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在文言论说文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m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学生历来都是接受式学习为主,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是完全正确的;但如从文章学角度看,就不一定合适,比如,八股文今天就不宜学。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章庶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通过不断的怀疑、对比、分析、论证、构建等步骤反思自己思维正确性的思维。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纯接受式阅读的积极的阅读姿态。它要求阅读者理性分析文章材料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冷静判断材料是否能论证观点,观点是否统帅全文,从而完成阅读者对文章的个性评价。下面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为例,尝试进行批判性思维解读。
   2018版教材配套《教学参考书》对《鱼我所欲也》文本解读突出的变化有两处,一是对课文的主旨解读明确为“(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是认为本文说理论证逻辑严密。笔者认为两处改动有待商榷。
   《鱼我所欲也》作为孟子说理散文的经典篇章,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定篇”。诸侯征战频繁的战国时代,孟子主张在极端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是完全顺应当时社会潮流的主流价值观的。这个观念影响了中国士大夫阶层整整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千百年来,“舍生取义”这一伟大价值观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把它看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不是“(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论证逻辑是否足够严密,不妨借用批判性思维一探门径。
   一、以意逆志,还原主旨
   旧版教材的配套《教学参考书》对《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这样表述: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要求。在“问题研究”部分则强调本文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这种看法放到《孟子·告子上》原文来看,也是符合作者本意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以其人之道解其人之文”。
   1.放在《告子上》全文中来看
   《孟子》全书共260章,其中有147章属于“独白式”,基本上是孟子直接阐述自己政治、伦理、人性、修养等方面主张的;有112章是“对白式”,大多是孟子与人的论辩;还有1章是寓言。本文节选自《告子上》,《告子上》共20章,只有前面4章是孟子与告子的正面争论,第5章、第6章、第15章是孟子解答学生公都子疑问的。前4章孟子与告子的论辩,与其他所有论辩一样,毫无例外的以孟子胜出告终,其他16章其实都可看作孟子独白式论述。在这20章里,孟子的主要观点就是“人性本善”,即人性天生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就是孟子说的“本心”。在孟子看来,人人天生具有“本心”,只不过很多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追求物质享受、虚荣心作怪等)慢慢地磨灭掉了,而贤者能终身保有,孟子这篇文章宗旨就是大声呼吁人们要始终保有“本心”。就本章而言,文中的“本心”侧重指“羞恶之心”。
   2.就“这一篇”课文而言
   《鱼我所欲也》选自《告子上》第10章。第一段开头,孟子用他惯常使用的类比手法提出一个观点:(生和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比推论出“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这是由果溯因来论证前面的观点。最后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为第一层次的结论。这个“是心”跟后文的“本心”所指相同,都是指“性善论”中的“羞恶之心”。这一层论述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第二段以两个正反对比的事例进一步强调保有“本心”的必要性。第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证明连路人和乞丐都有“羞恶之心(本心)”,照应前文“人皆有之”。第二个“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故事则是对丧失了“羞恶之心(本心)”这类人的强烈嘲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接受“万钟”的事例无关生死,只牵涉到“羞恶之心(本心)”,孟子认为这类人不知羞耻才会做出如此不合礼义之事。
   由此看来,全文主旨当是:任何时候都应当保有本心(义),即使面临生死抉择的境地。
   二、抽丝剥茧,理清逻辑
   相比于《孟子》中的其他著名篇章,《鱼我所欲也》的论辩艺术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当然这是从现代逻辑学的角度而言。
   1.片面类比失偏颇
   类比推理是一种常用的说理方式,运用得当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譬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那个“五十步笑百步”的类比。类比推理在逻辑上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较少,这样的类比推理往往不可靠。
   教参上说第一段以鱼和熊掌分别比喻“生”和“义”,首先就令人费解,两组对象都没有任何相似点,怎么叫比喻?其实这是孟子论辩惯用的类比手法。那么这两组对象有没有相似属性呢?鱼和熊掌相比,一个普通,一个珍稀,生命和大义相比,孰轻孰重可就因人而异了。另一方面,鱼和人的生命相比,鱼作为一种几乎不创造价值的生物,极普通,人作为万物之灵,生命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只有一次,当然珍贵,两者几无相似性;熊掌是珍稀的,大义是珍贵的,这一组有一定相似性。孟子把这样两组原本只有部分相似性的事物硬性进行类比,难免有失偏颇,令人生疑。
   2.简单归纳欠严密
   归纳推理是人们生活和写作中常用的另一种推理方式。它指从个别的或特殊的经验事实出发而概括出一般性原理、原则的推理方法。毋庸讳言,与今天重逻辑的科学归纳推理相比,我國古代文学中不少归纳推理存在片面化、绝对化等问题。比如古人写文章动辄引圣人言,似乎圣人之言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势必犯绝对化的错误。孔子就强调自己编修经书“述而不作”,意在尊圣人之言。另一种常见的归纳误区是片面归纳,通过几个简单的事例就推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课文第一段后面论证部分写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这是事实,但其中的“不用者”“不为者”所占比例多少,无法确定。然而后面结论却变成了“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部分怎么一下子就成了全部了,这个跳跃明显是我国古人模糊式思维的体现。科学归纳法告诉我们,避免片面归纳的有效方法是寻找反例,那么现实中有没有“由是则生而用”“由是则可以辟患而为”的例子呢?遗憾的是,有,从英布、吕布、安禄山、石敬瑭再到明末清初吴三桂,似乎还不少。当然这些例子都是战国以后的事了,战国前有没有呢?商纣王、费无忌、张仪、庞涓等,孟子不会不知道。
   3.概念模糊费思量
   第二段首先举了《礼记·檀弓》中齐人不食嗟来之食引申出来的例子,正面论证即使路人和乞丐都有羞恶之“本心”;紧接着举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例子,从反面论证有些人丧失了“本心”。乍一看,正反对比,事例确凿,论证严密,令人无以反驳。但是反复阅读后面看似气势宏大的排比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总觉得什么地方别扭。“乡为身死而不受”的行道之人和乞人是否就是“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接受万钟的那些人?此处概念模糊有歧义。从字面上看,三个“乡为”和三个“今为”密切衔接,似乎是同一批人。首先,战国时代基本上还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的行道之人(饥民)和乞人有没有可能得到万钟这种天上掉馅饼的机遇,以至瞬间人生逆袭而享有“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贵族生活?退一步讲,假设行道之人(饥民)和乞人如果面对的是万钟,他们能不能拒绝这种诱惑呢?他们可都是没有接受过儒家教育的庶民啊!不是自古还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俗语吗?受点呵斥之类的折磨能挡住万钟的诱惑吗?其次,有机会得到万钟的这些人,根据后文他们的处世态度,假设面临饥渴已久,“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境地,他们能“为身死而不受”吗?这些人往往是饱读诗书的,恐怕一部分人会想着识时务者为俊杰先保住性命再说吧!也就是说,这正反两个事例中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可是孟子却巧妙地以移花接木之术让初读者感觉是同一批人。
   其实孟子这种辩论方式在其他章节中也有体现。《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六章: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儒家主张臣不能弑君,而历史上商汤和武王都因诛杀暴君而改变王朝。面对齐宣王试图让孟子陷于两难的语言陷阱,孟子巧妙地用“贼”“残”“一夫”替换了“君”这一概念。客观地讲,夏桀再暴虐,商纣王再无道,可还是“君”啊。纯粹从逻辑学角度上讨论,孟子是偷换概念无疑。
   三、千古高义,瑕不掩瑜
   《滕文公下》记载孟子曾任齐国客卿,后因与齐王意见不合,决定辞官回家,齐王以在国都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为条件相挽留,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孟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信念,看来孟子之所以被称为亚圣,可不是徒有虚名的。孟子编写《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恐怕只想宣扬他的“性善论”,谁能想到其中的一个观点能激励华夏志士千百年,沉淀成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底蕴的不竭源泉。
   《红楼梦》中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看来是深得真味啊!《鱼我所欲也》一文孟子无心插柳柳成荫,尽管“性善论”也深深影响了宋代《三字经》的创作,但后人学习本章更多的汲取了“舍生取义”的千古高义。至于词句篇章方面的瑕疵,在我国这样的古代文化氛围中可以肯定极少有人顾及。
   有必要重申,本文所论《鱼我所欲也》论证逻辑方面的缺陷,是从今天的价值观,现代的逻辑科学角度加以阐释的。譬如战国时,权贵眼中百姓的生命也许还比不上一条名贵的鱼,根本不会有今人“人权至上”的观念。再者,公元前5世纪,无论是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同时期中国的《论语》《孟子》,都是以语录体形式流传下来的。以今人的逻辑科学苛求古人,未免强人所难。
   今天我们研究如何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类文章,也许应该换个方式,不必像古人崇拜圣人言一样全盘接受。《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明确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权威,试着以批判的态度阅读,审慎地鉴赏,或许是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这里的批判没有贬义,是批判性阅读以反思自己思维的阅读方式。就《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而言,主旨及语言形式是学习重点,论证逻辑的缺陷是否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呢,否则何以提升中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呢?
   参考文献:
   [1]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7).
   [2]歐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01).
   [3]夏传才﹒孟子讲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1).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难题之一,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模糊不确定。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支撑,没有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就会落空。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课程目标中,上有总目标,下设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学习领域。但是,我们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是缺失的。目前课程内容散落在课程目标的内容目标和活动目标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梁任公这段激情澎湃的文字,国人耳熟能详,建成一“少年中国”
一、鲁迅形象传播的伟大化:另一种“捧杀”  鲁迅曾向许广平坦言“不愿将自己的思想,传染给别人。何以不愿,则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1],可见其对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有清醒认识。说自己思想黑暗绝非鲁迅的自谦,因为我们一定不难体会那些流露于《野草》《彷徨》等作品里的浓重颓废。而熟悉鲁迅的人更是知道他作為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与性格缺陷。然而长期以来的官方或半官方的论述却在力求塑造一个与俗世绝缘的伟大而完美的鲁迅。
近年来,有关区域研究的论著越来越多,早年学界对区域研究是否具有“典型性”、“微观”研究是否具有“宏观”通史意义的疑惑渐次逝去,因为区域史研究不仅作为一种方法论而被人们在可操作层面上加以了细致的阐释,而且它使得以抽象国家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本土化,并因之成为一种新的学术价值观。但现在的问题是,区域史研究并不是简单的对区域的特性或典型性进行概括与归纳的问题,换句话说,只是将丰富的区域历史文献进
王春瑜先生一向主张,历史学家的作品,应当“飞入寻常百姓家”。认为如果历史作品仅在史学圈内孤芳自赏,那是一种悲哀。他不仅这样主张,而且躬行实践,相继写下逾百万字的雅俗共赏的明史札记、随笔、杂文,先后出版了《“土地庙”随笔》《牛屋杂俎》《老牛堂三记》《老牛堂札记》《续封神》等几部历史随笔集。最近出版的《看了明朝就明白》,是他践行这一主张的又一部新作。  普通百姓往往觉得,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离今天已很
农业时代的妇女活动的范围很小,几乎走不出家门:出嫁之前走不出父亲的家门,出嫁之后走不出丈夫的家门,即使丈夫死,了,也没有公婆,她仍然走不出儿子的家门。“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谓“三从”,她只有跟着转的义务,没有也不可能有个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在这样狭小的牢笼之内,妇女的反抗和斗争也并非一点没有,但一般来说只有两种形式,一是当她年轻的时候力争恋爱和婚姻的自主,大胆地私订终身以至
2007年度广受关注的阿根廷电影《我是女生,也是男生》(英文片名:XXY,另一译名《双性传奇》),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父母当成女孩来养育的双性人,进入青春期时面临性别决定的真实故事。当父母请来医生确诊并决定她最终是成为男人还是女人时,她却停止服用荷尔蒙药物,不愿接受切除阴茎的手术而变成单性人。在模棱两可的性别矛盾中成长起来的“双性儿”,此时开始寻找自我性别上的心理认同:想当女生还是男生?影片唤起社会对
这本书里收集的是一些真实的故事,它们的作者是一群1964、1965年远赴四川省东北部的大巴山区落户的重庆老知青。这些故事出自作者对于逝去的岁月的回忆,记载了作者的青春时代的经历,述说着当代中国社会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的追求、奋斗、挫折、迷惘和困惑。  我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肇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64年和1965年,由于极端的意识形态和失败的经济政策,上山下乡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根据有关知
尊敬的《博览群书》编辑:  《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刊载的潘小松先生《走出病房再来说书》一文,末段有云:“一幅中国画卷叫‘老者消闲’,说是画上一个老者坐在树下playing cat’s cradle.‘猫的摇篮’乎?望识者教我。”我不是识者,倒也知道它的意思。cat’s cradle大概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游戏之一,很多人都玩过,所以一般字典里都有解释。  cat’s cradle翻绳儿(又叫挑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七到九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此背景下,鼓励学生读长篇文章、读整本书正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却是不少老师深感困惑的问题,尤其是有效引导学生从读懂单篇到读懂整本书的教学设计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