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你别说”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你别说”是个主谓短语,单独运用是表示禁止对方说话的意思。“你别说”也可用来表示否定,“说”后可以带有谓词性宾语,该宾语所表示的意思在说话人看来是不符合事实的,可称作“反事实”;这样,“你别说”就是表示对反事实的否定。例如(文中语例无记号者都照录或截录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前加上标的“△”者为笔者就其成句改写而成或实际搜集的句子):
  (1)你别说,让我先说。
  (2)你别说我这院子不好,挺好的。例(1)是禁止对方说话,例(2)是否定反事实。当然,两例中的“你别说”虽是同样的词序列,但语法性质不同。例(2)中的“你别说”不成一个独立语法单位,因为“别说”的直接组成成分是“我这院子不好”,而不是“你”。
  本文所说的“你别说”,是用法既不同于例(1),也不同于例(2)的另一种同形的词序列。先看例子:
  (3)你别说这家常饭还真不错。与例(1)比较,这显然没有禁止对方说话的意思;与例(2)比较,这显然没有否定对方说出的反事实的意思。实际上,“这家常饭”云云是说话人陈述的事实,并非“你”所说的反事实,不是“说”的宾语。此例中“说”字后面实际上有一个逗号级的停顿,因而书面上完全可以加个逗号;而例(2)中“说”字后则绝没有停顿,书面上绝不可以使用逗号。例(3)中“你别说”也自成一个主谓短语一这一点同于例(1)。不过,虽例(1)有停顿,例(3)也可以有停顿,但例(1)类句子“说”字后面一般都可加上“了”等语气词,而例(3)类句子“说”字后面则一般不加任何语气词(上述《语料库》中此种用法即未见有一条加E语气词的)。例(1)和例(2)类句子“说”字前面可以加上其他修饰性成分,比如:
  (1a)你别先说,让我先说。
  (2a)你别总说我这院子不好,挺好的。但是例(3)类句子“说”字前面绝不能加任何修饰成分。这也能证明例(3)的“你别说”与例(1)、(2)是性质不同的词序列。
  其实,例(3)中的“你”并非指代对方,只是说话人虚拟的一个称呼。再如:
  (4)你别说,我的第一笔电镀生意是在40天内完成了。
  (5)你别说,他们夫妻俩还真是会买便宜东西。
  (6)你别说,朴朴素素一夫一妻,安安乐乐过日子,是不错的。三例中的“你”都是虚托之辞。
  如果说,在话语分别是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和一般性现象为叙述对象的这3个句子里,“你别说”中的“你”之虚拟性尚表现得不太显著的话,那么,当话语是以第二人称为叙述对象时,这种表现就非常显著了。例如:
  (7)你别说,你画了这幅画之后,你们家就再也没来过老鼠。
  这里,第二个“你”和“你们”中的“你”意义实在,是指代对话人的。而“你别说”中的那第一个“你”绝不可能也是指代对话人的(“你”单用时,就有泛指任何人的用法,该用法与这里的虚拟性用法相通)。
  总之,例(3)-(7)中的“你别说”与例(1)、(2)中的绝不相同。例(1)、(2)中的“你别说”都能依字为解,是一般的词序列;而例(3)-(7)中的“你别说”不能依字为解,应视为一个特别的词序列。体味其用法,例(3)-(7)中的“你别说”是表示确认事实,且含有提请相信的意味;而这个事实,又基本上是原出乎说话人意料之外的。其“你别说”当属于话语标记。
  “你别说”作为话语标记,表示确认事实的用法是习见的。再如:
  (8)你别说,那段日子,他还真写出了不少东西,发表了不少,在省内有了点小名气。
  (9)你别说,出门人都有义侠心肠,在外面跑的“盲流”尽管自己经了三灾八难,对别人的事却都挺热心。
  (10)唉,你别说,学会花钱也挺容易的。
  (11)你别说,是这么回事,就连这坐在一块儿拌拌嘴的工夫都难得。
  (12)嘿嘿,你别说,距离“我”字最近的就是个“找”字。
  这种用法的“你别说”所由构成的3个词很少能以语法性质相同的词替换之。有所替换的语例,在上述《语料库》中仅检出“您别说”2条、“你不要说”2条、“你别讲”1条、“你甭说”2条。例如:
  (13)您别说,对她这种起小儿苦大仇深,后来摇身一变的,我还真有点儿憷头。
  (14)你不要说,照相机我是缴了一个。
  (15)你别讲,我最怕长假,在家躺得超过3天,整个人谢掉,动作和感觉都迟钝起来。
  (16)你甭说,言情小说能出喜剧效果也不错。而“你别说”在该《语料库》中共检出31条之多,比较起来,那4种替换形式语例数目甚微,充其量也只可算是特殊的变式。可以说,这种话语标记用法的“你别说”在形式上是近乎固定的,可称准固定短语。而例(1)、(2)中的“你别说”,进行词的同语法性质替换则完全是自由的。
  
  二
  
  话语标记“你别说”的用法相当于另一个话语标记:“说真的”。但是,“说真的”中其所由构成的成分都还保留原来的意义,而“你别说”中其所由构成的成分却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话语标记“你别说”在句子中应视为独立成分(这一点也同于“说真的”)。
  探其渊源,话语标记“你别说”与前节例(1)中的词序列完全无干,而与例(2)的词序列关系密切。作为话语标记的“你别说”,正是由例(2)中的词序列经过虚化演变而形成的。其演变,可以表述为3步:第1步,禁止对方说出反事实,从而陈述事实;第2步,隐去对方所说的反事实,形成空位;第3步,取消空位,空位两端拼接。可用公式表示并示意如下:
  你别说+反事实,事实→你别说+(…),事实→你别说,事实
  第2步中何以隐去对方所说的反事实?原因可能有二:一在于受语言的经济原则制约,欲尽量减少语词重复(“反事实”中本来包含“事实”,如不隐去,则“事实”部分两现);一在于欲使对于对方的否定显得缓和些、委婉些一这恰与指责对方只说“你呀,你”而隐去指责的语词意趣相同。在这3步演变之中,“你别说”由表示禁止对方说出反事实的词序列,先演变成隐去其反事实的徒存形式的词序列,再演变成表示确认事实的词序列。这种虚化演变可以再通过—个实例演示如下:
  (17)△娜塔莎,你别说你有过失,要知道你没有过失,这与你有什么关系?
  (17a)娜塔莎,你别说(你有过失),要知道你没有过失,这与你有什么关系?
  (17b)△娜塔莎,你别说,你真的没有过失,这与你有什么关系?
  3句基本意思无别。(17 a)可以认为是由(17)隐去“你”所说的反事实“你有过失”而形成的,“你别说”还是禁止对方说话的意思;而(17b)则是典型的以“你别说”来表示确认事实的句子了,“你别说”已经不是禁止对方说话的意思了。准此,比如前节所举例(3)、(7)就可以认为是下面两句演变的结果:
  (3a)△你别说这家常饭不好,这家常饭还 真不错。
  (7a)△你别说你画了这幅画不管用,你画了这幅画之后,你们家就再也没来过老鼠。
  “你别说”表示确认事实,因而句子中可使用副词“真(的)”作状语来强调这个“确认”。“你别说”所确认的事实,基本上是原出乎说话人意料之外的;而陈述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实,总不免带有或轻或重的感叹意味,所以句子中又常见使用表示意外而略带感叹意味的副词“还”作状语。例如:
  (18)△你别说,今天真比九里冷。
  (19)你别说,这些琳琅满目的小玩意还怪吸引人的。
  句子中把“还”与“真(的)”二词连用作两个状语——连用形式大多为“还”前“真”后,少数反之——的情况则尤为多见。如此,则句子既有表示确认的意味,又有感叹的意味。前节所举例(3)、(5)、(8)与(13)等皆是。再如:
  (20)嘿,你别说,李金魁真还有点儿急中生智,把他往后一推……
  (21)不错,不错,你别说,这里还真不错呢。
  (22)你别说,上海的月亮还真的比这儿的圆呢!
  (23)你别说还真的有这个可能。
  (24)哼,自己家欠着黑社会一大笔钱,手里边天天点着别人的钱,你别说,没有个坚强的神经还真是不行!
  因为“还”与“真(的)”二词的运用都符合“你别说”话语的语义机制,所以不管二词是单用还是连用,对“你别说”话语来说,几乎是无所不可加之的。再演示如下:
  (25)你别说,哭哭嚷嚷讨命的死鬼有的是。
  (25a)△你别说,哭哭嚷嚷讨命的死鬼真有
  (25b)△你别说,哭哭嚷嚷讨命的死鬼还真有的是。例(25a)就(25)加用“真”,(25b)加用“还”和“真”。
  (26)娟子,你别说,东北的话倒也有他的道理。
  (26a)△娟子,你别说,东北的话倒也真有他的道理。
  (26b)△娟子,你别说,东北的话倒也还有他的道理。
  (26e)△娟子,你别说,东北的话倒也还真有他的道理。例(26a)就(26)加用“真”,(26b)加用“还”,(26c)同时加用“还”和“真”。
  在作为话语标记的准固定短语“你别说”中,“别”与“说”之间关系紧密(前已述及,“说”前不容加任何修饰性成分),而“你”与“别说”之间的关系则不如“别”与“说”那样紧密,“还”与“还真(的)”就都能加于“你”与“别说”之间。例如:
  (27)老天不让他们找到这个病人,你还别说,从那以后,他安静多了,但也没放弃寻找。
  (28)你还别说,老刘说这个,还真不失为一条妙计。
  (29)△你还真的别说,这春晚就是离不开本山大叔!
  例(28)既在“你别说”中加进“还”,又在句子中把“还”与“真”二词连用作两个状语,所以其确认和感叹的意味特强。
  在“你”和“别说”之间加进“还”、“还真(的)”之后,“你”字则常可省去。例如:
  (30)还别说,这国际金奖往广告中一放,大张旗鼓宣传一番,产品销量直线上升。
  (31)还别说,到现在为止,我也曾有幸一次被人说成是智慧的榜样。
  (32)还真别说,父亲这招挺管用,没半个月时间,镇长就给父亲打电话说“叫我干儿子快来报到吧!”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两大潮流。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世界一些主要国家首脑已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强弱,不是只决定于军事力量,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