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老”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q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中行先生临终前不久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想到老年期这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这真正体现了哲人的深刻。
  人老,只说明年纪的多少,并不说明他就没有年轻时的雄心、作为、欲念和追求。只要他身体健康、思维活跃就足够。“没想到老年期这么快就过去了,”就是把老年、中年、壮年、青年、少年等同排列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人们都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并不因为阶段的不同,就有了可以做或不该做之分。但现今老人们早上上公园遛弯儿,晚上去广场聊天儿,在家买菜做饭看孙子,似乎成了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出的大圆圈儿,出了这圈儿,便容易招来物议和非议。一般人眼中,老人除了吃喝养生以外无他事,因此有人戏说:“中国的老人,真惨!”我理解,这话的内涵是:多数人只把老人们当作“老”来看,而没有当作“人”来对待。
  前些日子看电视,有个报道深深打动了我。有位60出头的妇女,酷爱钢管舞。由爱而学、而练,最终修成了正果。练钢管舞的少女们也都很尊重这位“老祖母级”的演员。法国某机构组织钢管舞大赛,还特地为她设了一个奖,特意颁给她,以奖励她对钢管舞的热爱。老伴也很支持她,只是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做过文工团员,因为练舞身体受伤,现今仍有几颗钢钉在身,怕她吃不消。在整个记者采访过程中,她始终十分愉快,一身轻松,满面笑容。但当记者问到她的朋友圈时,她忽然神情大变,笑容全失,还流了眼泪。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了一番大意是这样的话:
  我在当初喜欢、练习钢管舞的时候,朋友们几乎一致地劝我不要练这种舞,说这种舞不是我们这种人更不是我们这个岁数练的。我还是想练,练上了,现在练成了,也练得一个朋友都没了。如今她们都离开了我,躲着我,好像和我接近会染上什么,招来什么。我就想不明白,难道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就只能是看看孙子、养养花、做做饭?难道我就没有选择的自由?
  当然,众所周知,钢管舞在西方是较为开放、时尚的舞蹈,以青春少女们为主要群体。对比较传统的人来说,难免会有些成见。在老年妇女心里,可能抵触更甚。觉得60多岁的人还要和20岁上下的女孩子们一齐跳这种时尚舞,很难接受。然而问题也在这里,什么叫60岁?什么叫20岁?20岁的人常向60岁的人求教,60岁的人为什么不能拥有20岁人的所爱?表面看,这是个跳舞的问题,但在深层次,却反映出人们对“老”的歧视。
  细想,除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等少数几个词语,世俗对“老”是贬低的。比如老态龙钟,老得没法看,老得不成样,老得不像话,老得一塌糊涂,等等。若说到谩骂,以“老”为题的特别多。因此,人,一旦老去,就似有许多无形的老规矩、老传统、老形象缚住老人们的方方面面,使老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很有可能招来社会的看不惯。许多人以为,都老骥伏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而真正能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张先生的意思:“老年期”也是人生的一个“期”。
  有一次,在紫竹院公园,我见到一位老人,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那是一个晚春的午后,在公园湖畔的一片竹林前,一个空场上,有一阵悠扬舒緩的乐曲声传来。我一听那曲调,就知是首久历沧桑的老歌,但仍如行云流水般美妙,有一百多人围在那儿。我上前一看,有个70岁上下的老人,一身浅灰休闲装,正独自跳舞。他身后不远处有个音响箱,各种设备一应俱全。老人闭着双眼,微扬着头,双臂上下挥动,脚下步法娴熟,有时还和着韵律,曲膝向上一跃,落地轻巧自如,显得身体还很柔软。他对四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人们的围观、议论和鼓掌也无动于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已黄昏,暮色如烟,夕阳的金光穿过千丝万丝的绿柳,斑斑点点地洒在老人身上,他也毫无觉察。手上的节拍,脚下的韵律,仿佛会永远持续下去。
  这位老人让我想起另一位老人,著名散文家谷林先生。谷林在《答客问》一书的最后说:“老年当然有一种绚烂过后复归平静的静谧安详,回望苍茫,内心清凉如水。”这两位老人使我深受启发。假如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黄昏降临时,都能以清凉如水的平静,回望以往,或许就可以成就我们自己人生的无憾空间。
其他文献
“此山之大,别于天下”,昔年汉武帝刘彻途径大别山,因山高路险,兜转数月未能出山而发出此感慨,大别山因此得名。  大别山横贯鄂豫皖,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自古便以惊、奇、险、幽闻名天下,锦绣山水间记录了众多沧桑历史、风云故事、名人轨迹……这里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浓郁的地方特色让其在世人面前日益多彩,更显风流。  独特之地,得天赐区位优势  北纬30度是一个神奇的纬度,古埃及的金字塔
记得第一次带着研究的目的去到清水江边,是在2000年深秋,二十来天的学术旅行,使得从前几次回老家留下的已经模糊的记忆,渐渐地变得清晰和生动起来,无论是发黄的契纸和斑驳的石碑,还是静静的沿江石阶和流动的传说故事,都散发着某种灵动而诱人的气息。从此之后,笔者每年都不只一次地来到这清水江畔,不断地用文字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有了现在的这本《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  在
自古以来,诗歌的力量在于诗性能够建构出远多于词句表层意义的美学世界,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诗词文艺观念,虽经历白话文革命,依然蕴藏在汉语的骨血里。而新时期以来,尽管诗歌创作有着接受西方思潮形式技巧,甚至翻译语言影响的过程,诗的浪漫象征性本身并不会消失,而意境的美学特质也恰恰呈现出自我的更新。北岛、顾城、海子、西川、欧阳江河、张枣、翟永明……他们的作品
王宁在《“后理论时代”的文學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版)里说:  在这样一个“后理论时代”,“纯粹的”文學理论已经不复存在,理论本身越来越具有跨學科和跨文化的特征,越来越突破其原有的學科疆界而具有普遍意义。(P1)  因此,本简目也包含了美国文學研究成果。  滑明达在《文化超越与文化认知——美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版)一书“前言”里说:  美国學的传统
学习《周易》的目的之一在于“无大过”    问:您在新著《周易与人生》中提出,“《周易》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前有关《周易》与为人处世、中医养生、居家乐业、命运预测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图书和讲座有很多,您能介绍一下《周易与人生》中的新颖观点和精彩看点吗?  杨庆中:的确,大家给《周易》贴的标签实在是非常之多。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一提到《周易》,多数朋友的第一感觉是:《周易》是讲算卦的书。我们姑且不
“来日正多艰,任重道又远”  1937年夏天,冰心与吴文藻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欧美访学回到北平,本来有一系列的文章可写,但几天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平津沦陷,随之北大、清华与南开开始了战时办学的南迁,冰心与吴文藻所在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坚持在华北办学,想以美国的星条旗保护校园的安全。但城破岂有完卵,已成为日军兵营的清华园的枪声,不时地传入燕园,冰心悲愤地写道:“北平死去了!我至爱苦恋的北平,在不挣扎
胡乔木说:“愤怒出诗人,但不出历史学家。”我套用一下:愤怒出诗人,但不出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从事报告文学写作,尤其是重大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应该做到——热心冷手,热进冷出,热考(考证、采访调查)冷思,热写冷改,热风冷语,做到安静、冷静,理性,充满理论的勇气和力量。历史学家是把活生生的现实理化为冷冰冰的历史,作家是把冷冰冰的历史活化还原为活生生的现场。因此,重大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就如同“过马
目前,我国约有2.5亿读者通过在线和无线互联网阅读网络文学,文学网页的日浏览量达12亿人次,可以说这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阐释,并将其纳入文化体系进行分析和考察,已经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从作家创作到作品发布,再到受众阅读,网络文学不受地域限制,并且几乎可以同步发生,其传播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压缩为零。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网络文学为什么能够调动数以百万计的阅读人群,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见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恩历险记》《镀金时代》《傻瓜威尔逊》等。此外,马克·吐温也创作了数量众多的中短篇小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百万英镑》等。这些中短篇小说多以严肃的口吻讲述令人捧腹的
大约在七八年前,我还没有退休,在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任主任,在新闻中心内部的一次评奖会上,第一次看到了柴静的现场报道。超乎年龄之外的成熟与镇定,超乎一般女性的持重与深刻,令评委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她是“小敬一丹”,也有人说她像《焦点访谈》栏目的女记者赵微。当时我说了一句话,被几位评委指责为“心术不正”。我说,这个女孩在新闻现场的眼神,五分认真像记者,五分纯真像“情人”。  来到央视十年间,柴静在《新闻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