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升级版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149099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6年下半年,法国斯帕德公司研发的斯帕德s,ⅥI单座双翼战斗机投入战场。这种坚固耐用的机型一经登场,便迅速填补了因纽波特11/17战斗机难堪重负而造成的法军装备空档,在对德国“信天翁”等战机的对抗中赢得了一战名机的声望。不过到了1917年初,号称“重拳”的斯帕德s,ⅥI在更加新式的敌机面前同样显得难堪重负,最主要的问题是它只配备了1挺机枪而明显火力不足。有鉴于此,斯帕德公司的设计团队迅速行动起来,推出了该机的武装升级版,而且是一次性地推出了S.XII和S.XIII两种。
  大炮鸟
  负责打造S.VII升级版的,仍然是斯帕德的首席设计师路易·贝秀罗。为了尽快拿出方案,他依旧以S.VII的机身为开发基础。既然是要为“重拳”升级,新设计的核心就是火力,而正是在这一点上,贝秀罗有些举棋不定,因为他收到了来自一位重量级人物的热心建议。
  “使用150马力(约110千瓦)发动机的斯帕德已不是哈巴斯塔特飞机的对手……我们需要更快的速度。”在信中给贝秀罗写下这些话的,正是鼎鼎大名的法国顶尖王牌乔治·居内梅。在这封信中,他甚至明确给出了火力配备的方案,那就是:为新飞机加装1门火炮!
  是的,虽然令人吃惊,但居内梅确实就是这样提议的。而就当时的情形而言,这位王牌的想法也并非天马行空,因为在双翼飞机上加装火炮的做法已有几个先例,只不过那些都是安装在体型较大的双座飞机上,比如瓦尔岑III型推进式飞机等:至于在追求灵活和速度的单座战斗机上,安装火炮的做法则尚无成功的先例。
  居内梅的出发点是,斯帕德飞机素以结构坚固著称,应该可以承受更大些的武器,而既然谋求武力升级,不妨一步到位。设计师贝秀罗,也倾向于赞同居内梅的观点。于是,一个前所未见的设计出现了,采用加大号的斯帕德S.VII的机身,配备了更大功率的发动机,改变螺旋桨结构,然后塞进1门口径为37mm的火炮,就成为了新一代“重拳”:斯帕德S.XII战斗机!
  当时,可供选用的最成熟的37mm火炮是作为法军制式武器之一的霍奇基斯炮,但由于该炮炮身改动余地不大,贝秀罗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一种新推出不久的半自动装填短身管火炮,通过调整螺旋桨的位置,使炮管从中空的螺旋桨轴向前伸出射击。即便这种炮的炮身较短,其后部炮座也依然伸展到了驾驶舱内,差不多直抵飞行员两腿之间,为此不得不将一系列操纵杆都移到了驾驶舱的两侧位置。
  当这种新飞机于1917年夏天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立刻成为一个焦点话题,很快,斯帕德S.XII便以“大炮鸟”的外号而知名。
  “第一次开炮”
  1917年7月5日,“大炮鸟”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试飞者不是别人,正是“大炮上飞机”这一创意的始作俑者居内梅。在飞了一圈之后,这位王牌飞行员认为新设计“颇为成功”,不过他并未在空中击发机上的火炮。
  斯帕德S.XII最多可以携带12发37mm炮弹,而火炮还不是它唯一拥有的打击手段,贝秀罗同时为该机保留了延自斯帕德S.VII的1挺7.7mm维克斯机枪。由于火炮位于机身中线的位置上,这挺机枪被移到了机首右侧。毫无疑问,如此1 1的火力配备相应带来了机身的延长和翼面积的增大,同时也带来一颗更为强劲的“心脏”:原本打算安装的依斯帕诺-苏伊扎180马力(约132千瓦)发动机被弃用,换成了220马力(约162千瓦)依斯帕诺-苏伊扎8Cb型水冷齿轮传动发动机,这样发动机自身的重量也从500千克增到了587千克。
  出于对斯帕德的充分信赖,法国军方一次性向厂家订购了320架斯帕德S.XII(曾经考虑过一次性订购1000架)。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重拳”升级版交付缓慢,不过从更多使用者的反馈来看,交付延误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在这种飞机少量装备一线单位后,很快就传来了批评声。除极个别尖子飞行员外,大家几乎众口一词:斯帕德S.XII太难驾驭了。“大炮鸟”引以为傲的37mm火炮甚至成为诟病的焦点:这种机载大炮的发射速率低、在空中难于再装填、也很难有效瞄准目标:一旦击发,抛开后座力不说,还会令座舱内充斥刺鼻的尾烟。更有甚者,就如同一名法国飞行员所写的那样:“我第一次开炮时,飞机的发动机一下子就失灵了。”
  这样一来,斯帕德S.XII的交付速度就变得更慢了,到后来,除了交由居内梅和雷内·丰克这样的王牌使用外,几乎很难在前线看到这种“大炮鸟”的身影。到当年10月,统计表明前线一共只有8架斯帕德S.XII仍在使用,而这种飞机在生产20余架后终于被叫停,让位给斯帕德的新机型。
  值得一提的是,有1架孤零零的斯帕德S.XII被交付给美国远征军使用,它的首任使用者是美国陆航的王牌飞行员大卫·普特南。在普特南转飞斯帕德S.XIII之后,这架S.XII又换由第13中队的查尔斯·比德尔使用。比德尔到一战结束时共获得7次空战胜利。对于“大炮鸟”,他是这样评价的:“这是美国远征军中独一无二的飞机,因此我渴望得到试飞的机会。居内梅有1架,丰克也有1架,而且他们都用它取得了成功……机上的这门火炮很难用,不过一旦打中德国飞机,那德国飞行员就只剩下祈祷一条路了——假如他还有时间这样做的话。”
  另一款升级版
  毫无疑问,虽然火力威猛,但斯帕德S.XII显然不是斯帕德S.VII的合格继承者,虽然居内梅等少数人也用它取得了一些空战胜利,但大多数人想要的是综合性能更加全面的新机型。
  好在斯帕德公司也留有后手,原来在开发“大炮鸟”的同时,贝秀罗就已经另辟蹊径,同样以斯帕德S.VII机身为基础而开发了一种配备2挺机枪和大功率发动机的新机型。这种飞机差不多在“大炮鸟”试飞后不久也成功进行了首飞,除了以2挺机枪实现了对斯帕德S.VII的火力升级外,还在速度和操控性方面同样胜出,并且继承了前作机身坚固的特点。
  法国军方对这款机型感到十分满意,便赋予其斯帕德S.XIII的制式型号,要求进入批生产。从这个型号名来看,似乎是和斯帕德S.XII进入平行发展,其实斯帕德S.XIII一经问世,便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大炮鸟”的位置。显著的例证就是军方立即削减了斯帕德S.XII的订单,而不断下发数量庞大的斯帕德s.XIII的新订单。加上来自外国的订单,斯帕德公司一共收到总数高达10000架的斯帕德s.XIII的订购意向。到一战结束时,完成数量亦多达8472架,使该机至少在生产总量上令许多一战名机无法望其项背。   S.XIII的2挺维克斯机枪各备弹400发,实用性要比“大炮鸟”的37mm火炮好很多。由于自重增加不多,该机在使用1台220马力(约162千瓦)依斯帕诺-苏伊扎8BE型8缸液冷直列发动机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为优异的飞行性能。据称它在中高空的速度比同时期的几种主要机型都要快,包括本方阵营中的“骆驼”式和敌军的福克D.VII双翼机。此外,该机的爬升率亦上佳,并且保留了斯帕德战斗机在俯冲时的高速和高稳定性。它的主要缺点是灵活性不如预期,而且在低速状态下的操控感觉会变得比较迟钝。
  该机于1917年夏天交付法军的一线单位使用,旨在替换斯帕德S.VII和纽波特战斗机,在接下来的战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该机的交付同样迟于预期,比如前线到1918年3月底时共装备了764架,而按计划到那时本应该列装2230架。广泛服役的斯帕德S.XIII几乎装备了所有的法国战斗机中队,先后共有74个中队使用过这种飞机,它在法军中直到1923年才全部退役。
  巨星陨落
  同“大炮鸟”的入役情况一样,崭新的斯帕德S.XIII同样率先被交付到外号“鹤乌中队”的第3战斗机中队,交到这个中队乃至整个协约国阵营中的头号王牌飞行员居内梅手中。
  一段时间以来,居内梅的手风很顺,他在1917年5月25日刚刚成为第一位在一天内打下4架敌机的法国飞行员,而在第二天他又把这样的壮举重复做到了一次。8月,他使用新到手的“大炮鸟”同样击落了敌机,此举引来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的造访,后者还向居内梅颁发了一枚英勇勋章。在接手斯帕德S.XIII之后,同居内梅此前驾驶过的任何一种机型一样,他也同样用这种新飞机赢得了成功,这是他个人的第53次空战胜利,也是斯帕德s.XIII的第一次空战胜利。
  不过到了9月10日,协约国方面就不得不接受一个坏消息。法军第48中队的中队长、曾9次击落敌机的王牌飞行员费南德·马顿被德国第7狩猎中队中队长、驾驶着福克三翼机的约瑟夫·雅各布击落身亡。这场两位中队长的直接对话以法国飞行员的失败告终,这固然令法国人伤心,但是,更令法兰西举国悲伤的事还在后面呢。
  第二天,也即9月11日,以53个战果领跑协约国飞行员战绩榜的居内梅驾驶着斯帕德S.XIII升空了,他带着全无经验的新人飞行员博松·维杜拉兹作僚机,向佛兰德斯地区的波尔卡波雷前线作例行的巡航飞行。
  9点25分,居内梅看见1架单飞的德军兰普勒式飞机,便开始向它靠近。此时,身为僚机的维杜拉兹看见附近有数架福克飞机正在盘旋,当他“摆脱”这些敌机后,却发现自己的长机已不在自己的视野里。飞了一会后,这位新人选择了单独飞回基地:而他的长机居内梅,此后再未归来。
  奇怪的是,居内梅就这样消失无踪了,他飞机的残骸、他本人、或者任何他使用的物品,都完全没有踪迹可寻。尽管如此,德军方面仍然宣称这是他们的一次空中胜利,他们认定居内梅是被第3狩猎中队的飞行员库尔特·韦斯曼打下来的。这位韦斯曼当时只赢得过5个战果,刚刚够得上王牌飞行员的标准。击落敌方头号精英当然令他名声大噪,但是这种顶尖王牌死于肖小之手的黯淡结局很是令许多读史人扼腕。当然,这种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也发生在德国头号王牌“红男爵”里希特霍芬身上。
  法国战争部直到9月25日才不得不在巴黎正式对外宣布:居内梅在行动中失踪。而法国官方随后公布的材料也是令人“大开眼界”:“居内梅发现5架“信天翁”D.III战斗机,便毫不迟疑地冲上前去。但在那时,飞在更高高度上的敌机出现了,并向他俯冲,那差不多有近40架,其中还包括冯·里希特霍芬男爵本人(!)和由他带领着的飞行马戏团,敌机机身上涂着蓝色和白色相问的斜条纹……”
  在此之前,居内梅曾经有过7次被击落的经历,每一次他都能够安全返回。但是这一次情况终于变得不同,一战期间最令法国举国错愕的空中灾难就这样发生了。而对于新机型斯帕德S.XIII来说尴尬的是,该机所取得的第一次空中胜利却是居内梅的谢幕演出。
  “飞得更多”
  居内梅死后,他所在的第3中队的法国飞行员的反应是,“我们要飞得更多,来为他报仇”、“我们要杀死所碰到的每一个德国人。”虽然这是恰当的态度,不过壮志归壮志,实战归实战。领军者之死给这个“鹤鸟中队”带来的冲击是无法弥补的,到年底时,整个第3中队都只能再新增两个战果而已。
  好在法军方面不只一个居内梅和一个第3中队,随着更多斯帕德S.XIII的列装,更多的飞行员驾驶这种飞机取得了成功。简言之,一颗明星消逝了,更多颗明星仍在闪烁着。
  最突出的人物当属第103中队的丰克,到一战结束时,这位王牌将以75次空战胜利而取代同胞居内梅,成为协约国阵营中的头号王牌。丰克和英国王牌飞行员麦克古登一样是精准射击术的信奉者,他一有空暇,便会在地面刻苦训练自己的射击技术,务求精益求精。而作为稳定飞行射击平台的斯帕德飞机,在他的个人成功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曾有观点认为,如果是换作其他飞得不那么稳定而是追求速度等性能的名机,丰克的射击技术再好,恐怕也未必能收获如此大的成功。
  丰克成了为居内梅“报仇”的那个人。在居内梅失踪仅仅19天之后,他就遇上了那个被认为是打下了居内梅的韦斯曼,并且一举将这个德国人击落。不过后来也有研究者认为击落韦斯曼的其实是英国飞机。
  不管怎样,丰克继续着自己的征程。1918年5月9日上午,他驾驶着斯帕德S.XIII出击,在索姆河区域和1架德国双座侦察机及2架为其实施护卫的“信天翁”战斗机相遇。在很短的时间里,丰克就一口气把这三架敌机全部打了下来,它们坠毁在彼此间距仅为360米的狭小区域里,充分证明丰克射击术的高明。
  而在同一天的傍晚时分,丰克再次遇上1架侦察机和2架护卫战斗机,而且后者很有可能是难对付的福克V.II战斗机,但丰克同样以一敌三将这些敌机全部打下。傍晚的战斗还表现出他在射击中的“经济性”:平均每击落1架敌机只消耗了9发子弹!这天的战斗也创下一项记录,令他成为协约国阵营中第一位在一天里打下6架敌机的人。到了9月26日,丰克重施故伎,再度在一天内打下6架敌机,战果包括4架福克V.II、1架“信天翁”D.V和1架双座侦察机,而丰克的座驾依旧是斯帕德S.XIII。
  除了丰克,其他使用斯帕德S.XIII收获成功的法国人也不可胜数。排在法国王牌榜第三位的是查尔斯·南杰赛,他总共击落过45架敌机,大部分都是在斯帕德战斗机上取得的。和丰克不同,南杰赛是全然无视危险的敢打敢撞型飞行员,曾多次进出医院。王牌榜的第四位乔治·梅登共取得41次空战胜利,他可以说是兼具精准射击和大胆搏杀两种特色。除此之外,使用斯帕德S.XIII取得多次胜利的法国人还包括莫里斯·博约和米歇尔·科法德等人。
  法国之外,斯帕德S.XIII还装备了协约国阵营中的多个国家。在意大利,该国有多达11个中队先后装备了该机,不过大部分意大利飞行员更倾向于使用他们所习惯的昂里奥HD.1。这是另一种法制飞机,虽然动力较逊,但灵活性胜出,尤其适合意大利人所常要进行的山地飞行。尽管如此,意大利阵中的头号王牌巴拉卡(共获得34次空战胜利)却是使用着斯帕德S.VII和斯帕德S.XIII完成了他的绝大部分猎杀。
  另一个主要使用者是美国远征军。美国政府共向斯帕德订购了893架该机,用它装备了赴欧参战的16个驱逐机中队中的15个,并且一直服役到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第94中队的美国王牌爱德华·弗农·里肯巴克驾驶该机击落过20架敌机,成为使用斯帕德S.XIII击落敌机数量最多的人。
  美国人使用期间的另一则轶闻则和飞机质量有关。到1918年4月,美国远征军发现自己的斯帕德S.XIII的发动机传动装置存在缺陷,有时会影响使用,有的中队甚至称该机“无法成为可以信赖的装备”。于是美国人大光其火而和法国方面交涉,他们认定法国供应商是将上好的飞机留给了法军,而把有质量缺陷的塞给了自己!其实,这是斯帕德S.XIII与生俱来的一个设计不足,这个插曲算是这种名机的白璧微瑕吧。
  编缉:石坚
其他文献
美国《空军》杂志2013年第7期刊登了该杂志新闻编辑艾米·麦卡洛的文章:Rebooting the Total Force。文章主要介绍了在财政紧缩的情况下,美国空军为了降低成本而对部队结构进行调整,即“整体部队提议”。文章编译如下:  内部和外部的评估将重塑美国空军的现役、警卫队和预备役部队。  根据贝拉克·奥巴马总统1月2日签署的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而成立的美国空军结构国家委员会由8位成员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飞机的每一次进步都和航空材料的进步密切相关。航空材料对飞机性能的影响很大,因此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是航空发展历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飞机材料的先进程度往往可以推测飞机的先进程度。100多年来,飞机材料经历了从非金属到金属再到非金属的循环式提高,而且看起来似乎并没有终点。  传统的木材  很显然,飞机材料需要尽量的轻,同时需要足够的强度,以保证能承受飞行时产生的巨大气动力。寻找最
或许这两个名称让人似曾相识的同时,更多的带给读者的还是一种疑惑,其实两者的关系说起来也并不复杂,也就是一种技术发展形成的型号承续,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较为明晰的区别和设计上各自的轻重取舍。这一切,必须从1970年代中期西艾义-马歇蒂(西-马)公司酝酿,并在1979年正式推出的一个自费项目说起。  廉价力作  这种轻型低成本涡扇教练机针对的是在SF-260等活塞飞机上完成25小时屏幕飞行的入门级学员,
正如“威利斯”吉普车是二战中美国军队的象征一样,贝尔公司生产的UH-1“休伊”系列直升机也成为越南战争的最佳见证者。可以说,凡是有过视频记载的越战资料里,或者反映越战的好莱坞大片里,几乎分分钟都可以看到“休伊”的身影;而背景动效里,也几乎都少不了休伊直升机起降以及空中盘旋时旋翼发出的巨大轰鸣声。  说起“休伊”,就不得不提声名显赫的贝尔公司。这家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航空器生产商直到1941年才进入
【摘要】阅读的益处有很多,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成为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绞尽脑汁”努力的方向。文章主要围绕入境、入情和入心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一些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蹊径,是学生开阔视野的一扇窗口,是学生陶冶情操的一方舞台,是学生发展素养的一把推手……阅读的益处有很多。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正式服役的第五代战斗机,美国空军的“猛禽”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曾经出现了“上气不接下气”的奇怪现象,导致飞行员在飞行训练中数次出现了缺氧症状。由于怀疑机载氧气供应系统存在问题,美国空军不得不下令停飞全部F-22战斗机,使得“猛禽”在长达5个多月的时间里原地“趴窝”,一扫往日独步天下的威风。  临近岁末,美国空军才正式公布了有关调查结果,排除了氧气供应系统引发故障的因素,批准飞行
强5载弹出击  作者/刘枫 空军某部干部  强5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超声速攻击机(又称强击机),一直是中国空军近距对地支援的主力机型。服役之初,强5的性能与国外同类战机的水平相当。几十年过去了,虽经多次航电和武器系统的升级,但强5毕竟“廉颇老矣”,很难再独自承担对地支援的重任了。  简讯  2013年12月19日,全球最大的可移动建筑专家及制造商劳斯伯格在北京首次召开媒体见面会。劳斯伯格中国区德
为了做好2015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航空公益科普工作,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很早就和阎良弹头模型工作室一起展开了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航空科普区的策划和展示工作。通航大会是国际性专业航空展,观众的级别和素养都很高,为了更加完整地宣传航空文化,科普航空知识,经过和阎良弹头模型工作室的商议,展区内容定义为“2015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航空航天摄影展、航空航天绘画展、静态模型大师赛”三大方向,
2014年5月6日,“放飞梦想2014总动员——波音公益伙伴论坛”活动在北京举行,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和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合作伙伴受邀出席。论坛上波音中国总裁唐义恩(Ian Thomas)与合作伙伴共同探讨了航空科普教育系列活动在中国的实践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4年是“放飞梦想”活动的第六年,波音中国总裁唐义恩在论坛上宣布:2014年“放飞梦想”项目将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升级。一方面,
【摘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提到的“家庭地位说”理论,对教师认识自我,对班主任了解和管理学生,都有重大的学习价值。  【关键词】家庭地位说;个人认知;班级管理  初读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颇觉艰涩和深奥;硬着头皮慢慢啃,再读,文字的艰涩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震颤与震颤后的平和。  《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中所提及的许多个体心理学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