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nuzk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和急性发作的影响。
  方法:将80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急性发作例数和次数,采用生活质量(QO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入组时及干预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性发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抑郁心理状况、焦虑心理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稳定和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急性发作稳定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6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阻塞性通气障碍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的肺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1]。资料显示,CODP的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4位,并逐年增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COPD易受各种因素(气候变化、感染和大气污染等)影响而复发,所以如何延长COPD患者的稳定期,减少急性发作频次,减缓肺功能的进行性恶化,是目前研究的热点。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们对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入组标准:①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COPD的诊断及分期标准[1];②入组前1个月内病情稳定,无急性加重发作,未应用抗生素;③3个月内未口服全身糖质激素;④无沟通障碍,同意进入本研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①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肿瘤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②合并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及其他明确的严重肺部疾病;③目前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④不愿进入本研究或依从性差,不能按时随访者。
  1.2临床资料。2011年5月~2013年5月,选取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5~81岁,平均(68.81±7.83)岁;病程5~30年,平均(11.92±3.58)年。受教育年限3~20年,平均(9.16±2.33)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83岁,平均(68.39±7.63)岁;病程5~31年,平均(12.12±3.68)年。受教育年限3~21年,平均(9.24±2.4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护理方法
  1.3.1传统护理。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主要包括疾病认知教育,康复运动(如指导患者进行个性化耐力锻炼以及呼吸肌肉功能锻炼)、家庭氧疗、生活(饮食、睡眠)和药物使用等指导,以及心理干预等。
  1.3.2延续性护理。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延续性护理内容与传统护理相同。延续性护理模式:①集中学习。患者入组后,每周集中学习1次,连续4次。通过多媒体、录像、宣传册子、板报及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让患者了解COP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等知识。②电话随访。集中学习结束后,每两周进行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目前治疗情况及遵医行为,再次强调预防COPD急性发作的重要性。③家庭随访。入组后每月進行家庭随访1次,了解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④病情追踪卡。为患者发放病情追踪卡,记录用药和急性发作情况,每日步行、上肢运动、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的时间,家庭氧疗的时间和频率,以及随访时间。
  1.4观察指标。①急性发作情况:记录入组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和例数,住院例数和次数。②生活质量:入组前及入组后6个月采用COPD的QOL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35项,分属4个因子,即日常生活能力(13项)、社会活动情况(7项)、抑郁心理症状(8项)和焦虑心理状态(7项),每项采用4级评分,1分为最好,4分为最差,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3]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病情况比较。入组后观察6个月,观察组患者急性发作和住院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患者入组时和入组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总分和4个因子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组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总分和4个因子分值明显低于入组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入组时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3讨论
  COPD是一种病程长、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的肺部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逆转疾病的发展。COPD患者常因缺乏对疾病的认知、生理功能减退和心理脆弱等因素,不能有效规避诱发因素,易致疾病急性发作[4]。因此,COPD患者的教育和管理是COPD防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COPD属于慢性疾病,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而出院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督促,很难将医院内短期获得的疾病康复护理知识完全在实际生活中落实。延续性护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设计,在护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在不同健康服务系统或相同健康服务系统的不同条件下为患者提供的一种有序、协调、不间断的专业性与非正式的治疗与照护行为,通常是指从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由医院制定的出院计划、转诊、患者回归家庭或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5]。延续性护理最早源于1981年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一项为提早出院的易感患者提供出院后家庭随访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供有效和低成本的健康服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延续性护理对多种疾病患者具有改善健康预后、提升患者满意度的积极效果[6]。   本研究表明,对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急性发作发生率明显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抑郁心理状况、焦虑心理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改善。其主要原因可能为:①延续性护理使患者的学习潜能得以发挥,为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打下基础,如戒烟、适当锻炼身体等,有效规避诱发因素[7]。②有利于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从而提高患者自身营养状况。③患者生活方式健康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能与人多沟通交流,有效转移对疾病的关注,从而陶冶情操,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④延续性护理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指导患者随访、肺康复训练等,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8,9]。因此,延续性护理可以增强COPD稳定期患者的运动耐力,从而减少疾病急性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程进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丹,黄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564-567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定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方宗君,蔡映云,王丽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测评表及应用[J].现代康复,2004,5(4):7-8
  [4]陆海云,王鲁霞,赵惠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67例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2-13
  [5]King M,Jones L,McCarthy O,et al.Development and pilot evaluation of a complex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experienced continuity of car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BrJCancer,2009,100(2):274-280
  [6]錢春荣,朱京慈,陈颖峥.延续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和出院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8):843-844
  [7]杨银花.10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4):124-125
  [8]于美玲,付长友,颜燕,等.延续护理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7):738-740
  [9]王岚,刘素彦,沈悦好,等.连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22-2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干预对心脑血管患者的影响。  方法: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简表对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96例心脑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评。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除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由专人负责积极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  结果:经过护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程度评分显著比对照组高,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对其体格发育的影响。  方法:随机挑选于2009—2012年在我院儿保门诊健康体检儿童150名,并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75名,母亲均用纯母乳喂养婴幼儿;对照组75名,其婴幼儿则以配方奶喂养。对比两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情况,包括体重、身长、头围情况。  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对比可知,纯母喂养的婴幼儿在体重、身长、头围方面的发育均较配方奶的婴幼儿好,且此种差异显著,P<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改善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8例,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与疼痛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结果:用分类量表法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24h与72h疼痛程度,两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普外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把腹腔镜技术运用于普外科急腹症中,对其进行诊断及治疗并观察其效果。  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120例急腹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诊断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将进行开腹探查术,每组患者各60例。  结果:实验组中被确诊断有58例,占96.7%;对照组术中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  方法: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成两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的患者视为(对照组),将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干预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自我管理状况。  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组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及自我行为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健康教育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干预对人流患者手术前后焦虑和人流综症合发生率的影響。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8例人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比两组患者焦虑状况及人流综合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其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神經精神症状的效果。  方法:对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的112例COPD患者进行了预见性护理,首先对神经精神症状进行风险性预测,制定护理计划,并根据护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护理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出现神经精神症状7例次:肺性脑病2例次、低渗性脑病2例次、脑梗死1例、药物相关神经精神症状2例次。  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分辨力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肘、腕关节患者关节的超声特点,观察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010年4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57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被检者均使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查,观察患者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检查结果,统计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检出价值。  结果:57例患者共171处关节,使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查
期刊
摘要:慢性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各种肝脏疾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环节,主要表现为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目前仍无有效逆转的手段,而进展到肝硬化等终阶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病死率也极高。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作为再生医学领域新热点,被证明可以有效干预肝纤维化的进展。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BCD2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方法:应用ABCD2评分标准分析9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评分结果与近远期发生脑梗死的关系。  结果:ABCD2评分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向性:低、中、高危组发生率分别是为19.57%、45.16%、93.33%。  结论:ABCD2评分是评估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以利尽早为TIA患者采用有效应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