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高考的差异

来源 :初中生学习·七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an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虽然是现代才有的名词,实际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在隋唐之前的魏晋时期,官吏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选官以家族、门第为标准,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入朝做官,而且升迁速度快,公卿机要职务全被他们占据。出身寒门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谋得一官半职,却位卑权轻,无法担任中央和地方的高官职位。“高门无士庶,寒门无王侯”,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确定,此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以门第取人的弊端显而易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泾渭分明,地方官员和士族官僚选拔晋升体系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隋朝统一中国以后,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正式废除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605年,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当时,科举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按照考生成绩的高低来录取。最初的时候,分科取士刚刚草创,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法度,进士考试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但是读书、应考和做官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
  唐朝时,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积极推进科举制度改革,选拔了大量寒门人才。有一次考试之后,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入朝堂拜见皇帝,唐太宗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gòu)中矣。”唐代科举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考试的内容已经很复杂,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50多种科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唐高宗李治执政以后,进士科逐渐重要起来,许多宰相权臣等都是进士出身。由于考试时间都在春天,因此科举考试也被称为“春闱”。唐代科举取士规模很小,进士科得第很难,因此当时流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新科官员中通过科举考试录用的只占5%左右。而且,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做官。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通过科举考试如同鲤鱼跳过龙门一样值得庆贺。科考成绩放榜之后,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称状元,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新科进士们一起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显示荣耀,因此中进士又被称为“雁塔题名”。新科进士的各种聚会庆贺活动中,有很多王公权贵参加,很多权贵就在聚会中甄选女婿,这对那些既得官位又得娇妻的穷酸学生来说,真是天大的喜事。
  到了宋代,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进士科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这时的科考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防止徇私舞弊。宋太宗时,开始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宋仁宗时,省试、州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又进一步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考生姓名、字迹等均无从辨认,对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而随着明王朝的建立,科举制也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科举考试的严密性也超过了以往。明代士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先进入学校。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三年一次。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殿试在会试后的同一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科。殿试完毕后,次日改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亦称金榜题名。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称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到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在古代,多少人向往状元、榜眼、探花郎这些称呼,这些词又包含着多少才气与灵气。高头大马,十字披红,锦衣夸街,荣归故里,乘龙快婿,东床驸马,所有这些承载了状元郎的一切。“状元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其他文献
古代君王身边,不乏一些搞笑的高手。他们利用吟诗作对、模仿秀等多种方式向君王进谏,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搞笑程度或许比不上现在的笑星,但是却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搞笑”风格。  模仿秀功夫不输小沈阳  优孟,荆州人,春秋时期楚国的宫廷艺人。因其以优伶为业,名孟,故得名。他从小善辩,擅长表演,常谈笑讽谏时事。他的职业是宫廷滑稽戏演员,他的拿手好戏就是现在流行的“模仿秀”,且其化妆、模仿的功底一点儿不比小沈
期刊
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在看一部电影,有一“小鲜肉”看上去特别眼熟,可是你就是想不起来他是谁。怎么办?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只要“搜一下”,任何你想要的信息都会在互联网上以爆炸的方式显示出来。一切看来很顺理成章,但是科学家们对此提出了疑问: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互联网是不是也悄悄改变了我们的记忆和信息处理的模式呢?  网络已是“记忆银行”?  哥伦比亚大学的贝特斯·斯帕罗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
期刊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记忆实验现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能找到实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化难为易。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存在的规律:  1. 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
期刊
洛伦兹是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1853年7月18日生于阿纳姆,1870年入莱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1875年获博士学位,25岁起任莱顿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达35年。他认为电具有“原子性”,电的本身是由微小的实体组成的。后来这些微小实体被称为“电子”。洛伦兹以电子概念为基础来解释物质的电性质。从电子论推导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即“洛伦兹力”。他把物体的发光解释为是由原子内部电子的振动产
期刊
地球的历史大约为55亿年。在46亿年前,地球上充满了原始大气,并且开始逐渐逃逸;从46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到地质年代,逐渐产生次生大气;大约在3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并开始改造地球大气;到寒武纪,大气才被生物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   过去的气候   远古的地球大气主要由很轻的氦气和氢气组成,很快便散发到宇宙中去了。与此同时,火山喷出的气体组成了新的大气,它主要由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气
期刊
据说,扑克牌是由唐代天文学家张遂发明的,最初称作“叶子戏”,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也有对“叶子戏”的记载,它是由文字游戏发展而来。到了元朝,马可波罗来中国游历,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宫廷里担任官职,和上层知识分子过往甚密,学会了这一游戏,后来把它传播到了欧洲。一开始,扑克牌只是贵族们的奢侈品,但是因为它造价低廉、玩法多样,又容易学,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今天的五十四张
期刊
著名的瑞典化学家和炸药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在一百多年前制造安全炸药时,曾把硝酸甘油作为主要原料之一。当时他患有严重的心绞痛,主治医生曾让他服用含“硝酸甘油”的治疗药物,不料却遭到他的激烈反对,他不予理睬直到去世。在弥留之际,他曾这样说:“医生给我开的药竟是硝酸甘油,这难道不是对我一生巨大的讽刺吗?”  其实这也并非讽刺,因为硝酸甘油能产生一种信号分子,用于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扩张血管
期刊
人世间,有一个词叫作母亲,有一种情叫作母爱。我们每天都沐浴在母爱的光辉下,但是母爱却经常被我们忽略。   母亲为了我们可以做任何事,包括付出自己的生命。我曾看过一幅漫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猎人在一天上午去林子里打猎,他发现一只梅花鹿后向其要害部位开了一枪,梅花鹿应声倒下,但它却似乎一直保护着什么东西。疑惑的猎人走上前去察看,死去的梅花鹿依然紧紧地抱着两只刚出生的小鹿!猎人的眼睛湿润了,他刚
期刊
一次,有位记者向英国著名科学家汉佛莱·戴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一生中最大的发现是什么?”随后即列举了他的几项重大发现。戴维听后摇头予以否认,直到最后,才意味深长地说:“我一生中最大的发现,是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由于他的巨大贡献,人们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却只读过两年小学。  1791年9月2
期刊
在大阅兵的讲话中,习近平引用了《诗经》中的两句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就借习主席讲话的机会,向大众普及一个汉语知识。  “靡不有初”只有“靡”是一个生僻词,查一下词典就知道了它的意思,指“无,没有”。在《诗经》时代,“靡”是一个动词,为“领有”的否定,可以直接带名词宾语。比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卫风·氓》),“室”是名词,指“居室”或者“家务”。在“靡不有初”中,“靡”后省略了一个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