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严峻挑战,需要人类社会采取共同措施和行动积极应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人类共同命运的领域,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以共同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各国力量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国际平台.文章通过分析可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
【机 构】
: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10012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严峻挑战,需要人类社会采取共同措施和行动积极应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能体现人类共同命运的领域,深度参与并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方面.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以共同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各国力量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良好载体和国际平台.文章通过分析可知,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者之间,呈现出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的“三位一体”特征;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前提条件,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和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整合各国力量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生态文明包容各国文明,凝聚价值共识,成为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既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价值基础,也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生动实践.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国际平台,也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案例.
其他文献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三全育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它的科学方法和现实途径.宿舍是学校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场所,是学生修身立志的精神家园.宿舍文化是大学生在宿舍内经过日常互动形成的集体文化,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凝聚力和认同感,其育人功能愈加重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可以实现公共场所和相对私密场所的有效对接,实现学生日常管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自我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融合,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
海外军事基地是国家军事力量的延伸,也是保护国家海外利益的枢纽.国际法学界关于取得海外军事基地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国际地役权说、国家自卫权说、主权权利让渡说.国际地役权说主要基于美国与盟国的驻军协议,认为海外军事基地的取得主要依据是国际地役权;国际自卫权说认为国家获得海外军事基地的法律依据为《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二条的集体自卫权;主权权利让渡说认为海外军事基地租借国通过东道国的部分主权权利让渡,从而取得海外军事基地的合法性.本文赞同主权权利让渡说.
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亟需心理赋能.阻碍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缺少准确自我定位、缺少心理弹性和韧性、缺少就业心理帮扶、缺少求职心理指导、缺少持续心理关怀、缺少心理支持体系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及早谋划,多措并举:一是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心理教育引导,实现提早赋能;二是要做好就业招聘心理指导,实现有效赋能;三是要做好就业挫折咨询辅导,实现及时赋能;四是要做好就业追踪心理关怀,实现持续赋能;五是要做好就业心理自我调适,实现自我赋能;六是要做好家校朋辈沟通互助,实现合力赋能.
梁漱溟提出的乡村建设思想,肯定了农村和农民对国家复兴的作用,强调通过社会组织再造、文化教育和多主体合作等途径解决乡村问题,对我国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价值.A省D县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主体关系异化的问题.乡村建设思想的部分主张对整改现实问题、推进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国家提出要“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既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三大路径,也是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的继承和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