
关注时政热点,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考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今天,社会时政热点已成为思想品德中考的主要背景材料。如2009—2010年的社会热点有:十七届四中全会、建国60周年、民族团结与统一、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聚焦2010年“两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这对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中考复习将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将社会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家乡的发展动向,将其与教材知识点链接起来,做好归纳、梳理,形成专题,这样可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深化课堂改革,重视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也主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与创造的教学氛围,改变过去教师说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探索质疑中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小蔓,魏贤超.思想品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袁妮)
一、透视思品中考试题,明晰方向
近年我市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题,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基础性
近几年来钦州市思想品德中考命题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近年来我市思想品德中考说明就明确要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易、中、难比例是7∶2∶1,而其命题原则也强调试题要“立足基础”。所有这些,就是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在考试中有对基础课本知识的直接提问,也有以各种时政材料的形式出现加以设问的,是“识记、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要求体现,而最终也是回归到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
2.思想性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灵魂,注重道德情感渗透,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年我市的中考思想品德,也很注重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德育立意,力求发挥试题的德育功能。
3.时代性
关注社会与国家发展,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鲜明特点。应新课改的要求,近年的中考也更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国内外和本地区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每年中考第1、2、3题是时事选择题,其他题目也大都以时政热点切入:如2009年卷“嫦娥一号”撞击月球、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G20与金融经济危机、两岸“三通”、“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等。这些体现了近年试题都是依托社会时政热点引出问题,以具有时代性的材料为辅,巧妙设问,融时政于试题之中,相得益彰。
4.生活性
让课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念。近年中考,也体现了“回归生活”这一理念要求,尽量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如2008年卷:第5题,生活公德;第11题,是学生最关心的奥运;第14题,是九年级学生切身关注的“升学或就业”问题;第21题,材料分析题关注“汶川地震”,让学生介绍逃生的方法。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再关注身边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生活。
5.灵活性
新课改以来,我市实行独立命题,近几年的试题都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开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体现在:其一是试题背景选材丰富,有时政热点、乡土材料等;其二是设问形式灵活多变,如选择题有直问直答、一材多问、组合选择、逆向选择、漫画赏析等多种形式,另外材料分析题的设问在灵活之外也突显了试题的开放性;其三是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多元化,在答题能力上主要是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主观题往往没有固定的唯一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不同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纵观近年来我市的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和走向,都围绕着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创设情景,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呈现出全新的课改评价理念。这对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复习指导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近年中考思想品德命题改革对思想品德教学和复习指导的启示
1.夯实基础知识,构筑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的中考非常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识记、理解及运用。虽然引用了大量的时政材料,但仍然回归到课本,这就是“材料在课外、知识在课内”,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新课改强调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不同章、节之间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类,构建知识网络,重新整合,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将不同单元的知识内容,按“标志类”、“核心、中心类”、“制度类”、“基础类”等进行归类总结。
2.依托新课标与说明,关注中考新航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中考说明则是考试范围和知识要点的达标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用新课程理念深化教学,研习中考说明,了解考试要求,明确考试内容,认准中考风向标,才能更准确把握教学和复习的方向,让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复习更有依据,指导更有章法。与此同时,也要能时刻关注国家对全国中考的最新规定,在2009年7月,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就规定:“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民族团结”将会是2010年的中考思想品德升学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3.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做好热点专题
关注时政热点,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考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今天,社会时政热点已成为思想品德中考的主要背景材料。如2009—2010年的社会热点有:十七届四中全会、建国60周年、民族团结与统一、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聚焦2010年“两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这对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中考复习将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将社会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家乡的发展动向,将其与教材知识点链接起来,做好归纳、梳理,形成专题,这样可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深化课堂改革,重视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也主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与创造的教学氛围,改变过去教师说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探索质疑中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小蔓,魏贤超.思想品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