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是一个智能时代,智能移动终端普及性极高,每个人都是一个数据中转站,根据人类产生的数据可以模拟和分析人类的行为。当前4G和即将普及的5G网给信息的传播装上了翅膀,然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有利有弊,网络舆论的传播也搭载了科技进步的优势,当前我国提出姚建设网络安全强国,坚强的网络离不开对大数据的研究,文中就基于大数据的环境下网络安全舆情治理措施做了相关阐述,并给出网络舆情治理措施。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安全;舆情治理
引言
我国居民中上网人数稳步提升,智能手机的平民化,数据流量和宽带资费的下降,给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信息的创造者,但我国网民的文化素质总体来说较低,缺乏真伪的辨别额能力,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较为普遍的是用户数量较多的微博,由于科技的进步,容易发生以讹传讹。有时对于一些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进行歪曲和断章取义的传播,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有时传播政治相关的虚假信息,玷污党和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有甚者传播一些包括病毒在内的网站,损害我国的信息安全,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基于历史数据和当前积累的大数据对舆情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国建立坚强的网络空间。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给出网络舆情治理措施,运用法律和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安全干净的网络空间。
1 大数据环境下舆情产生的原因和动力
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可以在人和人不发生实实在在接触的情况下发生传播,传播速度极快,在网民躺在床上休息、喝咖啡的时候消息就传播出去了,大多数舆论经过自媒体的加工处理,以吸睛的标题博得人们的注意。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很多人想让自己成为网红,不从事生产就可以赚钱,也让自己圈去获得不少粉丝,为此很多人不惜创造低俗的话题和节目。比如前段时间的今日头条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作为科技企业的责任,所以舆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商业动机以及政治因素。此外,对于恶意传播消息者的惩罚力度不够,根据造成的恶劣后果,可以考虑追究刑事、民事等责任。
2 舆情传播对网络安全造成的影响
舆情的传播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网民具有较强的误导性,给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极大的阻碍。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校大学生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和接收者,缺乏甄别信息真伪的社会常识和基础知识,又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冲动,给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造成恶劣的影响。第二,在少数据民族聚居区、边疆、自治州等地,舆情的传播容易产生恐慌,严重者导致社会混乱。第三,在事故和灾害多发地段,舆论的宣传容易造成民众的恐慌和对苦难的回忆,比如沿海地带的台风和海啸的多发区域,地震频发的内陆地区。第四,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负面新闻,严重者可颠覆国家安全。
3 大数据下网络舆情的治理措施
当前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舆情传播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其传播规律分类治理,较为严重的舆情传播者可考虑追究其刑事责任。比如地震、台风和海啸等。其次,可根据网络安全的关键词对数据流进行过滤,在非常时期当采用非常措施。在边疆、自治区以及自治州可加强信息过滤,有利于保障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网络安全是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姚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网络强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针对目前存在的网路安全隐患,依托高校和企业以及社会,对舆情数据的传播路径系统的进行分析和总结。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安全建设,保护学生不受不良信息的滋扰,给在校学生开设网络安全跟舆情治理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群体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在自然灾害易发地带,设立一支专业的灾情宣传工作,严禁虚假信息的传播,严格立法,个人账号不得做为信息源头传播和预告自然灾害,该类信息的传播源头权归国家相关部门。源头上断绝不法分子的阴谋。在边疆地区设立数据过滤环节,对敏感信息第一时间反应处理,遏止造成恶劣的后果。
4 结语
当下每个人都是信息数据的创造者,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和研究人类的行为特性,为我们以后的生活提供方便,值得我们思考。 舆情的传播给社会和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全员参与,提高知识储备,辨别信息的真伪。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恶意传播信息者严惩不贷。此外,工信部应该组织一部分专家学者针对该问题设立科技专项,专门研究,提出一套治理措施。用科技和法律支持我国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波维,曾润喜.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17,36(06):118-123+166.
[2]林玲,陈福集.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02):119-125.
[3]彭知辉.网络舆情研究路径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6,35(12):63-68.
[4]赵静娴.食品安全网络伪舆情研究及管理[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8):246-248+252.
[5]白玲.2013年下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網络舆情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06):5-9.
[6]付业勤,郑向敏.国内外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编辑之友,2013(12):56-58.
[7]李彪.大数据视域下社会舆情研究的新境界[J].编辑之友,2013(06):13-15+19.
[8]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2(02):98-104.
[9]张玉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回顾、检视及反思[J].情报杂志,2013,32(02):25-29+11.
[10]张天雪,张冉.教育舆情研究:从兴起到有效的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5):102-107.
[11]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08):2-6.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安全;舆情治理
引言
我国居民中上网人数稳步提升,智能手机的平民化,数据流量和宽带资费的下降,给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信息的创造者,但我国网民的文化素质总体来说较低,缺乏真伪的辨别额能力,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较为普遍的是用户数量较多的微博,由于科技的进步,容易发生以讹传讹。有时对于一些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进行歪曲和断章取义的传播,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有时传播政治相关的虚假信息,玷污党和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更有甚者传播一些包括病毒在内的网站,损害我国的信息安全,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基于历史数据和当前积累的大数据对舆情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国建立坚强的网络空间。结合当前的社会情况,给出网络舆情治理措施,运用法律和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安全干净的网络空间。
1 大数据环境下舆情产生的原因和动力
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可以在人和人不发生实实在在接触的情况下发生传播,传播速度极快,在网民躺在床上休息、喝咖啡的时候消息就传播出去了,大多数舆论经过自媒体的加工处理,以吸睛的标题博得人们的注意。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很多人想让自己成为网红,不从事生产就可以赚钱,也让自己圈去获得不少粉丝,为此很多人不惜创造低俗的话题和节目。比如前段时间的今日头条只注重经济利益,忽视作为科技企业的责任,所以舆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商业动机以及政治因素。此外,对于恶意传播消息者的惩罚力度不够,根据造成的恶劣后果,可以考虑追究刑事、民事等责任。
2 舆情传播对网络安全造成的影响
舆情的传播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网民具有较强的误导性,给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极大的阻碍。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校大学生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和接收者,缺乏甄别信息真伪的社会常识和基础知识,又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冲动,给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造成恶劣的影响。第二,在少数据民族聚居区、边疆、自治州等地,舆情的传播容易产生恐慌,严重者导致社会混乱。第三,在事故和灾害多发地段,舆论的宣传容易造成民众的恐慌和对苦难的回忆,比如沿海地带的台风和海啸的多发区域,地震频发的内陆地区。第四,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负面新闻,严重者可颠覆国家安全。
3 大数据下网络舆情的治理措施
当前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以往的舆情传播途径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其传播规律分类治理,较为严重的舆情传播者可考虑追究其刑事责任。比如地震、台风和海啸等。其次,可根据网络安全的关键词对数据流进行过滤,在非常时期当采用非常措施。在边疆、自治区以及自治州可加强信息过滤,有利于保障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网络安全是组成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姚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网络强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针对目前存在的网路安全隐患,依托高校和企业以及社会,对舆情数据的传播路径系统的进行分析和总结。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安全建设,保护学生不受不良信息的滋扰,给在校学生开设网络安全跟舆情治理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群体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在自然灾害易发地带,设立一支专业的灾情宣传工作,严禁虚假信息的传播,严格立法,个人账号不得做为信息源头传播和预告自然灾害,该类信息的传播源头权归国家相关部门。源头上断绝不法分子的阴谋。在边疆地区设立数据过滤环节,对敏感信息第一时间反应处理,遏止造成恶劣的后果。
4 结语
当下每个人都是信息数据的创造者,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和研究人类的行为特性,为我们以后的生活提供方便,值得我们思考。 舆情的传播给社会和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全员参与,提高知识储备,辨别信息的真伪。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恶意传播信息者严惩不贷。此外,工信部应该组织一部分专家学者针对该问题设立科技专项,专门研究,提出一套治理措施。用科技和法律支持我国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波维,曾润喜.我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17,36(06):118-123+166.
[2]林玲,陈福集.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情报科学,2017,35(02):119-125.
[3]彭知辉.网络舆情研究路径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6,35(12):63-68.
[4]赵静娴.食品安全网络伪舆情研究及管理[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8):246-248+252.
[5]白玲.2013年下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網络舆情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20(06):5-9.
[6]付业勤,郑向敏.国内外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编辑之友,2013(12):56-58.
[7]李彪.大数据视域下社会舆情研究的新境界[J].编辑之友,2013(06):13-15+19.
[8]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2(02):98-104.
[9]张玉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回顾、检视及反思[J].情报杂志,2013,32(02):25-29+11.
[10]张天雪,张冉.教育舆情研究:从兴起到有效的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5):102-107.
[11]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