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我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分析得出,英语科成绩与智力关系不是最大,而与学习方法关系最为密切。本文就如何让学生轻松学好初中英语展开讨论。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主动的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建构主义者以自己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2、情境性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的进行探索。
二、让学生建构英语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学生的意识里建构英语文化,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捷径。
1、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偶合来对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进行培养,但是又要同时把握住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不至于把汉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混淆。
2、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新的英语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强研究和实践。根据我个人学习和教学实践,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我在英语日常阅读课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实施了“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尝试,形成了以下的认识:
“语言点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根据阅读课文材料,老师精心设计部分“小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这些问题浅而易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材料内容,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成功感。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2.“整体理解性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部分“大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同时,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可精选几个重点段落、篇章,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猜测生词、难句的意思,加深对句子章节、文章的理解,体验作者意图、态度、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
四、让学生勇于开口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学生心里想法不错,一要开口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由使用英汉双解词典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在对一些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出现越解释越难明白的词、句,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不仅局限于教授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更应该注意向学生介绍这门语言的载体——文化,以此提升学习兴趣。因为“外语学习就是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而提高了兴趣,对于坚持学习英语是很有帮助的。让我们用英语文化把学生深深地浸泡在英语学习的世界里吧!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主动的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建构主义者以自己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2、情境性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的进行探索。
二、让学生建构英语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学生的意识里建构英语文化,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捷径。
1、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偶合来对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进行培养,但是又要同时把握住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不至于把汉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混淆。
2、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新的英语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认识到了学生英语阅读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强研究和实践。根据我个人学习和教学实践,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我在英语日常阅读课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实施了“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尝试,形成了以下的认识:
“语言点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根据阅读课文材料,老师精心设计部分“小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这些问题浅而易懂,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材料内容,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有成功感。提高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2.“整体理解性问题”的设计与作用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部分“大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同时,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可精选几个重点段落、篇章,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猜测生词、难句的意思,加深对句子章节、文章的理解,体验作者意图、态度、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
四、让学生勇于开口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学生心里想法不错,一要开口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由使用英汉双解词典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在对一些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出现越解释越难明白的词、句,可以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不仅局限于教授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更应该注意向学生介绍这门语言的载体——文化,以此提升学习兴趣。因为“外语学习就是适应一种新文化”的过程,而提高了兴趣,对于坚持学习英语是很有帮助的。让我们用英语文化把学生深深地浸泡在英语学习的世界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