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不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不教”,要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过渡,就识字教学中的合体字而言,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有效识字。《語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生有了自主识字的兴趣和愿望后,教师再进行认识合体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轻松识字,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
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汉字的构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引导学生在识字中逐渐了解、体会和总结汉字本身的规律,对于解决字形的难点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关于合体字字形教学要想突破难点,就要让学生掌握认识合体字的方法,了解构字要领,很快掌握字形特点,从中摸索规律,正确书写和运用,这样会终生受益。
一、 激发兴趣、主动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合体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头戏,为使学生有效掌握合体字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顺应儿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运用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识字的学习中去。如:课堂上把讲故事、识生字,读词语、练说话,游戏识字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识字过程变成一种快乐的自主行为。
二、 指导方法、掌握规律
开始识字时就要重视字形的分析,把常见的几种合体字组成的特点教给学生,帮他们记忆字形,了解字义。构成合体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它们的组成有着很强的规律性,部件中藏着有趣的故事,只要老师善于想象和开发,必然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其构字规律:
1.趣味加减法: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减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教学“好”字,让相邻的学生分别代表“女”和“子”,口中还一边念“我是女,”“我是子”“女加子就是好”,“你好,你好,大家好!”这种由旧知识引出的新知识,使得学生不但掌握了生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学习兴趣也很浓。
2.比较识字法: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学生通常在学习之后会混淆。因此我们可以把形近的字放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区别。如蜻、清、请、晴、睛,这些字分别在二三册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
3.故事识字法: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编成有趣的故事。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通过讲故事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
4.表演识字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等等。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一个小朋友扮演大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
5.编顺口溜记忆法:如:间、间,小日回家大门关。问、问,小口敲门别开门。
三、积极互动,手脑并用
在识字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眼要注意观察,耳要注意倾听,口要表达清楚,手可动作示范,开始时,让能力较强的同学说,其他同学听、学;最后稍慢的同学在大家带动下,自然而然地能够自己分析字形了,至此,可以说字形教学的难点就突破了。例如,把汉字中结构比较复杂的合体字分成几个部件做成小卡片让孩子们自己拿着,然后教师说出一个新学的合体字,让孩子们找出组成这些字的各个部件。比如教师说胳膊的“膊”,孩子们便自觉地拿出“月”、“甫”、“寸”三个部件组成胳膊的“膊”,在这样的游戏中让学生和教师互动起来,手脑并用,在快乐中学习。
四、活学活用,加深巩固
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后,再要求他们独立分析字形,坚持用以上方法分析字形、记忆字形,不但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也训练了他们的听、说能力。所以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获得才扎实牢固,还可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规律。
例如,学生进入二年级的学习阶段,在掌握一定数量的独体字之后,出现的合体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记忆。合体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它们的组成有着很强的规律性,部件中藏着有趣的故事,只要老师善于想象和开发,必然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引导学生识记“种、鸡、鸭、猪、猫、愿、意、自、已”这些字的时候,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找规律。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呢?
生:我记“种”,“禾”和“中”和起来就是“种”。
师:那么这几种数学题谁会做?
原 心= 音 心=
又 鸟= 甲 鸟=
生:(积极地举手)我来,我来!
师:这样的题你还会做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 ) ( )=( ) ( )- ( ) =( )
生:小组热烈讨论,把适合这种规律所认识的字迅速地查找出来,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本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这几类汉字组成的规律,如果只让学生理解、记住这些字很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数学知识中的加、减组合,把它们按其规律分列算式,学生很容易总结出以下组字规律:
(1) 一个字 一个字=新字
一个字-一个字=新字
(2)一个字 笔画=新字
一个字-笔画=新字
这样的设计简单、明白,学生能很有条理地掌握以上记字的规律。
数学与语文两门学科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的加、减法算式更是学生所熟知和及愿意掌握的。在合体字集中出现,生字比较多,易枯燥之时,恰当引出数学算式的形式,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即加强了学科间的交融,又极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 ( )=( )、( )-( )=( )这样的题目无疑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绝妙设计。学生在这样的算式启发下,展开思维的翅膀,把课本上学过的、生活中认识的等等许多汉字按一定的基本规律组成,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音、形、义三方面,字形是难点。汉字的构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引导学生在识字中逐渐了解、体会和总结汉字本身的规律,对于解决字形的难点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关于合体字字形教学要想突破难点,就要让学生掌握认识合体字的方法,了解构字要领,很快掌握字形特点,从中摸索规律,正确书写和运用,这样会终生受益。
一、 激发兴趣、主动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合体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头戏,为使学生有效掌握合体字的识字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顺应儿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运用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识字的学习中去。如:课堂上把讲故事、识生字,读词语、练说话,游戏识字等多种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识字过程变成一种快乐的自主行为。
二、 指导方法、掌握规律
开始识字时就要重视字形的分析,把常见的几种合体字组成的特点教给学生,帮他们记忆字形,了解字义。构成合体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它们的组成有着很强的规律性,部件中藏着有趣的故事,只要老师善于想象和开发,必然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其构字规律:
1.趣味加减法: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减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如教学“好”字,让相邻的学生分别代表“女”和“子”,口中还一边念“我是女,”“我是子”“女加子就是好”,“你好,你好,大家好!”这种由旧知识引出的新知识,使得学生不但掌握了生字,又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学习兴趣也很浓。
2.比较识字法: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学生通常在学习之后会混淆。因此我们可以把形近的字放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区别。如蜻、清、请、晴、睛,这些字分别在二三册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
3.故事识字法: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编成有趣的故事。再如:闻,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把耳朵贴在门上听一听。通过讲故事教学,学生很容易掌握。
4.表演识字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肢体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等等。如:一个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边有棵树(一个小朋友扮演大树),他就靠在树上休息一下,这个字是“休”。
5.编顺口溜记忆法:如:间、间,小日回家大门关。问、问,小口敲门别开门。
三、积极互动,手脑并用
在识字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眼要注意观察,耳要注意倾听,口要表达清楚,手可动作示范,开始时,让能力较强的同学说,其他同学听、学;最后稍慢的同学在大家带动下,自然而然地能够自己分析字形了,至此,可以说字形教学的难点就突破了。例如,把汉字中结构比较复杂的合体字分成几个部件做成小卡片让孩子们自己拿着,然后教师说出一个新学的合体字,让孩子们找出组成这些字的各个部件。比如教师说胳膊的“膊”,孩子们便自觉地拿出“月”、“甫”、“寸”三个部件组成胳膊的“膊”,在这样的游戏中让学生和教师互动起来,手脑并用,在快乐中学习。
四、活学活用,加深巩固
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后,再要求他们独立分析字形,坚持用以上方法分析字形、记忆字形,不但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也训练了他们的听、说能力。所以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获得才扎实牢固,还可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规律。
例如,学生进入二年级的学习阶段,在掌握一定数量的独体字之后,出现的合体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记忆。合体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它们的组成有着很强的规律性,部件中藏着有趣的故事,只要老师善于想象和开发,必然妙趣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引导学生识记“种、鸡、鸭、猪、猫、愿、意、自、已”这些字的时候,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找规律。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呢?
生:我记“种”,“禾”和“中”和起来就是“种”。
师:那么这几种数学题谁会做?
原 心= 音 心=
又 鸟= 甲 鸟=
生:(积极地举手)我来,我来!
师:这样的题你还会做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 ) ( )=( ) ( )- ( ) =( )
生:小组热烈讨论,把适合这种规律所认识的字迅速地查找出来,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本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这几类汉字组成的规律,如果只让学生理解、记住这些字很难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在这里巧妙地运用数学知识中的加、减组合,把它们按其规律分列算式,学生很容易总结出以下组字规律:
(1) 一个字 一个字=新字
一个字-一个字=新字
(2)一个字 笔画=新字
一个字-笔画=新字
这样的设计简单、明白,学生能很有条理地掌握以上记字的规律。
数学与语文两门学科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的加、减法算式更是学生所熟知和及愿意掌握的。在合体字集中出现,生字比较多,易枯燥之时,恰当引出数学算式的形式,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即加强了学科间的交融,又极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 ( )=( )、( )-( )=( )这样的题目无疑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绝妙设计。学生在这样的算式启发下,展开思维的翅膀,把课本上学过的、生活中认识的等等许多汉字按一定的基本规律组成,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