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主要成盐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来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zuo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是我国钾盐矿产勘查的重点区域和层位,对其的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钾盐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地质工作.本文结合四川盆地古地理背景和古气候条件,通过野外剖面、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等方法,对研究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研究,共识别出潟湖、潟湖边缘坪和台内滩相三种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出多种微相.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地层对比以及岩相古地理编图,重建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岩相古地理演化.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嘉陵江组整体上属于障壁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自西向东从碳酸盐岩局限海相演化为蒸发台地相.盆地周边水下隆起的障壁作用和干旱炎热气候条件共同影响了嘉陵江组台地咸化的演化过程,海平面升降变化是控制沉积相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最后,基于本研究的资料,编制了嘉陵江组各成盐期的岩相古地理图.
其他文献
富硒(Se)的土地常常富镉(Cd),如何从该类土地中过滤掉Cd而安全地利用Se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本文以水稻种植为切入点,选取了7种水稻品种,以硅肥调节和农家常规种植方式作为对照进行了实验田与对照田实验.实验结果发现:(1)硅肥具有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促进Se和Cd有效态的释放以及通过与Cd2+反应降低Cd有效态的双重效果,使水稻更有利于富集Se而不富集Cd;(2)“深两优5814”和“C两优华占”水稻品种,在富集Se和抑制Cd方面的效果上较好.
为了获得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外围找矿工作的突破,本文在已知典型矿床模型上,开展直流激电与双频激电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有效揭示已知矿体的分布,但直流激电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高的深部分辨率,所以直流激电方法可能更为适合北衙矿区.土壤化探资料揭示北衙远景区I土壤里高丰度的铅锌含量对激电异常具有较大干扰.利用直流激电与土壤化探的方法组合,揭示了北衙远景区II矿体的分布范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北衙外围找矿提出了有效的技术方法组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