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特效下的水墨动画艺术

来源 :软件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hua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水墨动画曾经一度风靡世界,创造了属于中国的独有的艺术形式,但是由于制作工艺复杂难度大,影响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在技术日益革新的今天,数字特效使我们独有的水墨动画表现形式重获新生。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相信品牌的力量”形象广告《水墨篇》为例,从传统文化,数字特效技术,元素结合,几个方面阐述数字特效下的水墨艺术。
  关 键 词:数字特效;中国元素;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可以说是中国动画表现形式的一大创举。它在动画制作中引入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这种艺术形式,那种虚实的空间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上世纪60年代,水墨动画片是中国艺术家创造的动画艺术新品种。它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作为空间造型和人物造型的表现手段,运用动画拍摄技术把水墨画形象逐一拍摄下来,通过逐格放映形成浓淡虚实活动的水墨动画。当今,数字技术日益成熟,中央电视台“相信品牌的力量”形象广告《水墨篇》获得2010年纽约广告节金奖,使我们独有的水墨动画表现形式重获新生。广而告之公司从构思到付诸实践,再到成品,是一段精彩的旅程,让我们在这里揭开它的面纱。
  
  
  这部特效广告主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推敲的,如图1,在传媒业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传媒平台,势必也要树立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品牌地位,中央电视台制作了这部特效广告,目的是使品牌更响亮,更加深入到百姓心中,所以中央电视台打出“相信品牌的力量”的标语,一方面是自信的展示自己的品牌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在壮大自己品牌的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或是机构加入到合作的大军中。数字特效技术和水墨的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是它的成功之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带给观众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含蓄美。
  
  1 创意渗透传统文化
  
  
  《水墨篇》在创意思路上运用了水墨变化无穷、水墨晕染的特点,如图2是《水墨篇》的分镜头,分镜头设计的相当完美,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元素与元素,动势与动势衔接的恰到好处,干净利索,没有丝毫多余,就分镜头这一项就能看出《水墨篇》格局非凡,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使我意犹未尽,赞叹不已。多年来几乎没有看到类似大格局的广告。就好像在欣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体验到这画作带来的行云流水般的震撼。水墨的表现形式能够引发受众的无限想象,这是因为它的延展性可以幻化成不同的形象,这样可以给受众留下回忆。水墨的创意是整个广告片的关键所在,以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穿针引线,串联起整个构想,从而带给受上的冲击。
  镜头从一滴墨滴入水开始,镜头顺势跟着墨滴向下转移,浓郁的墨汁煞那间稀释分散开来如烟雾般,自然摇移到烟雾缭绕的群山,借助着摇移得动势“从无形到有形”字幕淡淡出现,镜头从山顶坠到河流里,墨滴晕染出几条鲤鱼,镜头跟随鲤鱼跃出水面,鲤鱼的上跳动势衔接展翅腾飞的仙鹤,镜头继续跟随仙鹤从水中来到天空,仙鹤淡淡远去消失,“从有界到无疆”字幕淡淡出现,但是仙鹤向右飞翔的动势衔接出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镜头跟随巨龙来到长城(巨龙的形体和长城的形体是一致的都是长条蜿蜒状),看到长城建筑物上的屋檐,镜头继续跟随屋檐滴落下的墨滴下沉,墨滴汇聚成一个练习功夫的人物,借助此人物刹那间向右一指的动势一列磁悬浮列车飞驰而来,磁悬浮列车飞驰的气浪又汇聚成人物,人物从蹲下到起身的上升动势衔接出上升的“鸟巢”国家体育馆,镜头向后拉,看到3个练功服的人物,其中一个人物的踢腿动势衔接出一架喷气式客机,客机喷出的气体化为中央电视台直播大楼。对镜头的逐个分析,我们发现分镜头设计的是相当完美的。
  
  2 数字特效技术运用始终
  
  
  在制作水墨动画之前,制作人员拍摄一些实拍墨汁素材,进行技术可行性评估,如图3。三维特效方面,制作团队使用三位软件进行建模、材质、贴图、骨骼绑定、动画设计、渲染输出。如图4。本广告的跃然灵动来自于数字特效技术的使用和支持。使广告片中时常出现的令人惊奇的画面,能够发挥数字特效技术的长处,将静止的轮廓变成运动的轮廓,使之拥有了生命,会为整个广告锦上添花。我们只有发挥大脑的创造力,才能在脑海里形成丰富多彩的幻想,而数字特效技术则将水墨画模拟得恰到好处,使我们的创意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给我们。
  
  
  数字特效技术在《水墨篇》中的运用的十分到位,从墨汁晕开到各种形象的生成都显得栩栩如生。《水墨篇》在数字特效技术的帮助下更富有艺术表现力,水墨的晕染性因此能够真实的呈现出来,进而幻化成生动的形象,令人惊叹。数字特效技术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使广告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观赏性。
  
  3 元素结合浑然一体
  
  
  《水墨篇》由墨汁滴入水中开始,经过一系列形象的转换,最后又以水墨凝结结尾,整部广告完整连贯,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数字特效技术的完美结合。《水墨篇》依靠其创意的新颖,表现形式的独特,有中国味,赢得认可。归根结底这包括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的创新和融合。视觉主要是字体,形象的选择等附属的表现符号。仅有水墨和动画的视觉结合是不完整的,只有加入声音等听觉元素才能使广告完美。如图5,《水墨篇》画面中,水墨的韵律变化和音乐的起伏关系紧密,水墨的韵律变化音乐的节奏驱动的,画面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跳动,显得生动自然,画面的生命力油然而生。所以音乐为本广告起到了添光加彩的作用。“从无形到有形、从有界到无限”这两句话精确的诠释了《水墨篇》意境和内涵,与水墨的变幻相互呼应。还有,水墨所塑造的元素是极具代表性的,鸟巢,长城,游龙,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是宣传的重要符号,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大楼的完美压轴,最终达到中央电视台的品牌宣传目的。该广告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很好的宣传了央视品牌力量,彰显了央视丰厚的文化内涵,这正是本片值得称赞的地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数字特效技术可以使中国传统动画艺术重获繁荣。
  
  参考文献
  [1] 李娜. 谈数字特效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有线电视技术.2011
  [2] 崔可. 谈中国水墨动画中的三个独特审美情趣.美术大观.2007
  [3] 刘平.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安徽文学.2010
其他文献
摘要: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文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岭南文化作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是一种优质文化资本,将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产生良性互动。通过对岭南文化和2010年亚运会宣传互动和嵌合关系的考察,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岭南文化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之间的多维度结合。  关键词:岭南文化;亚运宣传;文化资本;广州  中图分类号:G811.
摘要:作文教学巧用多媒体,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音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形成丰富、新颖、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产生激动、愉快等感受,进而产生写作冲动,蓄积写作素材,激发兴趣,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优化了作文教学过程,达到了良好的“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巧用多媒体以生为本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
上周六,李一帆参加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位老人家握着他的手叮嘱:“赶紧买房吧!”老人家所住的小区,位于北京三环和四环之间,八九十年代的老楼,去年一平方米还不到4万,今年开春已经涨到了5万。  涨房价总会有一个理由。他们这个小区,据说是因为门口地铁线12号线刚刚通车。但这个利好,两年前已经人尽皆知。  几乎同一时间,乐英在回北京的列车上,听到邻座一位母亲催促女儿、女婿买房,理由同样是:房价已经涨起来了。
据美国国防制造和加工中心网站2016年12月14日报道,美国国防制造和加工中心(NCDMM)、波音公司和西南研究院共同被授予一份价值为670万美元的合同,帮助美国空军开发软件和技术,使先进机器人在航空航天各類制造和维修工艺中可重用,目的是促进机器人系统的适用性和柔性。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未来。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子女的教育总是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们就成为了家庭运转的轴心。  如何能让子女从“花朵”顺利成长为“栋梁之材”,是每一位家长都在苦苦探求的问题。本刊特选编几则和传统教育模式稍显“另类”的故事,希望能对读者在探求子女成长的方法上有所启迪。    学犹太人做家长  ○刘宇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生活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它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只好把它带到山顶上,狠下心,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坠山谷,慌乱之中它拼命
陈先生发财在于买“期权”业务。  陈先生在上海的一家银行工作,偶然的机会,别人向他推销一种名为“期权”的新业务。陈先生不懂何为“期权”,就虚心请教,原来是一种外汇方面的交易。你只要付出一定的期权费,今后就可能享有丰厚的期权收益。风险也有,却只是数额不大的期权费。陈先生参与了“期权”交易,有所收益。  不过,陈先生真正发大财,还是将“期权”的概念用在了商铺的买卖上之后。  2003年底,陈先生听说一
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移动应用程序设计成为程序设计的新宠。现在的学生虽然都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但对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使用,他们大多只是停留在游戏的层面。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意义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为信息化生存和未来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引入了App Inventor程序设计课程,尝试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学习,引导学生从应用程序的消费者迈向APP的开发者。本课是一节APP起
今天,火辣辣的阳光快要烧出我肉里的油来,忽然碰到一个怒气冲冲的人在地铁口高声对天叫骂,离近了才知道原来这位兄台前几日进了一些鲜花,却赶上连天暴雨;这几日进了一批雨伞,却赶上艳阳高照。我同情地说:“你是够倒霉的!”他仿佛遇到知音一样对我说:“大兄弟呀,我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呀,他们怎么就是不准呢?”我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人家为什么叫天气预报?预报预报,就是猜的,要是全部都准的话,那就改名叫实话实说了!”
掰着手指算一算,70年代男子里面,应该有一半迈进30大关了吧?古人说三十而立,假如到现在还没成家,还把希望寄托在80年代MM头脑发热一时冲动的基础之上的话,恐怕是“情剩”级的人物了(情场上剩下来的),这种人物难道值得嫁吗?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还是认命吧。  70年代男生们往往一开口就主动承认自己是“尴尬的一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不包分配了;好不容易记住周杰伦的“哼哼哈兮”,人家又SHE了;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