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中行先生临终前不久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想到老年期这么快就过去了。”我觉得,这真正体现了哲人的深刻。
人老,只说明年纪的多少,并不说明他就没有年轻时的雄心、作为、欲念和追求。只要他身体健康、思维活跃就足够。“没想到老年期这么快就过去了,”就是把老年、中年、壮年、青年、少年等同排列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人们都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并不因为阶段的不同,就有了可以做或不该做之分。但现今老人们早上上公园遛弯儿,晚上去广场聊天儿,在家买菜做饭看孙子,似乎成了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出的大圆圈儿,出了这圈儿,便容易招来物议和非议。一般人眼中,老人除了吃喝养生以外无他事,因此有人戏说:“中国的老人,真惨!”我理解,这话的内涵是:多数人只把老人们当作“老”来看,而没有当作“人”来对待。
前些日子看电视,有个报道深深打动了我。有位60出头的妇女,酷爱钢管舞。由爱而学、而练,最终修成了正果。练钢管舞的少女们也都很尊重这位“老祖母级”的演员。法国某机构组织钢管舞大赛,还特地为她设了一个奖,特意颁给她,以奖励她对钢管舞的热爱。老伴也很支持她,只是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做过文工团员,因为练舞身体受伤,现今仍有几颗钢钉在身,怕她吃不消。在整个记者采访过程中,她始终十分愉快,一身轻松,满面笑容。但当记者问到她的朋友圈时,她忽然神情大变,笑容全失,还流了眼泪。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了一番大意是这样的话:
我在当初喜欢、练习钢管舞的时候,朋友们几乎一致地劝我不要练这种舞,说这种舞不是我们这种人更不是我们这个岁数练的。我还是想练,练上了,现在练成了,也练得一个朋友都没了。如今她们都离开了我,躲着我,好像和我接近会染上什么,招来什么。我就想不明白,难道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就只能是看看孙子、养养花、做做饭?难道我就没有选择的自由?
当然,众所周知,钢管舞在西方是较为开放、时尚的舞蹈,以青春少女们为主要群体。对比较传统的人来说,难免会有些成见。在老年妇女心里,可能抵触更甚。觉得60多岁的人还要和20岁上下的女孩子们一齐跳这种时尚舞,很难接受。然而问题也在这里,什么叫60岁?什么叫20岁?20岁的人常向60岁的人求教,60岁的人为什么不能拥有20岁人的所爱?表面看,这是个跳舞的问题,但在深层次,却反映出人们对“老”的歧视。
细想,除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等少数几个词语,世俗对“老”是贬低的。比如老态龙钟,老得没法看,老得不成样,老得不像话,老得一塌糊涂,等等。若说到谩骂,以“老”为题的特别多。因此,人,一旦老去,就似有许多无形的老规矩、老传统、老形象缚住老人们的方方面面,使老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很有可能招来社会的看不惯。许多人以为,都老骥伏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而真正能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张先生的意思:“老年期”也是人生的一个“期”。
有一次,在紫竹院公园,我见到一位老人,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那是一个晚春的午后,在公园湖畔的一片竹林前,一个空场上,有一阵悠扬舒緩的乐曲声传来。我一听那曲调,就知是首久历沧桑的老歌,但仍如行云流水般美妙,有一百多人围在那儿。我上前一看,有个70岁上下的老人,一身浅灰休闲装,正独自跳舞。他身后不远处有个音响箱,各种设备一应俱全。老人闭着双眼,微扬着头,双臂上下挥动,脚下步法娴熟,有时还和着韵律,曲膝向上一跃,落地轻巧自如,显得身体还很柔软。他对四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人们的围观、议论和鼓掌也无动于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已黄昏,暮色如烟,夕阳的金光穿过千丝万丝的绿柳,斑斑点点地洒在老人身上,他也毫无觉察。手上的节拍,脚下的韵律,仿佛会永远持续下去。
这位老人让我想起另一位老人,著名散文家谷林先生。谷林在《答客问》一书的最后说:“老年当然有一种绚烂过后复归平静的静谧安详,回望苍茫,内心清凉如水。”这两位老人使我深受启发。假如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黄昏降临时,都能以清凉如水的平静,回望以往,或许就可以成就我们自己人生的无憾空间。
人老,只说明年纪的多少,并不说明他就没有年轻时的雄心、作为、欲念和追求。只要他身体健康、思维活跃就足够。“没想到老年期这么快就过去了,”就是把老年、中年、壮年、青年、少年等同排列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人们都可以身体力行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并不因为阶段的不同,就有了可以做或不该做之分。但现今老人们早上上公园遛弯儿,晚上去广场聊天儿,在家买菜做饭看孙子,似乎成了孙悟空用金箍棒画出的大圆圈儿,出了这圈儿,便容易招来物议和非议。一般人眼中,老人除了吃喝养生以外无他事,因此有人戏说:“中国的老人,真惨!”我理解,这话的内涵是:多数人只把老人们当作“老”来看,而没有当作“人”来对待。
前些日子看电视,有个报道深深打动了我。有位60出头的妇女,酷爱钢管舞。由爱而学、而练,最终修成了正果。练钢管舞的少女们也都很尊重这位“老祖母级”的演员。法国某机构组织钢管舞大赛,还特地为她设了一个奖,特意颁给她,以奖励她对钢管舞的热爱。老伴也很支持她,只是告诉记者,她年轻时做过文工团员,因为练舞身体受伤,现今仍有几颗钢钉在身,怕她吃不消。在整个记者采访过程中,她始终十分愉快,一身轻松,满面笑容。但当记者问到她的朋友圈时,她忽然神情大变,笑容全失,还流了眼泪。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了一番大意是这样的话:
我在当初喜欢、练习钢管舞的时候,朋友们几乎一致地劝我不要练这种舞,说这种舞不是我们这种人更不是我们这个岁数练的。我还是想练,练上了,现在练成了,也练得一个朋友都没了。如今她们都离开了我,躲着我,好像和我接近会染上什么,招来什么。我就想不明白,难道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就只能是看看孙子、养养花、做做饭?难道我就没有选择的自由?
当然,众所周知,钢管舞在西方是较为开放、时尚的舞蹈,以青春少女们为主要群体。对比较传统的人来说,难免会有些成见。在老年妇女心里,可能抵触更甚。觉得60多岁的人还要和20岁上下的女孩子们一齐跳这种时尚舞,很难接受。然而问题也在这里,什么叫60岁?什么叫20岁?20岁的人常向60岁的人求教,60岁的人为什么不能拥有20岁人的所爱?表面看,这是个跳舞的问题,但在深层次,却反映出人们对“老”的歧视。
细想,除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等少数几个词语,世俗对“老”是贬低的。比如老态龙钟,老得没法看,老得不成样,老得不像话,老得一塌糊涂,等等。若说到谩骂,以“老”为题的特别多。因此,人,一旦老去,就似有许多无形的老规矩、老传统、老形象缚住老人们的方方面面,使老人们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很有可能招来社会的看不惯。许多人以为,都老骥伏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而真正能理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张先生的意思:“老年期”也是人生的一个“期”。
有一次,在紫竹院公园,我见到一位老人,给我留下极深印象。
那是一个晚春的午后,在公园湖畔的一片竹林前,一个空场上,有一阵悠扬舒緩的乐曲声传来。我一听那曲调,就知是首久历沧桑的老歌,但仍如行云流水般美妙,有一百多人围在那儿。我上前一看,有个70岁上下的老人,一身浅灰休闲装,正独自跳舞。他身后不远处有个音响箱,各种设备一应俱全。老人闭着双眼,微扬着头,双臂上下挥动,脚下步法娴熟,有时还和着韵律,曲膝向上一跃,落地轻巧自如,显得身体还很柔软。他对四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人们的围观、议论和鼓掌也无动于衷,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已黄昏,暮色如烟,夕阳的金光穿过千丝万丝的绿柳,斑斑点点地洒在老人身上,他也毫无觉察。手上的节拍,脚下的韵律,仿佛会永远持续下去。
这位老人让我想起另一位老人,著名散文家谷林先生。谷林在《答客问》一书的最后说:“老年当然有一种绚烂过后复归平静的静谧安详,回望苍茫,内心清凉如水。”这两位老人使我深受启发。假如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黄昏降临时,都能以清凉如水的平静,回望以往,或许就可以成就我们自己人生的无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