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与儒学现代化的开端——兼及对“现代性”观念的分疏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lw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学现代化的开端,应追溯到唐宋之交的推陈出新,也就是说,宋学中就已经包含了现代性的核心要素.宋学是中华帝国时代现代转型的理论形态,它与欧洲现代化是同质的、同构的,是人类共同的历史进程的一种样态,且其最核心的精神都是个体性.这种判断既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的儒学形态,也有助于从中国文化的视角审视和反思一般性的现代性问题.
其他文献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话题.音乐史著作(尤其是断代史)的撰写,首先就是要界定著作历史叙事的时间方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包括地域音乐史)更是需要我们认识“近代”“现代”与“当代”的时间断代划分.除此以外,地域音乐史研究更依赖对地域音乐史料的发掘、整理与利用,也离不开对这些史料的理性认识.
本文讨论了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史学理论问题.中国音乐思想史首先是历史学科,历史观是最重要的学科基础,但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历史观不是来自学者的头脑,而是以对象为根据的“综合的史观”.本文结合中国文化里独特的知识论和音乐学者的跨界作业、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现象,倡言历史研究的“同情的理解”和“具体的解悟”,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本文作者总结了自己的材料观,提倡生与熟、新与旧、官与民三种材料的结合使用,注意活态文献研究,以及立足于对象特点的“长时段、个案化和跨学科”的方法观.
饶宗颐先生联系老子的哲学,考证了先秦涓子的“琴心”.笔者以为,还可进一步将其与两汉班固等人为代表的“琴禁说”及明代李贽的“琴心说”进行比较研究.这些“琴心”学说,都涉及了“心”的问题.本文讨论了这三“心”的内涵、思想哲学背景以及三者之间的古琴美学史转折关系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