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中考 立足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7623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新课程改革实行后,广西钦州市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和过去相比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因此,准确把握中考改革和命题的方向,对平时我们的教学工作和复习指导将更有的放矢。下面就结合钦州市(下面简称我市)近几年来中考思品试题的分析来谈谈未来的思想品德教学和中考复习。
  一、透视思品中考试题,明晰方向
  近年我市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题,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基础性
  近几年来钦州市思想品德中考命题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近年来我市思想品德中考说明就明确要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易、中、难比例是7∶2∶1,而其命题原则也强调试题要“立足基础”。所有这些,就是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在考试中有对基础课本知识的直接提问,也有以各种时政材料的形式出现加以设问的,是“识记、理解与运用”的能力要求体现,而最终也是回归到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
  2.思想性
  初中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灵魂,注重道德情感渗透,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近年我市的中考思想品德,也很注重试题本身的思想性,德育立意,力求发挥试题的德育功能。
  3.时代性
  关注社会与国家发展,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鲜明特点。应新课改的要求,近年的中考也更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国内外和本地区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每年中考第1、2、3题是时事选择题,其他题目也大都以时政热点切入:如2009年卷“嫦娥一号”撞击月球、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G20与金融经济危机、两岸“三通”、“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等。这些体现了近年试题都是依托社会时政热点引出问题,以具有时代性的材料为辅,巧妙设问,融时政于试题之中,相得益彰。
  4.生活性
  让课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念。近年中考,也体现了“回归生活”这一理念要求,尽量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如2008年卷:第5题,生活公德;第11题,是学生最关心的奥运;第14题,是九年级学生切身关注的“升学或就业”问题;第21题,材料分析题关注“汶川地震”,让学生介绍逃生的方法。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再关注身边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就是知识,知识就是生活。
  5.灵活性
  新课改以来,我市实行独立命题,近几年的试题都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开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体现在:其一是试题背景选材丰富,有时政热点、乡土材料等;其二是设问形式灵活多变,如选择题有直问直答、一材多问、组合选择、逆向选择、漫画赏析等多种形式,另外材料分析题的设问在灵活之外也突显了试题的开放性;其三是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多元化,在答题能力上主要是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主观题往往没有固定的唯一的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不同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纵观近年来我市的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和走向,都围绕着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创设情景,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呈现出全新的课改评价理念。这对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复习指导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近年中考思想品德命题改革对思想品德教学和复习指导的启示
  1.夯实基础知识,构筑知识网络
  近几年来的中考非常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的识记、理解及运用。虽然引用了大量的时政材料,但仍然回归到课本,这就是“材料在课外、知识在课内”,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新课改强调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不同章、节之间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类,构建知识网络,重新整合,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的内容时可让学生将不同单元的知识内容,按“标志类”、“核心、中心类”、“制度类”、“基础类”等进行归类总结。
  2.依托新课标与说明,关注中考新航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中考说明则是考试范围和知识要点的达标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用新课程理念深化教学,研习中考说明,了解考试要求,明确考试内容,认准中考风向标,才能更准确把握教学和复习的方向,让课堂教学有深度广度,复习更有依据,指导更有章法。与此同时,也要能时刻关注国家对全国中考的最新规定,在2009年7月,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就规定:“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民族团结”将会是2010年的中考思想品德升学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
  3.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做好热点专题
  关注时政热点,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考试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今天,社会时政热点已成为思想品德中考的主要背景材料。如2009—2010年的社会热点有:十七届四中全会、建国60周年、民族团结与统一、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聚焦2010年“两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这对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中考复习将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将社会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家乡的发展动向,将其与教材知识点链接起来,做好归纳、梳理,形成专题,这样可以加深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深化课堂改革,重视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也主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学生主动学习与创造的教学氛围,改变过去教师说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探索质疑中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曹宝静.中学政治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小蔓,魏贤超.思想品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我叫李鸿章,字少荃,道光三年(1823)2月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道光进士。咸丰二年(1852)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屈居第二。光绪二十七年(1901)11月7日,病逝于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享年七十又八。人说“盖棺论定”,然我已作古百余年矣,国人对我的评价依然是言必称“卖国贼”,似乎中国近代史上的众多屈辱与不公都是由我一手造成。在大清历史上,没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生前死后招致如此猛烈而持久的抨
本文从乐段、乐句、和声功能、节奏音型及旋律起伏等方面进行曲式分析,并对歌曲与歌词巧妙结合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加以分析,重点剖析了歌曲与歌词的意境设置、歌词的表现手法及地方方言的巧妙运用。  《提蒜苔》    注:此曲为徐州地区、新沂民间传唱歌曲。▲“提”音同“滴”。  这是一个非方整、非重复的、具有对比性的两乐句乐段,体现为a—b结构。第一乐句有8小节,第二乐句共11小节。第一乐句的前4小节中,旋律下
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其“能力立意”的命题宗旨是十分明确的。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尤为关注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高考考查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虽然中学师生对高考的命题宗旨从总体上是能够认识的,但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上则显得缺乏足够细致的思考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何能在高三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让学生高效复习,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呢?笔
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要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规定用于开展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百分之二十。这就说明了:学习思想品德课必须结合学生和社会的实际,运用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接
一、前言    笔者习惯于课前两分钟进教室,前不久,刚到教室,便发现有两名男学生正在争吵,且有要动手的迹象,笔者及时上前阻挠争吵停了下来。当时笔者很生气,便用导入新课的时间向学生灌输一种热爱生活的思想,想借此提醒这两名学生及其他学生要热爱生活,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可不知何故,自己深情的说教和苦苦教导,换来的却是学生一脸的茫然,在这两名男生的眼神中笔者仍能看到“抱怨”“愤怒”“不平”。  课后,笔者
每年教师节我都会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这珍贵的礼物是两封书信,一封来自深圳,一封来自宜州市的某中学。    一、当年将被开除的学生,现在当了企业经理    追忆到十年前,当时我曾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余秋灵她个子矮小,皮肤黝黑,头发卷曲,是班上外貌最丑的一位同学,同学给她安了个外号“丑小鸭”。秋灵同学的性格是:固执、内向、孤僻。她学习成绩很差,考试除语文科及格外,其他科目从不超过20分。然而
思考一:模仿真能秀出精彩吗?  在上《礼貌显魅力》一课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堂2006年省优质课的参评课《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教案,其中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反思自己初中生活中可曾有过不宽容的行为,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在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写下对同学、朋友或师长的贴心话,并可以选择一种方式(亲口跟她/他说抱歉;直接走到她/他面前把纸条郑重交给她/他;把纸条放到讲台上,课后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  首先,让我代表高一年级管理中心,对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家长会表示热烈欢迎,对大家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行动表示衷心感谢。在今后的三年时间里,我们将带领学生成长、进步,走向更灿烂的人生旅途。  大半个学期以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展顺利,各方面表现都比同期的学生有明显的飞跃。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一些工作:  第一,重视衔接教育、养成教育,规范学生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如何尽可能发挥教育的功能,培养出更多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值得我们花大力气琢磨。在历史教学中,使用问题探究模式,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本文仅就该模式的理论、具体操作进行简单论述。    一、问题探究模式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基本理念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導学生展开疑问,使学生的思想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
随着高考的改革和发展,试题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追求创新与变化,但在政治高考试题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是引用具体的材料作为命题的背景。培养学生解读试题的能力是教师在高考辅导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就学生在政治科目考试中解答材料分析题的误区和对策作以下阐述。  一、误区和问题  (一)阅读分析材料时存在的问题  1.脱离材料,思考不深  有的学生认为背景材料对回答问题影响不大,答题时脱离命题的背景材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