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拓展教材实验的探究是一项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探究。文章以H2O2制O2实验中催化剂的选择为例,结合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拓展; 教材;发展;思维;催化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8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3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与氧气”中氧气的制取中有这样的表述内容:“如图3-16,在分液漏斗中加入20-50mL15%的H2O2,在烧瓶中加入50mL水及0.5克MnO2 。”该实验一般都作为演示实验,而笔者却作为分组实验安排。并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不加MnO2时,H2O2没有产生O2?为什么MnO2加多时,反应变快了?为什么在烧瓶中没加50mL水时,反应更快?为什么H2O2产生O2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呢?用H2O2制取O2是不是只有用MnO2作催化剂,还有其他物质可作催化剂吗?面对学生的一连串质疑,笔者加以肯定鼓励。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立实验探究方案,组织实践小组的同学开展课外探究。
(2)在每只锥形瓶中加入0.5gMnO2粉末。
(3)在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情况下,收集500mL气体,1号所用时间为205秒,2号所用时间为70秒,3号所用时间为25秒,4号所用时间为8秒,5号所用时间为4秒。
得出结论: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在教材实验中烧瓶内要加入50mL水?因为加水有利于稀释H2O2溶液,从而使其反应速度较为平缓,宜于收集O2。反之,若H2O2浓度过高,会导致反应速率过快,产生大量的热而导致爆沸,使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使实验不便控制。同理,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因而反应变慢。
在制取O2发生装置的基础上,设置了右侧量气装置,采用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进入量筒的水的体积即为气体体积,进而间接测定O2的体积。本探究是通过测量产生等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来定量表示反应速度。
2. 探究催化剂种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常温下,仍按图2连接装置,在甲、乙两支长颈漏斗中加入体积为40mL、质量分数为5%的H2O2溶液。
(2)在甲、乙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0.5gMnO2和0.5g红砖粉。
(3)制取500mL氧气,测得甲组所需时间为138秒,乙组所需时间为30秒。
(4)得出结论:H2O2生成O2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MnO2作催化剂时反应速度比红砖粉慢。
交流与讨论:
查阅资料发现,除了MnO2可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外,一些实验室化学试剂如FeCl3、CuCl2、Fe2O3以及生活用品如土豆、水果也可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探究组的学生也试着选择不同物质作催化剂,观察到了不同的反应速率,发现催化能力的确与物质种类有关。
3. 探究催化能力与接触面积关系
(1)从一块土豆的同一部位取甲、乙两块质量均为2g的正方体土豆块。
(2)甲块为一整块,乙块切成若干片,并做到片与片相连不断开。
(3)将甲、乙两份土豆同时分别放入盛有30mL 5% H2O2溶液的试管中。
(4)观察到两试管内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甲块土豆的试管中很少有气泡产生,装有乙块土豆的试管中仍有气泡不断产生。
得出结论:土豆块与H2O2溶液接触面大,催化能力强。
交流与讨论:新鲜土豆能起催化作用是因含有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在动植物的器官如植物块茎、块根、动物肝脏、血液等都有一定的存在,从实验可知,该探究从定性角度来反映反应速度的快慢,并且土豆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食品,从而加强了生活与科学的联系。
4. 探究酸碱性对酶催化能力的影响
(1)取3支试管,分别注入1mL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并标为甲、乙、丙。
(2)在甲试管中加2mL蒸馏水,乙试管加2mL 5%的盐酸,丙试管中加2mL 5%的氢氧化钠溶液,摇匀后静置5分钟。
(3)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4)3分钟后,将3支带火星的卫生香分别伸进甲、乙、丙试管内,发现甲试管产生大量气泡,卫生香复燃,乙、丙则无气泡产生,卫生香不复燃。
得出结论:酶在中性环境中催化能力最强。
交流与讨论:酶是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与细胞新陈代谢有关的几乎所有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因此,研究酶催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很有实际价值,在实际探究中,有学生根据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实验,提出能不能探究温度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查阅资料,可知酶受热会分解。并且H2O2在加热但不加催化剂条件下也能分解,但会产生较多的水蒸气而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达不到实验的效果。
三、结束语
鉴于用H2O2制O2,装置简单、无需加热、成本较低、利于环保等特点,很适合初中学生制取氧气,上述实验分别探究了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催化剂种类、催化剂与溶液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酸碱性对酶活性的影响,都是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拓展开来的,有助于发展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并及时设法解决学生疑问,有利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几个探究实验都运用了化学、生物等方面知识,有效实现了学科“整合”特点,加强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有助于发展学生深刻的思维品质。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在上述4个探究实验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又如设计的量气装置,把制取的O2转换为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较好体现了转换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必和.催化分解H2O2中催化剂的探究[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S1):89-100
[2] 孙丹儿,殷莉莉.过氧化氢制氧气实验不同催化剂的探究[J].化学教学,2005,(11):5-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37
关键词:拓展; 教材;发展;思维;催化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8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2.03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与氧气”中氧气的制取中有这样的表述内容:“如图3-16,在分液漏斗中加入20-50mL15%的H2O2,在烧瓶中加入50mL水及0.5克MnO2 。”该实验一般都作为演示实验,而笔者却作为分组实验安排。并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为什么不加MnO2时,H2O2没有产生O2?为什么MnO2加多时,反应变快了?为什么在烧瓶中没加50mL水时,反应更快?为什么H2O2产生O2的速度会越来越慢呢?用H2O2制取O2是不是只有用MnO2作催化剂,还有其他物质可作催化剂吗?面对学生的一连串质疑,笔者加以肯定鼓励。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立实验探究方案,组织实践小组的同学开展课外探究。

(2)在每只锥形瓶中加入0.5gMnO2粉末。
(3)在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情况下,收集500mL气体,1号所用时间为205秒,2号所用时间为70秒,3号所用时间为25秒,4号所用时间为8秒,5号所用时间为4秒。
得出结论: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
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在教材实验中烧瓶内要加入50mL水?因为加水有利于稀释H2O2溶液,从而使其反应速度较为平缓,宜于收集O2。反之,若H2O2浓度过高,会导致反应速率过快,产生大量的热而导致爆沸,使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使实验不便控制。同理,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因而反应变慢。
在制取O2发生装置的基础上,设置了右侧量气装置,采用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进入量筒的水的体积即为气体体积,进而间接测定O2的体积。本探究是通过测量产生等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来定量表示反应速度。
2. 探究催化剂种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常温下,仍按图2连接装置,在甲、乙两支长颈漏斗中加入体积为40mL、质量分数为5%的H2O2溶液。
(2)在甲、乙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0.5gMnO2和0.5g红砖粉。
(3)制取500mL氧气,测得甲组所需时间为138秒,乙组所需时间为30秒。
(4)得出结论:H2O2生成O2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MnO2作催化剂时反应速度比红砖粉慢。
交流与讨论:
查阅资料发现,除了MnO2可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外,一些实验室化学试剂如FeCl3、CuCl2、Fe2O3以及生活用品如土豆、水果也可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探究组的学生也试着选择不同物质作催化剂,观察到了不同的反应速率,发现催化能力的确与物质种类有关。
3. 探究催化能力与接触面积关系
(1)从一块土豆的同一部位取甲、乙两块质量均为2g的正方体土豆块。
(2)甲块为一整块,乙块切成若干片,并做到片与片相连不断开。
(3)将甲、乙两份土豆同时分别放入盛有30mL 5% H2O2溶液的试管中。
(4)观察到两试管内均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甲块土豆的试管中很少有气泡产生,装有乙块土豆的试管中仍有气泡不断产生。
得出结论:土豆块与H2O2溶液接触面大,催化能力强。
交流与讨论:新鲜土豆能起催化作用是因含有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在动植物的器官如植物块茎、块根、动物肝脏、血液等都有一定的存在,从实验可知,该探究从定性角度来反映反应速度的快慢,并且土豆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食品,从而加强了生活与科学的联系。
4. 探究酸碱性对酶催化能力的影响
(1)取3支试管,分别注入1mL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并标为甲、乙、丙。
(2)在甲试管中加2mL蒸馏水,乙试管加2mL 5%的盐酸,丙试管中加2mL 5%的氢氧化钠溶液,摇匀后静置5分钟。
(3)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10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4)3分钟后,将3支带火星的卫生香分别伸进甲、乙、丙试管内,发现甲试管产生大量气泡,卫生香复燃,乙、丙则无气泡产生,卫生香不复燃。
得出结论:酶在中性环境中催化能力最强。
交流与讨论:酶是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与细胞新陈代谢有关的几乎所有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因此,研究酶催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很有实际价值,在实际探究中,有学生根据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实验,提出能不能探究温度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查阅资料,可知酶受热会分解。并且H2O2在加热但不加催化剂条件下也能分解,但会产生较多的水蒸气而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达不到实验的效果。
三、结束语
鉴于用H2O2制O2,装置简单、无需加热、成本较低、利于环保等特点,很适合初中学生制取氧气,上述实验分别探究了H2O2溶液的质量分数、催化剂种类、催化剂与溶液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酸碱性对酶活性的影响,都是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拓展开来的,有助于发展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并及时设法解决学生疑问,有利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几个探究实验都运用了化学、生物等方面知识,有效实现了学科“整合”特点,加强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技能之间的融通与连接,有助于发展学生深刻的思维品质。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在上述4个探究实验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又如设计的量气装置,把制取的O2转换为排入量筒中水的体积,较好体现了转换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必和.催化分解H2O2中催化剂的探究[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S1):89-100
[2] 孙丹儿,殷莉莉.过氧化氢制氧气实验不同催化剂的探究[J].化学教学,2005,(11):5-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