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业分层布置是从我们教学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再分层考核,将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作业 设置 评价
语文实施分层作业,这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相当普遍了。因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认同“差异是一种资源”的观点,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个性,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后质量检验的载体。笔者也在尝试分层作业,也由此在反思:分层作业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分层与不分层有着多大的区别,分层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该怎么完善等。为此,我于2008年至2009年间开展了题为“小学高年级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现就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作如下汇报。
一、实施语文分层作业的现状
1、“以学生的差异为本”的意识不足
我们说,分层作业实施的理论依据就是“差异是一种资源”,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而且这样的差异是在发生变化着的。但是,在实际的分层作业布置时,我们又往往忽视了这样的差异,尤其是在几乎每天在变化着的差异。在翻阅一个学生的作业本时发现,他的作业除了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就是把课文读上几遍,其他类型的作业与他是无缘的。可在翻阅与他同班的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时,发现情况就好多了:记载的作业隔三差五有着变化。所谓作业“以学生的差异为本”,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作业,否则就是在否定“差异是一种资源”,像第一个学生的分层作业,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基础差的学生,当他掌握的语文知识有了提高时,就应该逐渐从培养他的语文能力上去布置作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抄写、朗读、背诵能过关,就应该多考虑怎样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如阅读和写作;基础好,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多为他们布置一些语文实践综合题,以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以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意识不足
我们在实际操作时,置学生的自主选择于不顾,总是不放心学生,生怕学生选择不好,或由于不会选择带来的后果。于是,教师往往让一部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让另一部分学生完成另一个作业。这样做法的理由是:从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两个方面进行分层,较差的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性作业;一般的学生能完成提高性作业,基础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发展性作业。殊不知,这样的分层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般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
3、“以评价促进分层作业”的意识不足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分层作业更需要教师科学化、人性化的评价,因为分层作业呈现的是不同学生不同的作业。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对分层作业进行评价时,评价的尺寸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不同的作业没有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过于简单化、程式化。简单化就是以“优、良、合格、不合格”或其他等级形式来评价,程式化就是评价没有体现动态的过程,也很少体现人性化的言语评价。不同学生不同的作业相同的评价,相同的学生不同时的作业相同的评价。这导致分层作业很大程度上“流产”,其实效性也难以显现。
二、实施语文分层作业的对策
1、及时发现,及时布置
教师与学生在一个平等、民主、协商的氛围中,确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作业。在每一天的布置作业前,笔者要做三件事:“理一理”今天学生学得怎么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应该形成的能力,不同的学生达到了什么程度;“想一想”今天作业应该如何布置,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分别是什么;“问一问”今天作业你选择什么或引导学生应该选择什么。这样操作,有效地避免了作业分层的盲目性,也避免了“填鸭式”、“注入式”,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差异为本”的分层作业理念。
2、既要主导,又要主体
我们可以从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两个方面进行,作业布置可确定基础、提高、发展三个层次,要求一般以下的学生能实现基础层面的作业,一般的学生努力完成提高层面的作业,基础较好的學生可完成发展层面的作业。三个层面螺旋上升,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如学习了《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文本特点,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基础题——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讲后与家人交流交流;提高题:学习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事物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个为对象,用“……,我想对你说……”的形式来说一说、写一写;发展题:以“《去年的树》给我的启示”为话题,写一段属于你的心里话。这样的分层设计作业,教师的主导意识是明显的,但是这样的主导又是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层面上,有讲讲故事,有感悟故事,有内化故事,不同学生通过不同的作业,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收获。鉴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教师要提倡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自主选择作业,选择可以从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进行,以体现自主性。
3、不同作业,不同评价
笔者尝试这样的评价环节是:自己评——每次作业后,学生对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态度、质量进行自我评价,以“我很棒”、“我尽力了”、“我还需努力”三级评价来自我评价;家长评——根据学生自己的评价,家长在认真检查后,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很出色”、“认真了”、“需努力”三级评价来评价;教师评——根据学生自己评和家长评,根据学生作业的卷面整洁度、正确率高低和是否创新来综合评定,既有一目了然的等级评定,更有激励的言语评定。如“老师又看到了你的进步,不乱涂乱画了”,“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你‘优’吗?因为你的作文内容与众不同”等等。这样的评价,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了,使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成功的快乐和追求。
作业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握儿童的年龄特征,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作业 设置 评价
语文实施分层作业,这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相当普遍了。因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认同“差异是一种资源”的观点,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个性,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后质量检验的载体。笔者也在尝试分层作业,也由此在反思:分层作业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分层与不分层有着多大的区别,分层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该怎么完善等。为此,我于2008年至2009年间开展了题为“小学高年级语文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现就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作如下汇报。
一、实施语文分层作业的现状
1、“以学生的差异为本”的意识不足
我们说,分层作业实施的理论依据就是“差异是一种资源”,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而且这样的差异是在发生变化着的。但是,在实际的分层作业布置时,我们又往往忽视了这样的差异,尤其是在几乎每天在变化着的差异。在翻阅一个学生的作业本时发现,他的作业除了抄写课文中的词语,就是把课文读上几遍,其他类型的作业与他是无缘的。可在翻阅与他同班的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时,发现情况就好多了:记载的作业隔三差五有着变化。所谓作业“以学生的差异为本”,是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作业,否则就是在否定“差异是一种资源”,像第一个学生的分层作业,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基础差的学生,当他掌握的语文知识有了提高时,就应该逐渐从培养他的语文能力上去布置作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抄写、朗读、背诵能过关,就应该多考虑怎样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如阅读和写作;基础好,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多为他们布置一些语文实践综合题,以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以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意识不足
我们在实际操作时,置学生的自主选择于不顾,总是不放心学生,生怕学生选择不好,或由于不会选择带来的后果。于是,教师往往让一部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让另一部分学生完成另一个作业。这样做法的理由是:从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两个方面进行分层,较差的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性作业;一般的学生能完成提高性作业,基础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发展性作业。殊不知,这样的分层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一般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
3、“以评价促进分层作业”的意识不足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分层作业更需要教师科学化、人性化的评价,因为分层作业呈现的是不同学生不同的作业。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对分层作业进行评价时,评价的尺寸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不同的作业没有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过于简单化、程式化。简单化就是以“优、良、合格、不合格”或其他等级形式来评价,程式化就是评价没有体现动态的过程,也很少体现人性化的言语评价。不同学生不同的作业相同的评价,相同的学生不同时的作业相同的评价。这导致分层作业很大程度上“流产”,其实效性也难以显现。
二、实施语文分层作业的对策
1、及时发现,及时布置
教师与学生在一个平等、民主、协商的氛围中,确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作业。在每一天的布置作业前,笔者要做三件事:“理一理”今天学生学得怎么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应该形成的能力,不同的学生达到了什么程度;“想一想”今天作业应该如何布置,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分别是什么;“问一问”今天作业你选择什么或引导学生应该选择什么。这样操作,有效地避免了作业分层的盲目性,也避免了“填鸭式”、“注入式”,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差异为本”的分层作业理念。
2、既要主导,又要主体
我们可以从作业量和作业难度两个方面进行,作业布置可确定基础、提高、发展三个层次,要求一般以下的学生能实现基础层面的作业,一般的学生努力完成提高层面的作业,基础较好的學生可完成发展层面的作业。三个层面螺旋上升,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如学习了《去年的树》这篇课文,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文本特点,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基础题——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讲后与家人交流交流;提高题:学习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事物说些什么?请你任选一个为对象,用“……,我想对你说……”的形式来说一说、写一写;发展题:以“《去年的树》给我的启示”为话题,写一段属于你的心里话。这样的分层设计作业,教师的主导意识是明显的,但是这样的主导又是建立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层面上,有讲讲故事,有感悟故事,有内化故事,不同学生通过不同的作业,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学习收获。鉴于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教师要提倡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自主选择作业,选择可以从内容和形式这两方面进行,以体现自主性。
3、不同作业,不同评价
笔者尝试这样的评价环节是:自己评——每次作业后,学生对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态度、质量进行自我评价,以“我很棒”、“我尽力了”、“我还需努力”三级评价来自我评价;家长评——根据学生自己的评价,家长在认真检查后,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客观的评价,以“很出色”、“认真了”、“需努力”三级评价来评价;教师评——根据学生自己评和家长评,根据学生作业的卷面整洁度、正确率高低和是否创新来综合评定,既有一目了然的等级评定,更有激励的言语评定。如“老师又看到了你的进步,不乱涂乱画了”,“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你‘优’吗?因为你的作文内容与众不同”等等。这样的评价,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了,使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成功的快乐和追求。
作业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把握儿童的年龄特征,敢于创新,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