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教中取,却在求中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dan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元旦与期末考相遇,新年也染上了浓重的复习气息。节前最后一天的课我准备盘点本期作文,这样例行周记,学生就可以在家潜心修炼、切磋文技,返校后我可以随学生的作文看人间欢喜,到各处游历,体验各种美食……
  然而夢想还未照进现实,就被惊醒了。办公室外走道上一堆学生的哄闹声由远及近,几人一唱一和,语调凄婉忧伤:“举头望明月啊,低头写作文。”“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文。”“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文。” 最后竟然还有几人合诵:“曾经梦想元旦走天涯,后来作文难写就没去!”
  我哭笑不得,看到学生们从办公室门口经过,可不就有我们班的三个学生——慢动作谯直、作文困难户李想和调皮蛋张磊。
  低头再看自己整理的关于各类作文的归纳总结,笑意渐渐隐去,那些密密麻麻的字不再是闪闪发光的智慧的结晶,而变成一个个针脚,扎得我的心隐隐作痛。每周一次的作文,真的令他们如此痛苦吗?多练才能写好,不对吗?如果学生那么不喜欢,我还要坚持吗?
  很快上语文课了,我走进教室,学生们已经默契地将复习本端正摆好。我却什么也没带,一句话也不说,拿起粉笔,转身,抬手,利落地写下今天的课题——《吐槽大会》。随着“哇!”的一声,教室里像沸水顶翻了壶盖,突突突地闹开了。
  我缓缓转身,看着讲台下的我的小兵们,面对他们的喧闹,全然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我把刚才听到的吐槽作文的歪诗,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出来,然后在他们笑声里郑重宣布:“是的,今天咱们就开一个吐槽大会,说说关于写作文的那些事,可以是快乐的、苦恼的、无奈的、兴奋的……但是有要求,分小组吐槽,得围绕写作文不停地说,每组记录员将吐槽要点记录下来,最好能写满三张白纸。”
  学生们从不可思议到跃跃欲试,眼睛闪闪发亮,对完成这项任务充满期待。
  开始了,学生们像打翻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曾经写作文的烦恼、修改作文的煎熬与痛苦、没写好的挫败、被罚重写的愤怒……种种情绪、帧帧画面,如同光影重现般又回到眼前。我看到记录员们将整张的白纸慢慢布满文字,大大小小,横着竖着,哪里捡着空儿便在哪里写,生怕三张纸也不够。
  三分钟过去了,七分钟过去了,九分钟过去了……声音渐渐小了下来,有的学生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有的学生站到一边,安静沉默;有的学生停笔趴在桌上,陷入思考。
  是调皮蛋张磊的一句嘀咕打破了局面:“好像作文也没那么多让人烦恼的。”这小小的一声嘀咕,无异于平静的湖面掉入一片枯叶,漾出一圈圈波纹,思维的电波以张磊为中心慢慢扩散开去。于是有的开始交头接耳地交流起来,话题从吐槽作文的烦恼慢慢转变到作文曾带来的成就感、幸福感,转变到回忆作文记录下的
  有仪式感的生活瞬间和难以忘怀的成长经历。
  眼看火候到了,在我的一声“停!”中,学生的议论声戛然而止。我宣布了下一个任务,将每组纸上记录的要点分为两类,分类标准不统一。分好了之后,以分类标准为中心,将同类要点的关键词分布到曼陀罗九宫格里。
  各小组迅速行动起来,他们被我带入了习作思维的核心圈,他们不再是命题意图的揣摩者和体现者,而是发现者、感悟者、猜测者、质疑者。两个类别的曼陀罗九宫格图很快呈现在纸上(如图1、图2),有根据习作的态度分的,有按习作的效用分的,有按习作的心情分的……它们像双胞胎,既相似又不同,既相联又相斥。当所有信息一同进入学生大脑时,曼陀罗九宫图将学生刚才爆发的散状的思维提取出来,按一定的顺序来呈现,帮助学生找到了习作的思维路径。

  之后,我让学生注视图一分钟,为每个图留下三个重要的关键词,其他逐一划去,然后思考:此时此刻,你脑海里冒出了什么样的想法呢?
  这是一个关于选材和构思的过程,很快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想法:“认清习作真相”“作文外传”“我终于了解它了——习作”“一场吐槽引发的思考”“小屋班吐槽记”“全面看待一件事”“我的老师很狡猾”……
  题好文一半,从这些丰富有趣的作文主题可以看出,潜藏在学生内心的写作欲望已经喷薄欲出。当习作课不再是机械的知识的复制与传播,习作也变得可爱起来。
  就这样,一堂看似随意安排、临时起意的习作课,解了我的困惑:为什么学生的习作常常挤豆子似的难以成文?为什么学生习作时常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为什么有的学生字写得多却写不具体?凡此种种,皆因为学生缺少习作动机,也缺少将思维打开的方法,缺少将信息转变为文字的思维路径。
  习作,它不应该只是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试卷。教师也不应是培养优秀的“考试机器”,而是应该培养成功的学习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者。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学会变成快乐主动的习得。正如刘铁芳教授说的:“让学生动起来,却看不见教师过多自我的痕迹,课堂行云流水都是学生的云与水,而不是教师自身的流水。”这种课堂,令学生沉浸在教育的光照中却没有感觉到光的痕迹,是最美的,是真正的大美!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星光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跨学科习作”的特点在于打破习作训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指导学生在不同学科的环境里习作、学习。笔者以单元习作为支点,以跨学科习作为杠杆,尝试对单元习作进行二次开发,把各学科开设的与该话题相关的课程资源,或社会实践活动引入习作教学,形成以单元习作为中心,其他学科交叉环绕的资源包,融学科知识、习作活动于一体,以期丰富三年级起步习作素材,提升习作表达兴趣,达成学科双赢。  一、嵌入式真实情境习作  “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的使用体会,结合图片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效果,主要对Bridge的新界面、新增工作空间、文件的显示方式、等级评分、加标签等几个常用功能进行了介绍,以期能为各位摄影师浏览作品提供使用指导。  关键词 Bridge;工作空间;显示方式;等级评分;标签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0-0077-03  Improve Images
每次上《记金华的双龙洞》,我都会问学生:预习之后,你们觉得课文写得怎么样?很多次,我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原因很简单:学生认为,这篇课文里没有什么“好词好句”。  学生的想法当然是不对的。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游记水准极高,“好词好句”俯拾皆是:写杜鹃,叶老只用“有精神”三个字就点出了野生杜鹃的特点,但在不少学生眼里,“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之类的句子似乎更美。看到石钟乳和石笋,叶老说:“即使不
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教材是为了解决好这个“根本性问题”的主要內容。小学语文统编本教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强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古诗文的大量入选则是其中的一大体现,它与从小培养儿童的家国情怀、德行情愫、审美情绪和语言情意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诗教育中如何处理好典故的教学,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所谓典故,就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师出示图片,生认读词语“壁虎”和“墙壁”。)  师:看看图上是哪一种小动物?  生:壁虎。  师:读准字音。  (生读)  师:(出示“壁虎”一词)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语,注意要读准字音。  (生齐读带拼音词语)  师:看看图,小壁虎待在哪里呢?  生:墙上。  师:谁能把话说完整?  生:小壁虎待在墙上。  师:话说得完整,讓人一听就明白了。  (师出示“墙”字,引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字的形、音、义,会写“援、俱、弗”3个字;学习“惟弈秋之为听”宾语前置句式。  2.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3.学习朗读停顿表达文本内容的方法,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  (板书“学弈”,生齐读。)出示《孟子》及孟子信息资料。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
时下,语文界在阅读教学方面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在教学设计之前,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再根据文本解读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可见,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但文本解读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之间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文本解读透了就一定能产生有效的教学设计?从文本解读到的内容是否就可以全盘搬进教学设计里?……显然,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必须从学生的视角把解读到
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等7个生字,学习多音字“单”,会写“壶、砚”等8个生字,理解“单于”“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读熟、背诵并理解三首诗的意思,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发现并理解三首诗中表现精神品  质的句子,并体悟其分别运用语言、行为、感受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尝试在语言练习中运用。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朗读诗歌,学习字词,感知三首诗的浅层关联  一、导课  要
“小老鼠(吱吱吱),上灯台(吱吱吱),偷油吃(吱吱吱,吱吱吱),下不来(吱吱吱)……”  每天吃完晚饭,我都会给家里的小朋友唱有小老鼠叫声的《小老鼠偷油歌》,他非常喜欢,而这样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很偶然的课堂教学。  那是我第一次带一年级,适逢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在学习完“gkh”的拼读后,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儿歌《说话》:“小溪流说话,哗哗,哗哗。/小雨点说话,沙沙,沙沙。/小鸽子说话,咕咕,咕咕。/
摘 要从网络课程研究的内容和现状出发,说明了WebQuest与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基于WebQuest的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设计目标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 网络课程;WebQuest;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0-0041-02  Network Course Design based on We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