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船舶轮机检验中主机、辅助机械和管路系统及机舱自动化部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问题解决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船舶;轮机;检验
0.引言
船舶轮机的检验工作对确保船舶的使用性能与技术状态良好,避免船舶因此发生故障而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船舶轮机在检验中的主要常见问题
1.1主机部分的主要问题
在对船舶轮机主机部分检验过程中常会发现,主机座紧配螺栓在主机运转时振动,容易造成固定螺栓产生位移,进而带来尾轴线偏移。由于船舶航行的时侯振动大,因此会加剧轴系的磨损,留下一定的隐患。
1.2辅助机械和管路系统的常见问题
辅机和管系在检验中的问题较多,主要有:燃油舱滑油舱、滑油舱与燃油舱之间是相邻布置的,相互之间没有设置相应的隔离措施,一旦隔舱壁水密不佳时会造成两种油发生掺合现象;燃油和滑油舱柜的液位计是用塑料管制作的,当塑料管制作的液位计老化或破裂时,燃油和滑油将会流入到机舱,带来较大的隐患;燃油、滑油舱柜的入孔门和管路法兰接头的垫片,其所用的材料都是非耐油性橡胶,这类橡胶遇油时很容易发胀溶解,极易造成管路堵塞现象;燃油舱柜空气管一般都直接在机舱内设置,也有直管式的,不仅容易使异物进入,而且使可燃油气聚集在机舱内;当机舱消防水排外管路没有安装截止阀时,消防泵开启后消防水的水压不足,导致消防水达不到实际使用需要的射程;一些船舶在利用主机排气管热能时,常常会在主机排气管冷却水套出水管路上安装闸阀,冷却水套制作时对受压程度又考虑不足,这样,当蒸汽压力随温度升高后,超压将可能引起爆裂而发生事故;常规要求当管路通过机舱舱壁船长大于30m的船舶机舱前后舱壁或船长小于等于30m的船舶机舱前舱壁时,需要水密舱壁,而一些船舶在水密舱壁上开口供管路通过,开口后没有任何工艺处理,水密因此达不到要求。
1.3机舱自动化部分的主要问题
检验中常发现机舱或泵舱的通风管道内没有设置必要的钢质挡火闸,如果机舱或泵舱失火,因为缺乏有效的挡火闸,不能有效阻断空气进入,将给灭火造成很大的麻烦;通常机舱火灾多与油类有关,那么消防器材的设置就显得相当重要了,由于使用水柱型消防水枪对油类火灾进行灭火时,油会浮于水面燃烧或四散流动,水柱型消防水枪灭油类火灾的效果很差,而有些船舶的消防器材配备不足。
2.对问题采取的对策
2.1主机座紧配螺栓问题的解决
针对主机座紧配螺栓在主机运转时侯的振动,带来加剧轴系磨损的隐患,解决的途径可以对紧配螺栓进行铰配加固,一般数量不少于4只或者紧配螺栓数量不少于螺栓总数的15%,这样可以减少轴系磨损的加剧。
2.2辅助机械和管系问题的解决
防止燃油舱滑油舱、滑油舱与燃油舱之间发生两种油相互掺合的主要措施,可通过在两舱之间设置压载水舱、隔离空舱或者采取分开布置的方式,最终解决两种油相互掺合的问题;对燃油和滑油舱柜的管制液位计老化或破裂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可以利用材质为玻璃并带有防护罩的自闭式液位计,能有效地防止管子材质的老化破裂问题,万一破裂时有自闭装置的液位计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油液流出,有效消除了隐患;燃油、滑油舱柜的入孔门和管路法兰接头的垫片使用材质特性带来的管路堵塞问题,解决的办法可以将油管路全部垫片改为耐油性橡胶、石棉板或其他耐油的材料,如此可以避免因此造成的管路堵塞,确保轮机的正常运转;解决燃油舱柜的空气管燃油舱柜空气管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将空气管制作成鹅颈式,引到甲板上开敞的地方,同时在空气管的管头加装便于更换的耐腐性金属防火网,确保机舱内安全;通过在机舱消防水排外管路容易于到达的地方装上截止阀,为方便使用可以在闸阀上表明用途和旋向,从而解决消防水的水压不足问题;在利用主机排气管热能时事故防范的有效措施,是在进行冷却水套设计制作时,要充分考虑受压因素,受压容器一定在可承受的压力范围内,同时还应安装汽压表与安全阀等卸载装置,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利用主机排气管热能;解决管路通过机舱舱壁时,有效确保达到水密要求的方法,可以将通过水密舱壁管路用通舱管件封焊,确保水密舱壁的水密,满足规定的水密要求。
2.3检验中机舱自动化部分的主要问题
通常在机舱外的通风总管处设置钢质的挡火闸,这样,万一发生火灾,可以及时地关闭挡火闸,有效阻断空气的进入,阻止火焰继续窜出,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配备粗够的消防器材,如果发生油类火灾,应使用水柱水雾两用型消防水枪。平时还要多注意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尽量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结束语
通过对船舶轮机检验中主机、辅助机械、管路和机舱等部分项目常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措施,以期给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满一新.船机维修技术[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2]魏海军等.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关键词】船舶;轮机;检验
0.引言
船舶轮机的检验工作对确保船舶的使用性能与技术状态良好,避免船舶因此发生故障而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船舶轮机在检验中的主要常见问题
1.1主机部分的主要问题
在对船舶轮机主机部分检验过程中常会发现,主机座紧配螺栓在主机运转时振动,容易造成固定螺栓产生位移,进而带来尾轴线偏移。由于船舶航行的时侯振动大,因此会加剧轴系的磨损,留下一定的隐患。
1.2辅助机械和管路系统的常见问题
辅机和管系在检验中的问题较多,主要有:燃油舱滑油舱、滑油舱与燃油舱之间是相邻布置的,相互之间没有设置相应的隔离措施,一旦隔舱壁水密不佳时会造成两种油发生掺合现象;燃油和滑油舱柜的液位计是用塑料管制作的,当塑料管制作的液位计老化或破裂时,燃油和滑油将会流入到机舱,带来较大的隐患;燃油、滑油舱柜的入孔门和管路法兰接头的垫片,其所用的材料都是非耐油性橡胶,这类橡胶遇油时很容易发胀溶解,极易造成管路堵塞现象;燃油舱柜空气管一般都直接在机舱内设置,也有直管式的,不仅容易使异物进入,而且使可燃油气聚集在机舱内;当机舱消防水排外管路没有安装截止阀时,消防泵开启后消防水的水压不足,导致消防水达不到实际使用需要的射程;一些船舶在利用主机排气管热能时,常常会在主机排气管冷却水套出水管路上安装闸阀,冷却水套制作时对受压程度又考虑不足,这样,当蒸汽压力随温度升高后,超压将可能引起爆裂而发生事故;常规要求当管路通过机舱舱壁船长大于30m的船舶机舱前后舱壁或船长小于等于30m的船舶机舱前舱壁时,需要水密舱壁,而一些船舶在水密舱壁上开口供管路通过,开口后没有任何工艺处理,水密因此达不到要求。
1.3机舱自动化部分的主要问题
检验中常发现机舱或泵舱的通风管道内没有设置必要的钢质挡火闸,如果机舱或泵舱失火,因为缺乏有效的挡火闸,不能有效阻断空气进入,将给灭火造成很大的麻烦;通常机舱火灾多与油类有关,那么消防器材的设置就显得相当重要了,由于使用水柱型消防水枪对油类火灾进行灭火时,油会浮于水面燃烧或四散流动,水柱型消防水枪灭油类火灾的效果很差,而有些船舶的消防器材配备不足。
2.对问题采取的对策
2.1主机座紧配螺栓问题的解决
针对主机座紧配螺栓在主机运转时侯的振动,带来加剧轴系磨损的隐患,解决的途径可以对紧配螺栓进行铰配加固,一般数量不少于4只或者紧配螺栓数量不少于螺栓总数的15%,这样可以减少轴系磨损的加剧。
2.2辅助机械和管系问题的解决
防止燃油舱滑油舱、滑油舱与燃油舱之间发生两种油相互掺合的主要措施,可通过在两舱之间设置压载水舱、隔离空舱或者采取分开布置的方式,最终解决两种油相互掺合的问题;对燃油和滑油舱柜的管制液位计老化或破裂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可以利用材质为玻璃并带有防护罩的自闭式液位计,能有效地防止管子材质的老化破裂问题,万一破裂时有自闭装置的液位计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油液流出,有效消除了隐患;燃油、滑油舱柜的入孔门和管路法兰接头的垫片使用材质特性带来的管路堵塞问题,解决的办法可以将油管路全部垫片改为耐油性橡胶、石棉板或其他耐油的材料,如此可以避免因此造成的管路堵塞,确保轮机的正常运转;解决燃油舱柜的空气管燃油舱柜空气管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将空气管制作成鹅颈式,引到甲板上开敞的地方,同时在空气管的管头加装便于更换的耐腐性金属防火网,确保机舱内安全;通过在机舱消防水排外管路容易于到达的地方装上截止阀,为方便使用可以在闸阀上表明用途和旋向,从而解决消防水的水压不足问题;在利用主机排气管热能时事故防范的有效措施,是在进行冷却水套设计制作时,要充分考虑受压因素,受压容器一定在可承受的压力范围内,同时还应安装汽压表与安全阀等卸载装置,确保在安全的情况下利用主机排气管热能;解决管路通过机舱舱壁时,有效确保达到水密要求的方法,可以将通过水密舱壁管路用通舱管件封焊,确保水密舱壁的水密,满足规定的水密要求。
2.3检验中机舱自动化部分的主要问题
通常在机舱外的通风总管处设置钢质的挡火闸,这样,万一发生火灾,可以及时地关闭挡火闸,有效阻断空气的进入,阻止火焰继续窜出,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配备粗够的消防器材,如果发生油类火灾,应使用水柱水雾两用型消防水枪。平时还要多注意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尽量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结束语
通过对船舶轮机检验中主机、辅助机械、管路和机舱等部分项目常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措施,以期给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满一新.船机维修技术[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2]魏海军等.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