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提出,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宗旨,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经过探索和实践发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基于这一点出发,我们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思维;质量
新课程的提出,高中化学的教学宗旨由以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学习思维,构建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核心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一、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学生,必定是一个勤于思考,对化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教师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在学习中能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化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化学实验中那些奇妙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镁条燃烧、玻璃棒点灯、清水写红字等等,这些强烈的视觉刺激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引领学生关注化学对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把课堂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很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习化学的目标是什么,努力方向在哪里,从而强化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能够对一些错误的地方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苟同于教师或者教科书,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学习,而且学得牢、思维广,能极大的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比如,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Cu(OH)2后恰好回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求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显然,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电解硫酸铜,其反应方程式为:2CuSO4+2H2O=2Cu+2H2SO4+O2↑,从上述方程式可以看出,电解前后只有铜和氧的改变,电解后加入CuO就可以使溶液恢复原来状态。学生在做题时发现,在加入Cu(OH)2后溶液恢复原来状态,说明电解过程中不仅硫酸铜被电解,而且有水被电解,则0.1molCu(OH)2可以可以看作是0.1mol的CuO和0.1molH2O,电解过程中有0.1mol的硫酸铜和0.1mol的水被电解,由此可知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4mol。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操作方法。观察并不是一般认为的看看,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交替发展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开拓学生的视野,是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观察目标对象,且定期交流观察效果。另外,在高中化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激情,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记录能力,不仅有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还能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质量。作为当代的化学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常见化学试剂的俗名,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指的是Na2CO3,干冰是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化学试剂常见的颜色,化学反应的现象等,这些都需要学生的仔细的观察,如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整个实验现象就是熔化、浮于水面、转动、发出嘶鸣声、有气体放出,简言之,也就是熔、浮、游、嘶、红。实验操作则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既要对实验仪器能够熟练的操作,又能够按正确的步骤来进行实验,化学实验是非常严谨而危险的,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实验自主意识的培养,使其形成更专业的化学实验习惯,具备相关的知识认知。比如,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即从下往上原则、从左到右原则、先塞后定原则、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先验气密性原则和后点酒精灯原则,此外还有实验中的一些禁忌,如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这些规范,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学生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杂乱无章,且数量还比较多,因此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完成学习目录,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厌学的心理。因为“填鸭式”的教学,往往让学生不加分类、不加归纳的全部吸收教材中的知识点,久而久之,这些细小杂乱的知识点就会成为一项浩大的工程,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畏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要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分类、归纳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能够不断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比如,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考试中常用规律,如溶解性规律,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Ag+>Hg2+>Cu2+>Pb2+>Fa2+>Zn2+>H+>Al3+>Mg2+>Na+>Ca2+>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I->Br>Cl->OH->含氧酸根,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合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讲也不例外,我们要中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为前提,因为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同时实验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打好基础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闫翠芬.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J].考试周刊,2012(16).
[2]吴丽敏.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方孝敏.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理念[J].成才之路,2008(6).
[4]孔雪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探究实验的实效性[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姚林娜.谢永钢.高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及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思维;质量
新课程的提出,高中化学的教学宗旨由以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学习思维,构建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核心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一、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敢于质疑、提出问题的学生,必定是一个勤于思考,对化学充满兴趣的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是要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教师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在学习中能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探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利用化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化学实验中那些奇妙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镁条燃烧、玻璃棒点灯、清水写红字等等,这些强烈的视觉刺激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引领学生关注化学对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把课堂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很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习化学的目标是什么,努力方向在哪里,从而强化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探索,能够对一些错误的地方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苟同于教师或者教科书,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意识的培养,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学习,而且学得牢、思维广,能极大的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比如,用惰性电极电解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向所得的溶液中加入0.1molCu(OH)2后恰好回复到电解前的浓度和PH。求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显然,这道题主要考察的是电解硫酸铜,其反应方程式为:2CuSO4+2H2O=2Cu+2H2SO4+O2↑,从上述方程式可以看出,电解前后只有铜和氧的改变,电解后加入CuO就可以使溶液恢复原来状态。学生在做题时发现,在加入Cu(OH)2后溶液恢复原来状态,说明电解过程中不仅硫酸铜被电解,而且有水被电解,则0.1molCu(OH)2可以可以看作是0.1mol的CuO和0.1molH2O,电解过程中有0.1mol的硫酸铜和0.1mol的水被电解,由此可知电解过程中转移的电子数为0.4mol。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就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和实验的操作方法。观察并不是一般认为的看看,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交替发展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必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开拓学生的视野,是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观察目标对象,且定期交流观察效果。另外,在高中化学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激情,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记录能力,不仅有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还能够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质量。作为当代的化学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常见化学试剂的俗名,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指的是Na2CO3,干冰是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化学试剂常见的颜色,化学反应的现象等,这些都需要学生的仔细的观察,如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整个实验现象就是熔化、浮于水面、转动、发出嘶鸣声、有气体放出,简言之,也就是熔、浮、游、嘶、红。实验操作则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既要对实验仪器能够熟练的操作,又能够按正确的步骤来进行实验,化学实验是非常严谨而危险的,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实验自主意识的培养,使其形成更专业的化学实验习惯,具备相关的知识认知。比如,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即从下往上原则、从左到右原则、先塞后定原则、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先验气密性原则和后点酒精灯原则,此外还有实验中的一些禁忌,如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这些规范,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学生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的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化学知识杂乱无章,且数量还比较多,因此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完成学习目录,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厌学的心理。因为“填鸭式”的教学,往往让学生不加分类、不加归纳的全部吸收教材中的知识点,久而久之,这些细小杂乱的知识点就会成为一项浩大的工程,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畏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要引导学生掌握比较、分类、归纳的学习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能够不断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比如,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的考试中常用规律,如溶解性规律,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3+>Ag+>Hg2+>Cu2+>Pb2+>Fa2+>Zn2+>H+>Al3+>Mg2+>Na+>Ca2+>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I->Br>Cl->OH->含氧酸根,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课堂教学的主体适合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讲也不例外,我们要中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为前提,因为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同时实验观察离不开思维,观察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打好基础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闫翠芬.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J].考试周刊,2012(16).
[2]吴丽敏.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3]方孝敏.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理念[J].成才之路,2008(6).
[4]孔雪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探究实验的实效性[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姚林娜.谢永钢.高中化学教师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评价及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