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专业化的教职工——班主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知心人”、“指路人”、“母版”的作用,但是现实工作中班主任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就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并且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 班主任 实效 对策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原则,指导着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者,更加突出了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和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关注和教育。而整个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班主任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班主任对中小学教育实际效果的作用
班主任掌握着中小学生的日常工作,应该是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懂得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明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园丁”。
(一)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知“知心人”
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教诲和指导,尤其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惑时,他们能够并且最愿意求助的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形象逐步从过去的玻璃外的“偷窥者”转向学生的知心人,有些班主任还是学生的“知心姐姐”。主要是因为班主任工作逐步透明化,更多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前提而开展工作,班主任更多地从规范学生转为倾听学生。因此,学生愿意向班主任表达自己的想法,反映班级的问题了。
(二)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指路人”
班主任应该向中小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学生的家庭条件有限,在一些特长培养和兴趣爱好的发展中就会遇到经济问题,将会向班主任说明情况,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此时,班主任就是学生的倾听者和指路人。
(三)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母版”
中小学生较为擅长模仿教师的行为,因为他们是想成为像老师一样有知识、有文化的优秀的人,他们的内心是渴望进步、存在真、善、美的。由于班主任是他们常年的陪护者,学生与班主任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最为相似。因此,班主任就是中小学生的母版。
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是随着2009年《中小学生班主任规定》的颁布而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的,这一文件的公布为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借鉴,同时也对规范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评价,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班主任工作地实际效果。但是,与此同时,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爱与责任的教育欠缺
班主任多为任课老师兼职,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等问题影响了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从而形成了对中小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将失去和学生更多地沟通和交流,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完全不知情。这样的情境之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将直接影响着學生对学校、教师的信心,对中小学生的情感造成伤害,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积极性,最形成班主任只能强制管理班级的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有九成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几代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备受关怀和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这为班主任的工作带了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家长对班主任的托付,请求班主任关照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的要求的执行。这两者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考验。应对这样的情境,班主任处理得不够妥当,甚至形成不良之风。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造成学生对班主任不满;同时,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造成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这也是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了重大阻碍。由此,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是不合格的。
(三)价值观念的教育欠缺
中小学教师为了学生升学率和学生优秀率,十分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尤其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出现了偏差。有部分教师较为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缺乏帮助和引导。班主任工作中也有这样的特点,对成绩较差或者不太遵守纪律学生的作为安排在教室的最后,并且将这一小拨学生放在一起。这样就会形成恶心循环。
三、增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效的对策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中小学的心理发展状况为根据,以中小学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归宿。故而,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作细致,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与责任
班主任的爱与责任的体现不是在重大问题上,而是班级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生活中的细节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中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晨读时,有个别学生有东张西望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矫正。再者,在班级卫生大扫除的过程中,有不爱劳动和表现出爱劳动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正地去教育和引导,督促其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这些细小之处就需要班主任专心关注学生细微的变化,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组织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生活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较大。有九成独生子女的班级中,每个学生渴望成为小集体的中心,从而形成了自我为中心之风。因此,班主任需要及时调整这样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同学间的和睦关系。
(三)正确评价,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班主任作为班级直接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评价学生,基础是班主任自身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再者,需要要求学生能够尊重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师生和睦的关系,融洽的班级学习氛围。
总的来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需要在尊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仁[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马红宇,周宗奎,陈继文.小学优秀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
[3]余谦.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的九点做法[J].教学创新
[4]朱红波.走向人本)小学班土任工作评价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 班主任 实效 对策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原则,指导着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者,更加突出了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和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关注和教育。而整个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班主任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班主任对中小学教育实际效果的作用
班主任掌握着中小学生的日常工作,应该是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懂得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明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爱好特长的。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园丁”。
(一)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知“知心人”
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教师的教诲和指导,尤其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惑时,他们能够并且最愿意求助的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形象逐步从过去的玻璃外的“偷窥者”转向学生的知心人,有些班主任还是学生的“知心姐姐”。主要是因为班主任工作逐步透明化,更多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前提而开展工作,班主任更多地从规范学生转为倾听学生。因此,学生愿意向班主任表达自己的想法,反映班级的问题了。
(二)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指路人”
班主任应该向中小学生传递积极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现象,学生的家庭条件有限,在一些特长培养和兴趣爱好的发展中就会遇到经济问题,将会向班主任说明情况,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此时,班主任就是学生的倾听者和指路人。
(三)班主任是中小学生的“母版”
中小学生较为擅长模仿教师的行为,因为他们是想成为像老师一样有知识、有文化的优秀的人,他们的内心是渴望进步、存在真、善、美的。由于班主任是他们常年的陪护者,学生与班主任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最为相似。因此,班主任就是中小学生的母版。
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是随着2009年《中小学生班主任规定》的颁布而逐步走向规范化、合理化的,这一文件的公布为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借鉴,同时也对规范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评价,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班主任工作地实际效果。但是,与此同时,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爱与责任的教育欠缺
班主任多为任课老师兼职,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班主任了解班级情况,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等问题影响了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从而形成了对中小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将失去和学生更多地沟通和交流,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完全不知情。这样的情境之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将直接影响着學生对学校、教师的信心,对中小学生的情感造成伤害,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积极性,最形成班主任只能强制管理班级的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今,有九成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几代人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备受关怀和溺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这为班主任的工作带了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家长对班主任的托付,请求班主任关照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的要求的执行。这两者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考验。应对这样的情境,班主任处理得不够妥当,甚至形成不良之风。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造成学生对班主任不满;同时,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造成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这也是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了重大阻碍。由此,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是不合格的。
(三)价值观念的教育欠缺
中小学教师为了学生升学率和学生优秀率,十分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尤其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出现了偏差。有部分教师较为关注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缺乏帮助和引导。班主任工作中也有这样的特点,对成绩较差或者不太遵守纪律学生的作为安排在教室的最后,并且将这一小拨学生放在一起。这样就会形成恶心循环。
三、增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效的对策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中小学的心理发展状况为根据,以中小学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和归宿。故而,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作细致,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与责任
班主任的爱与责任的体现不是在重大问题上,而是班级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生活中的细节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中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晨读时,有个别学生有东张西望的现象,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矫正。再者,在班级卫生大扫除的过程中,有不爱劳动和表现出爱劳动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正地去教育和引导,督促其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这些细小之处就需要班主任专心关注学生细微的变化,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组织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社会、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生活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影响较大。有九成独生子女的班级中,每个学生渴望成为小集体的中心,从而形成了自我为中心之风。因此,班主任需要及时调整这样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同学间的和睦关系。
(三)正确评价,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班主任作为班级直接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评价学生,基础是班主任自身能够正确评价学生。再者,需要要求学生能够尊重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最终实现师生和睦的关系,融洽的班级学习氛围。
总的来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需要在尊重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实现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如何当好班主任仁[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马红宇,周宗奎,陈继文.小学优秀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
[3]余谦.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的九点做法[J].教学创新
[4]朱红波.走向人本)小学班土任工作评价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