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课是国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通过历史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打下基础。但是,目前很多学生都很轻视对初中历史的学习,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想改变这一现象,让学生提高对历史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的辛勤付出,多想些方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
一、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对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从教学任务看,感知新教材时,以演示法、图示法为主;理解新教材时,以讲解法、谈话法为主;形成技能技巧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看,新旧联系紧密的,可用谈话法、引导发现法等;强调历史整体,可用总体图表教学法;从教学对象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启发谈话或引导发现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一般来讲,年级越高,教学方法也应该越开放。从教学设备看,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就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应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启发式教学,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引导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工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练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充分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恩格斯说过,社会需要胜过十所大学。当前社会对创办优质教育的呼声之高前所未有,学生对优质教学的渴望也前所未有。作为新课程背景下从事历史课教学的老师不可能听不到社会的呼声。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景就是用直观的方式反映书本知识所表述的实际事物和相关背景。通过教师提供的真实问题背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有相应的感性认识,产生情感共鸣,完成知识的构建。
(二)营造善问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
善思善疑、永不满足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很多,但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等。新课程要求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观,彻底改变“教师夸夸其谈,学生鸦雀无声”的教学局面。既然自己费力不讨好,何不退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大胆地让学生质疑呢?诱导学生善思善问,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合作的探索能力,应该能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有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生代。当然,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归纳,形成良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合作和共同提高的课堂教学情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
好的习惯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习惯是养成的,13~15周岁的初中生是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很多习惯和观念几乎都是在此阶段培养起来的。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不同学生情况并区别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尽可能地对那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加强指导,以期所有学生获得提高、共同进步、形成竞争的氛围。同时,历史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和培养,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历史课程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费砍柴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让所教的学生获得良好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这是教师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是每个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历史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拓宽教学视野,同样是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一、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对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从教学任务看,感知新教材时,以演示法、图示法为主;理解新教材时,以讲解法、谈话法为主;形成技能技巧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看,新旧联系紧密的,可用谈话法、引导发现法等;强调历史整体,可用总体图表教学法;从教学对象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启发谈话或引导发现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一般来讲,年级越高,教学方法也应该越开放。从教学设备看,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就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应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启发式教学,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引导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蒋介石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蒋介石?”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工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练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充分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恩格斯说过,社会需要胜过十所大学。当前社会对创办优质教育的呼声之高前所未有,学生对优质教学的渴望也前所未有。作为新课程背景下从事历史课教学的老师不可能听不到社会的呼声。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景就是用直观的方式反映书本知识所表述的实际事物和相关背景。通过教师提供的真实问题背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有相应的感性认识,产生情感共鸣,完成知识的构建。
(二)营造善问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
善思善疑、永不满足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很多,但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等。新课程要求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观,彻底改变“教师夸夸其谈,学生鸦雀无声”的教学局面。既然自己费力不讨好,何不退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大胆地让学生质疑呢?诱导学生善思善问,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合作的探索能力,应该能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有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生代。当然,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归纳,形成良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合作和共同提高的课堂教学情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
好的习惯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习惯是养成的,13~15周岁的初中生是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很多习惯和观念几乎都是在此阶段培养起来的。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不同学生情况并区别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尽可能地对那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加强指导,以期所有学生获得提高、共同进步、形成竞争的氛围。同时,历史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和培养,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历史课程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费砍柴工”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让所教的学生获得良好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这是教师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是每个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历史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拓宽教学视野,同样是初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