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研究生英语教学缺乏基于研究生特点的针对性教学,也很难达到大纲要求的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本文调查并分析了研究生的自然特点和认知特点,结果表明不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应突破传统。本文提出根据隐性学习和显性教学相结合的理念,选择应用性强的体验式课程和教学方法。并以“‘采访’任务教学课程”为例对这种理念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希望对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显性教学 隐性学习 任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206-02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改成效显著,基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重点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四六级考试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切实使学生能用英语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
相比之下,继大学英语之后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不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都很滞后,与之严重脱节。现行较为普遍的精读听力两门课程的单一课程设置很难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切实提高;主题广泛的精读学习因为无谓地重复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而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重新设置实效性大的课程。
本文以Dekeyser (1997)和Mclaughlin(1990)关于二语习得的强接口观点(strong-interface)为前提,在调查了研究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先隐性学习后显性教学的体验式课程及教学方法,并通过“‘interview’任务教学课”对这一理念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2 研究生认知特点
本文在分析如何进行有效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法之前,对空军工程学院2008级非英语专业共75名研究生的英语教与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生们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
对被调查者的自然条件调查表明,其中有52%的学生是应届生,48%是有过工作经验的学生;其中有53.3%的人已经过了英语四级,40%过了英语六级,6.7%的未参加过四六级考试。这些数据表明与本科生不同的是工作过的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强的工具性动机,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这种动机来为提高教学的效果;另外,绝大部分的学生已具备较扎实英语基本功,所要提高的是现实应用中的英语语言能力。
针对学生对于教学期望方面的调查分析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关于学生们对授课内容方面的期望(如表1)。从图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认为更需要接触真实的应用性强的语言。因为硕士研究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工作岗位上重新进入课堂的。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对应用性学习的渴望更大。
其次,研究生作为成人学员较之本科学员更多地运用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特定的要求(如表2)。他们更喜欢老师在教学当中起到启发者,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大家进行独立地尝试性语言学习,而不是一味直接地讲解翻译课文。从长远来看,要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采取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既要对其进行语言输入性学习,还要通过不断的操练等隐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英语语用方面的能力。
最后,问卷还对学生所希望学习的英语技能进行了调查(见表3)。结果表明听力、口语和学术专业英语阅读是学生最想提高的。一方面因为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最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技能是学生在英语实际应用中最需要的能力。
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先要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中,可以明确以下几点:一,研究生在本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动机;二,作为成年学员研究生更倾向于自己控制学习的过程,进行体验式学习;三,研究生学员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英语的应用或输出能力仍然亟待提高。因此研究生英语授课内容方面应不仅要强化实用语言的输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现实中语言语体和语用原则和特点自行探索和体验;授课方式方面教师应该通过“由之以渔”(刘良华 2007)的过程“授之以渔”。
3 显性教学和隐性学习相结合改进研究生英语教学

3.1 隐性学习和显性教学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技巧,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被他人学习的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则是,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的知识”(东行记,2003)。隐性学习研究的先驱Arthur Reber认为隐性学习是通过专注经常出现的线索,对结构进行理解并习得的原始过程。而显性教学则是明确告知学习的内容,并且以考试作为检查手段的学习过程。
回顾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经历,大部分的英语语言知识多是通过显性教育的方式进行的。但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它的学习并非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熟悉任何一种工具的使用都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而研究生大部分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了语言的基本储备,故隐性学习对于研究生英语教学是更为重要的。
3.2 显、隐结合的亲历型研究生英语教学
根据对研究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在研究生阶段,显性语言教育不应停留在无目的广泛主题的篇章精读教学或进行漫无边际地知识储存。学生现在缺乏的是符合现实语言应用中的语言能力,如有关语体和语用的能力。但从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和语体课程的后效研究中看,很难看出语体和语用的显性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显著的成效。故本文所提倡的显现教学并非直接教授学生语体和语用原则,而是在隐性学习之后,有的放矢的显性教学,将隐性学习和显性教学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立,达到教学效果。研究生们在实用性强的任务教学过程中操练、体会、亲历大量的真实语言,让学生在 “课题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过程中“整体”地体验语言及其附带地“细节”知识,即语言的实用知识。
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需要,摒弃单一进行精度泛读听力的创痛教学,重新设置实效性大的课程。主要体现在设置一些实用性强的亲历型课程,如,“国际会议口语交际”、“国际会议论文写作”“采访任务教学课程”、“新闻编辑及报道”、“新闻发布会交替传译”等等。但这些课程并非是针对英语专业生设置的培养相应专业能力的课程,而是利用这些较实际的语言环境而设计的任务型教学。众所周知,提高语言表达需要足够的语言输入作为基础,一味地设计语言输出练习活动都是空中楼阁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使错误的或不符合目的语的语体,语用等原则的中介语得到强化,反而达到了相反的效果。本文建议的亲历型课程指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大量完成教学活动的真实语言材料供学生体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进行基于教学活动的课前调查,积累语言素材。这些课程避免了传统精读的广泛内容,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动机。在语言学习方面也超越了传统精读课程的效果。因为在这些课程的隐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实际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一丝不苟地自主学习相关应用性很强的语言知识。不论从文体,语用和专业语言表达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体验。而课内通过任务教学强化了学生的这些体验和经验。但这些体验在学生的大脑里是杂乱的模糊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因此进行实用语言的显性教学仍然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老师和教材将完成把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用语言表达总结成显性知识。这样就完成了紧随隐性学习之后的显性教学。这种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指导和提炼,在学生的大量体验后,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语用、语体和语言表达方面的显性教学较之直接提供给学生这些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毕竟,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语言是内化(intake)的语言,而非被告知(input)后机械记忆的语言。
以“采访任务教学课程”为例分析应用型亲历课程的具体实施: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采访一位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教学活动。
其次,给予一定的指导,如,这位作家是一名黑人女作家;学生是CNN的记者;采访的任务是关于作家的创作初衷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等。
再次,教师应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如,采访黑人时用词和文化方面应有一些顾忌;作为CNN的采访节目,语言应相对正式等。
除此之外,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采访文本和视频资料供学生参考。
任务布置完之后,学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资料调查和采访问题设计等方面的准备。
课上,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准备好的采访。之后在教师和学生中间进行讨论。主要是分析学生语言中是否运用得体的语言完成了任务以及老师对任务所设计的语体、语用方面的特殊要求。
最后,由老师将这次任务进行总结,点评提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并总结讲授完成本次任务的特殊要求所应注意的语言,语体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至此,先隐性体验学习,后有目的性的语言应用方面知识的显性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强烈的工具性动机促进下克服了英语学习的焦虑,在体验活动中强化了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特定主题的语言,在教师和教材的显性教学下加深了对实用语言的内化。
4 结语
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应从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将隐性学习和显性教学相结合选择应用性强的亲历式课程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体验学习,即隐性学习后,进行及时相应的显性教学,深刻地认识和内化应用中的语言。使这些语言不只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而是切实的内化成应用型语言,达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Ellis, N. 1994. Introducti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learning: An overview [A]. In N. Ellis(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 [C]. London: Academic Press. Pp.1-31.
[2] Krashen, S.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3] 东行记,2003,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http://www.jeast.net/old/000146.html.
[4] 刘良华,2007,《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刘良华,2001,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经验与问题,《教学与管理》,第2期.
[6] 高海英,戴曼纯,2004,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 显性教学 隐性学习 任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206-02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改成效显著,基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重点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四六级考试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切实使学生能用英语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
相比之下,继大学英语之后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不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都很滞后,与之严重脱节。现行较为普遍的精读听力两门课程的单一课程设置很难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切实提高;主题广泛的精读学习因为无谓地重复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而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重新设置实效性大的课程。
本文以Dekeyser (1997)和Mclaughlin(1990)关于二语习得的强接口观点(strong-interface)为前提,在调查了研究生的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先隐性学习后显性教学的体验式课程及教学方法,并通过“‘interview’任务教学课”对这一理念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2 研究生认知特点
本文在分析如何进行有效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法之前,对空军工程学院2008级非英语专业共75名研究生的英语教与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生们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分析。
对被调查者的自然条件调查表明,其中有52%的学生是应届生,48%是有过工作经验的学生;其中有53.3%的人已经过了英语四级,40%过了英语六级,6.7%的未参加过四六级考试。这些数据表明与本科生不同的是工作过的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强的工具性动机,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这种动机来为提高教学的效果;另外,绝大部分的学生已具备较扎实英语基本功,所要提高的是现实应用中的英语语言能力。
针对学生对于教学期望方面的调查分析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关于学生们对授课内容方面的期望(如表1)。从图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认为更需要接触真实的应用性强的语言。因为硕士研究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工作岗位上重新进入课堂的。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对应用性学习的渴望更大。
其次,研究生作为成人学员较之本科学员更多地运用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特定的要求(如表2)。他们更喜欢老师在教学当中起到启发者,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大家进行独立地尝试性语言学习,而不是一味直接地讲解翻译课文。从长远来看,要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采取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既要对其进行语言输入性学习,还要通过不断的操练等隐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英语语用方面的能力。
最后,问卷还对学生所希望学习的英语技能进行了调查(见表3)。结果表明听力、口语和学术专业英语阅读是学生最想提高的。一方面因为学生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最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技能是学生在英语实际应用中最需要的能力。
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先要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中,可以明确以下几点:一,研究生在本阶段的英语学习中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动机;二,作为成年学员研究生更倾向于自己控制学习的过程,进行体验式学习;三,研究生学员经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英语的应用或输出能力仍然亟待提高。因此研究生英语授课内容方面应不仅要强化实用语言的输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现实中语言语体和语用原则和特点自行探索和体验;授课方式方面教师应该通过“由之以渔”(刘良华 2007)的过程“授之以渔”。
3 显性教学和隐性学习相结合改进研究生英语教学

3.1 隐性学习和显性教学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技巧,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被他人学习的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则是,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的知识”(东行记,2003)。隐性学习研究的先驱Arthur Reber认为隐性学习是通过专注经常出现的线索,对结构进行理解并习得的原始过程。而显性教学则是明确告知学习的内容,并且以考试作为检查手段的学习过程。
回顾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经历,大部分的英语语言知识多是通过显性教育的方式进行的。但语言是一种用来交流的工具。它的学习并非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熟悉任何一种工具的使用都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而研究生大部分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具备了语言的基本储备,故隐性学习对于研究生英语教学是更为重要的。
3.2 显、隐结合的亲历型研究生英语教学
根据对研究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在研究生阶段,显性语言教育不应停留在无目的广泛主题的篇章精读教学或进行漫无边际地知识储存。学生现在缺乏的是符合现实语言应用中的语言能力,如有关语体和语用的能力。但从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和语体课程的后效研究中看,很难看出语体和语用的显性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显著的成效。故本文所提倡的显现教学并非直接教授学生语体和语用原则,而是在隐性学习之后,有的放矢的显性教学,将隐性学习和显性教学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立,达到教学效果。研究生们在实用性强的任务教学过程中操练、体会、亲历大量的真实语言,让学生在 “课题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过程中“整体”地体验语言及其附带地“细节”知识,即语言的实用知识。
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需要,摒弃单一进行精度泛读听力的创痛教学,重新设置实效性大的课程。主要体现在设置一些实用性强的亲历型课程,如,“国际会议口语交际”、“国际会议论文写作”“采访任务教学课程”、“新闻编辑及报道”、“新闻发布会交替传译”等等。但这些课程并非是针对英语专业生设置的培养相应专业能力的课程,而是利用这些较实际的语言环境而设计的任务型教学。众所周知,提高语言表达需要足够的语言输入作为基础,一味地设计语言输出练习活动都是空中楼阁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使错误的或不符合目的语的语体,语用等原则的中介语得到强化,反而达到了相反的效果。本文建议的亲历型课程指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大量完成教学活动的真实语言材料供学生体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进行基于教学活动的课前调查,积累语言素材。这些课程避免了传统精读的广泛内容,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工具性动机。在语言学习方面也超越了传统精读课程的效果。因为在这些课程的隐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实际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一丝不苟地自主学习相关应用性很强的语言知识。不论从文体,语用和专业语言表达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体验。而课内通过任务教学强化了学生的这些体验和经验。但这些体验在学生的大脑里是杂乱的模糊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因此进行实用语言的显性教学仍然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老师和教材将完成把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用语言表达总结成显性知识。这样就完成了紧随隐性学习之后的显性教学。这种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指导和提炼,在学生的大量体验后,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语用、语体和语言表达方面的显性教学较之直接提供给学生这些知识的效果要好得多。毕竟,学生真正需要学习的语言是内化(intake)的语言,而非被告知(input)后机械记忆的语言。
以“采访任务教学课程”为例分析应用型亲历课程的具体实施: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采访一位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教学活动。
其次,给予一定的指导,如,这位作家是一名黑人女作家;学生是CNN的记者;采访的任务是关于作家的创作初衷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等。
再次,教师应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如,采访黑人时用词和文化方面应有一些顾忌;作为CNN的采访节目,语言应相对正式等。
除此之外,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采访文本和视频资料供学生参考。
任务布置完之后,学生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资料调查和采访问题设计等方面的准备。
课上,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准备好的采访。之后在教师和学生中间进行讨论。主要是分析学生语言中是否运用得体的语言完成了任务以及老师对任务所设计的语体、语用方面的特殊要求。
最后,由老师将这次任务进行总结,点评提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并总结讲授完成本次任务的特殊要求所应注意的语言,语体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至此,先隐性体验学习,后有目的性的语言应用方面知识的显性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强烈的工具性动机促进下克服了英语学习的焦虑,在体验活动中强化了在特定语境下表达特定主题的语言,在教师和教材的显性教学下加深了对实用语言的内化。
4 结语
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应从研究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将隐性学习和显性教学相结合选择应用性强的亲历式课程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体验学习,即隐性学习后,进行及时相应的显性教学,深刻地认识和内化应用中的语言。使这些语言不只停留在机械记忆的阶段,而是切实的内化成应用型语言,达到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Ellis, N. 1994. Introducti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learning: An overview [A]. In N. Ellis(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 [C]. London: Academic Press. Pp.1-31.
[2] Krashen, S.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3] 东行记,2003,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http://www.jeast.net/old/000146.html.
[4] 刘良华,2007,《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刘良华,2001,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经验与问题,《教学与管理》,第2期.
[6] 高海英,戴曼纯,2004,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