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充分证明,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能使农民获得持续增收,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加速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由此可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疆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新疆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
1993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少144元。这种差距持续扩大到2002年的613元,2005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2482元)为773元。其主要原因是在农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太少。2005年新疆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15万人次,全区农民人均获得劳务收入180元,比上年增加40元以上。2006年新疆农民外出务工130万人次,全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比上年增加80元。可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否则就找不到就业岗位。客观上和主观上会促进农民不断学习各种就业技术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如:2005年,新疆伊犁州培训农民工达11万人,昌吉州培訓农民工8.77万人,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民工转移到城乡第二、三产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增长了见识,学习到专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精神文明素质方面也有一定提高。
2.有利于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造成新疆社会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就是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农牧民生活水平不高,煽动少数坏人闹事,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共产党的领导,攻击基层政权组织,破坏社会稳定,图谋分裂祖国。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优化了产业结构调整。2005年新疆和田地区向本地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达105400人,其中,向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转移达27053人次,促进了水利、交通运输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农村中许多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和能人,通过发展劳务市场,进入乡镇企业或到我国内地和国外打工经商办企业,也有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就业,还有的充实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特别是合作医疗事业中去,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了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收入和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基金,促进了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生活和医疗状况,从而增强了少数民族农牧民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凝聚力,成为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由于农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学习到许多技术知识、精神文明知识,提高了文化素质,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大地减少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破坏的空间。实践已经证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众和汉族群众共同生产、工作、生活,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学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从而会建立友好感情,树立起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互相离不开的理念,促进了新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3.有利于加快新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之一是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要降到30%以下(国际标准应降到20%)。当前新疆就业结构表现为,一产就业比重高,二、三产就业比重低。根据预测到2020年新疆一产就业人数比重要降到35%左右,二、三产就业比重要增加到65%左右。因此,只有加快劳动力转移,才能实现上述目标。2005新疆年城市化率虽已上升到37.2%,但新疆大多数贫困地区城市化率只有10-20%。新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城市化率要达到50%,实现工业化要求城市化达60%。新疆从现在起每年要提高城市化率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要使农村人口比重减少一个百分点。可见,只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才能加快新疆城市化进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前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供大于求且转移速度慢
2005年新疆总人口2010.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63.5万人,占总人口的62.85%;新疆从业人员791.62万人,而农村劳动力达432.84万人,占新疆从业人员总数的54.68%,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85.17%,从事第二产业的占2.82%,从事第三产业的只占12.01%,新疆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从业人员严重偏低。
2.绿洲经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高
新疆特殊地理环境造成了绿洲经济,尽管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地貌环境上的阻碍,但绿洲与外界的联系毕竟不如沿海地区、平原地区那样便捷。严重地制约着绿洲之间的劳动力转移。新疆又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运输线漫长。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到各地(州)所在城市间的平均公路距离为742公里,各地(州)署、府城市与所属县城之间平均运距为155公里,各县之间的平均运距135公里。远离外部市场,不确定因素多,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高。
3.城镇化建设滞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弱
新疆农村城镇化处于起步阶段。2005年末,新疆农村镇总人口为144.886万人,仅占农村总人口1263.5万人的11.47%。城镇镇区规模偏小。新疆农村小城镇镇区平均占地面积740.96公顷,只占小城镇平均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08754公顷的0.68%。而且小城镇数量也少。农村小城镇个数只占到全疆乡镇总数的27.3%。2005年新疆农村乡、建制镇财政收入为191亿元,财政支出比收入多出13.3亿元,基础设施投入少,聚集功能差,对农民的吸纳力差。乡办乡镇企业数、职工人数、产值逐年减少。2005年新疆乡镇企业职工人数954 411人比2000年增长15.51%,但乡办乡镇企业职工人数48674人,比2000年减少106630人,减少68.65%;2005年新疆乡办乡镇企业总产值288.492万元,比2000年减少560.970万元,减少66.04%。这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同时,新疆乡镇企业发展极不平衡。2005年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直属、塔城地区乡镇企业产值达313.85亿元,占全疆乡镇企业总产值499.42亿元的62.84%,而南疆贫困地区的克孜勒苏、和田、喀什地区的乡镇企业总产值只有45.02亿元,仅占新疆乡镇企业总产值的9.0%,使南疆剩余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的难度更大。
4.城乡分割、体制滞后
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农村人口很难向城镇迁移。农民权益得不到较好维护,如较为突出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乌鲁木齐、昌吉、库尔勒等城市,农民工子女向学校交的“借读费”一般每学期小学是400~600元,初中是600~800元。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由于土地流转机制不活,使部分农民,既想外出务工多挣点钱,又不能荒废了承包地。这种状况决定了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力农忙季节在家忙,农闲时间在外干,形成了“季节型”的务工群体,造成了农民外出务工断断续续,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5.机构设置不顺,职业培训薄弱,市场不完善
机构设置不顺。新疆地、县、乡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设置不统一,有的设在农业局,有的设在乡镇企业局,有的设在农经站。各县(市)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构和人员不稳定、办公条件较差且经费不落实,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职业培训薄弱。一是培训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农业、劳动、教育、工会等部门都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二是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新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50%以上是自发的,个别地州由政府组织转移的仅占8%,农民自发组织转移的占到92%。供求信息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这表明,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还是处于半无序状态。
6.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缺乏劳动技能
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低。2005年新疆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所占的比重为49.38%,高于全国40.31%的9.0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却低于全国(48.07%)7.43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低全国(11.62%)3个百分点。思想保守,观念滞后。新疆农村人口中少数民族农牧民居多,尤其是南疆的和田、喀什、克孜勒苏、阿克苏四地州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占农牧民总人口的95%以上,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和一些陈规陋习所制约,加上生态环境恶劣闭塞,制约了新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劳动力的转移。
三、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1.加快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紧紧抓住新疆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基地建设为契机,各地要注重发挥比较效益,什么效益好就搞什么。要注重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种植业内部转移。特别是至2006年新疆林果面积已达1200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超过71.5亿元,农民人均林果年纯收入达390元。大力培育产业化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大力扶持香梨股份、新中基、麦趣尔、盖瑞、丁丁食品、“亚克西”杏、屯河果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完善产业化的组织载体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实现组织和管理体制创新,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经济利益关系,走向国内国际大市场,为加快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加快新疆传统民族工业发展。农牧区根据各自的特色资源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或传统习惯,紧紧抓住国内这个大市场和出口中西亚的商机,突出民族特色和少数民族品牌,如地毯、艾德莱斯绸编织、服装服饰加工等。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积极试验用财政拨款和企业参与设立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引导农民根据新疆丰富的旅游资源,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创办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度假村”、“农家乐”等农家旅游服务项目。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加快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到2010年新疆城镇人口将达到91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42%,到2020年新疆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2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为此,一要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二要加快大中城市结构优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把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城镇发展核心,加快推进乌昌一体化进程,完善乌鲁木齐城市功能,强化乌鲁木齐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石河子、克拉玛依、奎屯—独山子—乌苏、伊宁等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推动兰新铁路西线沿线城镇密集地带的发展;以库尔勒、喀什、阿克苏等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南疆鐵路为依托,促进南疆城镇发展;以开放条件较好的口岸为重点,发展建设边境口岸城镇,形成各类城镇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生态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并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城镇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广阔的空间。三要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民向小城镇集聚。要把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好城镇的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势群体。使乡镇企业成为乡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进而促进第三产业市场的兴起,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的就业率。
3.加快新疆制造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道路
根据工业化较为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通过更大规模的工业化作为动力,将会吸纳众多的劳动力。“十一五”期间,新疆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理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基础和主体,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加速工业化的推动力。根据新疆拥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等极其丰富的资源,目前石油预测资源量208亿吨,天然气10万亿立方米,煤两万亿吨,铁、铜、镍、金等重要矿产资源储量也非常可观,具备了建成中国重要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有色、富铁矿等战略资源接替基地的条件,要大力支持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业大集团,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建设新疆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支持山东鲁能、中国华电、国投集团、徐矿集团等十几家国内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抢滩新疆。加快建立一批1000万吨级的煤炭基地和数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电化基地,要使煤炭年产量达1.2亿吨。并且积极支持和鼓励各地州、县市以自己的矿产资源等各种优势发展冶金、化工产业,提高提高新疆整体就业水平的基础,同时,要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统筹优化生产力布局,把乌鲁木齐市和各地的工业园整合为产业功能区,促进石油天然气化工园区、对口援疆省市工业园区和地方特色资源工业园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动融合经济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广阔的道路。
4.继续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继续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零售等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物流业。紧密依托铁路、民航、口岸和物流园区,通过引进外资、股份合作经营,加快中转物流集散地建设。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医疗、体育健身、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和废旧物品回收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项目。积极培育信息、法律、金融、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建设。深化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各中小城市应从实际出发,学习和借鉴乌鲁木齐市及我国内地一些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撤村建居”的经验,积极开展“撤村建居”的试点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作用。如政府根据本区劳动力资源状况与用工单位签定集体劳务输出协议或意向,然后又代表用人单位安排招工、确定报酬支付水平与方式,使政府在劳务输出中实现政府引导与调控作用。继续加快完善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和贷款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5.加强劳动力教育培训力度
全力推动新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以“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整合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完成20%牧业劳动力的培训任务。采取1户1人学1技的办法,每年培训40万人。着力培训农牧民在发展特色林果业、现代畜牧业以及从事二三产业方面的技能。对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和实行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在农村努力实行9年义务教育,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普及农村中、小学汉语教育,大力推广农村初、高中“二加一”学习办法。各地州要建设一些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积极探索把培训与户籍制度改革挂钩,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城市居民身份—就业后城市社会保险待遇”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6.做好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工作
各级党政要大力宣传劳动力转移的各项政策,破除“宁愿在家受穷,不愿外出挣钱”的落后观念,大张旗鼓表彰奖励外出打工致富和民工回乡创业,乃至把家乡的产品或品牌推向全国和全世界的先进典型。中亚国家经济复苏,不仅带动了新疆对外贸易、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广阔的土地、丰厚的收入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疆农民前往打工赚钱。通过宣传激发农民群众走出家门,到全疆各地、全国、国外打工、经商、创业的积极性。新疆各级政府应积极研究和扩大与内地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走向国外。由此把农村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连接起来,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季节性转移的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建立完善与各省市区之间和新疆各地州县的劳务协作交流机制。二是新疆要努力季节性劳动力接受。根据每年新疆秋季棉花、葡萄、番茄、红花等农产品采摘任务重,尤其是棉花采摘季节,劳务需求量大的特点,上述产地和当地政府部门要努力做好来自新疆本土和内地的成千上万乃至成几十万上百万的农民工的接受服务工作。三是充分发挥新疆农村妇女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在劳务转移创收中的重要作用。新疆2005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15万人次,其中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就占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总数的40%以上。
(作者单位:新疆党校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