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学术界及高校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应用有关理论、结合工作实践研究就业实训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大作用,提出开展就业实训的具体措施, 供有关研究与工作参考。
【关键词】高校;就业竞争;实训活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全国高校的规模在近十年中都得到了迅速的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完成了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尤其是2008年开始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就业危机,使得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题更加凸显出来。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则应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的深化和发展,社会上的特别是企业对于毕业生能力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工作能力的考核。[1]社会对于毕业生能力需求的变化,也就进一步要求毕业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而对于高校,除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外,更应高度重视就业实训活动的开展,切实、有效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结合就业实训活动的实践,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运用有关理论,研究就业实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就业实训的含义和主要形式
高等学校是学生正式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在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不但需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以往的大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理论学习,对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创业都缺乏有效的指导,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极为重要并行之有效的毕业实习也因为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而流于形式,从而使学生知识结构和社会现实完全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导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出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现在很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就业实训作为课堂教学之外重要补充对于大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就业实训,是指以学生将来就业为导向,通过具体的、参与性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掌握相关技巧,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实训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就业实训,是指学生借助社会、学校平台或自身努力创造的机会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从而获得全面培训和提高。广义的就业实训,可以包含学校所有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在学校教学计划以外的各项活动。当前各个高校主要的就业实训形式为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与预就业相结合、创业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二、加强就业实训的具体措施
1、大力推进学生社团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社团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大百科·教育》对学校社团的解释是这样的: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大学社团的存在可以打破年级、院系以及学校的界限,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为学校的和谐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2]。当前大学生社团涉及的领域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体育,而是覆盖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社团的存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学生社团的参与面广,参加人数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特长选择相应的社团加入其中,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兴趣爱好的专业水准成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这些特长往往会成为学生在就业过程的“秘密武器”。其次,加入学生社团,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广泛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提升自己社交能力,学会与如何与人相处,这也就为将来进入职场奠定相关的基础。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特点,为学生社团的参与者提供相关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的经验,是提升他们责任感、团队精神最好的试金石。在以往的就业过程中,学生社团干部经常能在激烈的求职过程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现在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亮丽的风景线,大学生社团也已经不仅仅是学校部门的附庸而开始成为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平台,也必将成为学生通向职场的培训基地。
2、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加强就业实训基地建设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因为很多企业招聘人员都希望所招来的员工能够直接上手参加工作,但是很多高校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中已经很难再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并且即便是去工厂生产实习也因为人数众多,时间较短,只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次上很难取得实效。在此情况下,暑期社会实践就成为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社会工作第一线学习的最好时间和机遇,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共有三个暑假累计时间可以达到6各月,如果能把这样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就业实训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极大提升学生在就业时候的资本。
良好的就业实训过程,特别直接参加到企业生产一线,将使学生感知与获取企业文化,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同,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精神,这些能力的获得将使学生缩短今后就业的适应期,加速他们的成长;同时使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去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3]
就业基地建设依靠学生个体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在这方面需要学校积极与企业沟通,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让企业能够充分理解就业实训对于企业同样具有提前挖掘人才、加大人才储备的益处,提高企业加入就业实训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要主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因为是暑期并且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管理难度很大,所以更加需要高校主动创新实践形式,改进管理模式真正把好事办好。
3、强化创业意识,引进创业训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大学生创业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空间,为新时代的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作为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已经着手展开很多的工作,但是相对来说,无论是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内容都相对滞后,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所以面对来自社会和学生双重需求,高校还需要更多开展更多有效的工作去应对。[4]
首先,重视创业意识的教育,积极推广创业课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创业相关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创业绝对不仅仅是开公司这一种,你在事业当中做出前人没有做成的成绩同样也是一种创业;同样创业课程也绝对不是让你马上一步到位的直接去创业,更重要是让时刻做好创业的准备,“你可以不去创业,但是不能没有创业的意识”。所以创业课程的设置,是对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全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运作,让学生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束缚从而以后的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其次尝试“创业街”,建立学生创业的实训基地: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拿出一定资源比如经费、场地(包括门面房)等,让在校的学生中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自主申请,自主运作进行一些创业项目的运作,高校的校园作为他们今后创业的起点,通过模拟创业过程取得实际的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现在有很多学生在淘宝、易趣等网站上自己建立网店,如果学校能够自己整合相关资源,为他们提供一个整体“工作室”的场地,同时为他们提供仓储、物流上的支持,帮助学生通过网店的运营积累商业经验真正提高他们创业实训的效果。
三、就业实训的意义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优秀的学校,他的墙壁都会说话”,而一所大学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应该关注那些非教学主渠道的就业实训所带给学生教育,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经不停留在专业知识层面,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是我们面对的全新课题,我们应该加强对就业实训的内涵和形式的研究和创新,让高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黎平,黄厚南,黎奇,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124-126.
[2]王志峰,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河海大学,2006.
[3]龙卫兵,龙运初,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支撑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37-38.
[4]郭忠孝,张永明,张红,王仲德,大学生创业重要性及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2),VOL7:106-107.
本文为“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校企构建特困生学业——就业资助体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ZKT09289。
作者简介:
施婧,女,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科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高晓琴,女,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关键词】高校;就业竞争;实训活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全国高校的规模在近十年中都得到了迅速的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完成了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但是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难”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尤其是2008年开始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就业危机,使得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题更加凸显出来。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高校则应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的深化和发展,社会上的特别是企业对于毕业生能力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工作能力的考核。[1]社会对于毕业生能力需求的变化,也就进一步要求毕业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而对于高校,除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外,更应高度重视就业实训活动的开展,切实、有效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结合就业实训活动的实践,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运用有关理论,研究就业实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就业实训的含义和主要形式
高等学校是学生正式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在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不但需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以往的大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理论学习,对于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创业都缺乏有效的指导,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极为重要并行之有效的毕业实习也因为学生人数的迅猛增加而流于形式,从而使学生知识结构和社会现实完全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导致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出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现在很多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就业实训作为课堂教学之外重要补充对于大学教育的重大意义。
就业实训,是指以学生将来就业为导向,通过具体的、参与性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掌握相关技巧,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实训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狭义的就业实训,是指学生借助社会、学校平台或自身努力创造的机会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从而获得全面培训和提高。广义的就业实训,可以包含学校所有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在学校教学计划以外的各项活动。当前各个高校主要的就业实训形式为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与预就业相结合、创业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二、加强就业实训的具体措施
1、大力推进学生社团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社团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大百科·教育》对学校社团的解释是这样的: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大学社团的存在可以打破年级、院系以及学校的界限,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为学校的和谐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2]。当前大学生社团涉及的领域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体育,而是覆盖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社团的存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学生社团的参与面广,参加人数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特长选择相应的社团加入其中,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大学生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兴趣爱好的专业水准成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这些特长往往会成为学生在就业过程的“秘密武器”。其次,加入学生社团,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广泛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提升自己社交能力,学会与如何与人相处,这也就为将来进入职场奠定相关的基础。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特点,为学生社团的参与者提供相关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的经验,是提升他们责任感、团队精神最好的试金石。在以往的就业过程中,学生社团干部经常能在激烈的求职过程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现在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亮丽的风景线,大学生社团也已经不仅仅是学校部门的附庸而开始成为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平台,也必将成为学生通向职场的培训基地。
2、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加强就业实训基地建设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工作经验,因为很多企业招聘人员都希望所招来的员工能够直接上手参加工作,但是很多高校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中已经很难再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并且即便是去工厂生产实习也因为人数众多,时间较短,只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次上很难取得实效。在此情况下,暑期社会实践就成为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社会工作第一线学习的最好时间和机遇,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共有三个暑假累计时间可以达到6各月,如果能把这样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就业实训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极大提升学生在就业时候的资本。
良好的就业实训过程,特别直接参加到企业生产一线,将使学生感知与获取企业文化,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同,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精神,这些能力的获得将使学生缩短今后就业的适应期,加速他们的成长;同时使学生真正把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去学习,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3]
就业基地建设依靠学生个体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在这方面需要学校积极与企业沟通,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让企业能够充分理解就业实训对于企业同样具有提前挖掘人才、加大人才储备的益处,提高企业加入就业实训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要主动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因为是暑期并且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管理难度很大,所以更加需要高校主动创新实践形式,改进管理模式真正把好事办好。
3、强化创业意识,引进创业训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大学生创业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空间,为新时代的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作为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已经着手展开很多的工作,但是相对来说,无论是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内容都相对滞后,远远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所以面对来自社会和学生双重需求,高校还需要更多开展更多有效的工作去应对。[4]
首先,重视创业意识的教育,积极推广创业课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创业相关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创业绝对不仅仅是开公司这一种,你在事业当中做出前人没有做成的成绩同样也是一种创业;同样创业课程也绝对不是让你马上一步到位的直接去创业,更重要是让时刻做好创业的准备,“你可以不去创业,但是不能没有创业的意识”。所以创业课程的设置,是对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全面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运作,让学生能够突破传统的思维束缚从而以后的创业奠定思想基础。
其次尝试“创业街”,建立学生创业的实训基地:高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拿出一定资源比如经费、场地(包括门面房)等,让在校的学生中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自主申请,自主运作进行一些创业项目的运作,高校的校园作为他们今后创业的起点,通过模拟创业过程取得实际的经验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现在有很多学生在淘宝、易趣等网站上自己建立网店,如果学校能够自己整合相关资源,为他们提供一个整体“工作室”的场地,同时为他们提供仓储、物流上的支持,帮助学生通过网店的运营积累商业经验真正提高他们创业实训的效果。
三、就业实训的意义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优秀的学校,他的墙壁都会说话”,而一所大学在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应该关注那些非教学主渠道的就业实训所带给学生教育,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经不停留在专业知识层面,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是我们面对的全新课题,我们应该加强对就业实训的内涵和形式的研究和创新,让高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黎平,黄厚南,黎奇,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124-126.
[2]王志峰,大学生社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河海大学,2006.
[3]龙卫兵,龙运初,实训基地建设对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支撑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37-38.
[4]郭忠孝,张永明,张红,王仲德,大学生创业重要性及创业意识、能力的培养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2),VOL7:106-107.
本文为“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校企构建特困生学业——就业资助体系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ZKT09289。
作者简介:
施婧,女,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科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高晓琴,女,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