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1927年出生,读过4年私塾、3年学校。我父亲谭全科长期在外打工和参加革命活动,家里由母亲胡轩主持家务。因家境贫寒,我从小就要帮助家里干活,锄地种菜、砍柴等。家族的叔伯兄弟都在香港,只有我们一家在乡下,人寡势弱,常常遭到土豪恶霸欺凌。我家曾两次遭到土匪抢劫,财物被抢劫一空。一次我母亲向拆房子的工人买了几百块砖,当地恶霸却诬陷说是我母亲偷砖,扬言要拉我母亲游街示众,我找舅舅出面与恶霸谈判,结果赔了500元才把事情了结。
面对日寇的侵略和土豪恶霸的欺凌,194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我怀着家仇国恨参加了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从此走上了革命征途。
一
入伍后,我被分配到驻大岺村的部队。部队共有二十余人,任务是为该村驻守三个炮楼,一个在村前,一个在村后,一个在山顶。我们晚上驻守炮楼,白天集中学习,由政训员吴声涛同志上政治课,讲共产党情况,讲革命道理和国内外形势等,以提高同志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对共产党的认识,坚定革命信念,增强胜利信心。大家深受教育,觉悟大为提高。
值得强调的是,当时生活非常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村里为部队提供了每人每天一斤米,但为了节约粮食给主力部队,我们每人每天只吃半斤米,有时连菜都没有,只吃白饭。冬天我们只有单衣穿,没有鞋子,几个人同盖一张旧棉胎。同时还缺医少药,生病靠采集中草药治疗。我患疟疾,没有特效药,每隔一天就发作一次,浑身发抖,用土办法治疗一个月,没有效果。最后我就与疟疾对着干,发病的当天,扛着一袋大米,走三十里路,送到大队部,结果当天没有发病,疟疾被战胜了。我患了疥疮,没有特效药,就到河里让小鱼吃啄疥疮的溃疡,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当时生活虽然艰苦,但我精神饱满,情绪乐观,经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当年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44年初的一天,地方反动势力集结大批人马向大岺村发动进攻。为保存实力,驻守在大岺村的部队当晚冒雨撤出大岺村,回到大队部。
回到大队后,我跟随大队,行军打仗,经受了战斗的考验。我曾参加了两次夜袭新造镇政府的战斗,第一次活捉了伪区长冼尧甫,参加攻入在市桥的日伪军巢穴,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枪支190余支、子弹万余发,大汉奸李辅群带着卫队,爬上汽艇仓惶逃跑,进攻新造和市桥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此外,游击队还袭击了大龙圩,消灭伪联防队。
二
我特别难忘的是植地庄战斗。1944年7月26日,日寇接到特务告密,获悉我主力部队在植地庄宿营,驻广州石榴岗的日军集结了500余人,由吉田指挥官率领,乘夜远道奔袭植地庄。当晚深夜占领村后的各山头,拂晓向我部发起进攻,轻重机枪向我突围部队猛烈扫射,有的同志不幸中弹牺牲。
当晚,我站完最后一班岗,正躺下休息,突然听到密集枪声,立即起床背上子弹带,冲到村后,大部队和我班的同志都不见了,只见十多个干部、战士、卫生员等在竹林下徘徊。不知谁叫“谭灿,你识路,你带头向前面山头冲上去”,我们从山脚冲上去不远,听到山顶上有鬼子的嚎叫声,立即退了下来。我们又冲向后面一个山头,也是同样情形,只能又迅速退下来。
这时,我们感到已经被敌人包围。在这紧急关头,二支队副政委兼政训处主任李海同志率领大家向村前的小山头突围,通过一片稻田后,迅速向山顶冲上去。当冲到半山时,我们被占领山头的鬼子发现了,机枪马上扫了过来,密集的扫射打得沙石横飞。有的同志不幸中弹牺牲,大部分同志迅速越过山顶,向山下走去,从而冲出了敌人的包围。突围后我们走到了员岗,然后乘小艇到达草头沙隐蔽,当晚又乘小艇渡江回到草塘宿营。次日与大部队会合,才知道当天有八名勇士英勇顽强,机动灵活,打退了鬼子多次进攻,保卫了植地庄。战斗中,我部击毙击伤鬼子包括多名军官在内共七十余人,我部在突围中也牺牲了包括大队长卫国尧在内的48人,重伤22人。植地庄一战,粉碎了日寇企图一举消灭我部的妄想,开创了坚守阵地、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三
植地庄战斗后,我被安排到西海军政训练班学习,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哲学和国内外形势等,在政治思想理论等各方面都有较大收获。学习结束后在特务小队担任服务员,后又调到林岳中队当服务员。
1945年初,日伪军对我禺南游击区进行大扫荡,妄图消灭我主力部队。林岳中队也随从禺南撤退的部队撤退到西海,敌人继续追击,我们连夜渡江至岛洲。当晚,支队领导决定西挺粤中,少数人留下坚持斗争。我们这个班被留下来,在基围的茅房里隐蔽。在日伪顽的夹击下,我们处境非常困难,实在难以坚持下去。据此,领导决定将人员疏散,自寻出路。当晚,部队人员全部集中,把枪支捆扎好,丢到河里埋藏,然后每人领了30元路费,含着眼泪离开了部队。
我与两个同乡坐在基围边,等到天亮,头戴破草帽,双脚沾满泥巴,打扮成农民模样,走到鸡洲,通过鬼子岗哨检查,随即乘小艇经沙湾,市桥回到六舅家躲避。经了解没有安全问题后,我由二舅先后安排在新桥和大龙圩当铺做工。不久,我得知从顺德潜回禺南的领导在伯父家隐蔽,我向他们汇报了从顺德疏散回家的经过,领导决定将我的组织关系交给在孔姓教书的黄瑾中同志。当时,交给我的任务是收集情报,并约定了联络暗号,但直到1946年3月,一直未见组织派人与我联系。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生活和战火的锻炼和考验,我由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
四
1945年抗战胜利,我父亲和伯父谭其科回到香港。我担心失去组织关系,于1946年3月也前往香港,寻找组织。经过伯父了解,我的组织关系联系人仍在国内,我于是重新入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工运工作。
在港期间,我由伯父介绍,在一英军宿舍看门,后来又被派到启德机场看工厂、仓库等。当时我的工资较高,每月港币140多元,生活比较宽裕。在港两年时间,我坚持读书看报,经常关注国际形势和解放战争的发展变化,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坚持政治信仰不动摇,坚持革命者本色不改变,不贪图享受,不随波逐流,随时准备重新拿起武器,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在新的形势下,广东恢复武装斗争,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我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于1948年3月毅然辞工告别繁华的香港,回到粤中人民解放军新高鹤总队,参加解放战争。1948年8月,我所在部队改编为粤中纵队第六支队,我先后担任服务员、指导员、教导员,参加了夜袭新会棠下、攻入高明县城、袭击开平单水口、配合纵队独立团攻入鹤山金岗圩等战斗。1949年10月8日,我们六支队与南下大军会师,次日入城接管肇庆。
链 接
谭其科:红色家庭的领路人
抗战时期,广州番禺区石基镇大龙村谭坊九兜巷一个大家庭共有14人参加了抗战,其中9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其他人也在不同的战斗岗位和工作岗位上,为抗日战争和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谭其科就是这个红色家庭的领路人。
谭其科,1890年出生于番禺,因家境贫寒仅读过两年私塾。他13岁时在广州一家理发店做杂工,在广州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后追随孙中山,曾当过朱执信卫队队员,参加了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讨伐广东督军等革命活动,之后在总统府担任孙中山的保卫工作。
谭其科早在1918年就与林锵云等人筹建香港洋务工会。经过多年的努力,洋务工会于1921年正式成立,这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工会组织,在香港颇具影响力。洋务工会成为工人阶级的维权团体、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谭其科先后参加了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和1925-1926年省港工人大罢工。1927年蒋介石镇压工人运动,屠杀共产党人,香港洋务工会受港英当局限制,被迫停止公开活动。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全国一致抗日,洋务工会才恢复了活动。之后,谭其科积极参加为抗战筹募经费的活动,支持洋务工人回国参加抗日队伍。
1942年,谭其科带领全家回到番禺乡下,以卖烟为掩护继续为党做地下工作。他与妻子布淑芬经常接待和掩护广游二支队的指战员。为了抗日,他除了送长子到延安外,还先后送二子谭灼贤、三子谭灼炳、大女儿谭丽英到广游二支队参加抗日,他本人也在1944年参加了这支抗日队伍。此外,他还引领七弟谭七科,侄子谭灿、谭灼添、谭灼溢参加了广游二支队,通过地下党将谭七科的长子谭灼芬安插到钟村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和抗日活动。他还介绍了同乡谭斌、曾锦宅等多人参加二支队。
1945年香港光复,谭其科按组织指示回到香港,担任香港洋务工会主席、港九工联会副主席,继续从事工人运动,为调解劳资纠纷、改善洋务工人的生活待遇,争取合法权益和支持工人罢工斗争而努力工作。他还利用承包的“军政游乐场”作为地下党活动的场所,在此召开地下党的会议,和安排地下党员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谭其科回到广州,担任中国海员工会华南区工会副主席、广州市总工会经审委员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省第一届人代会代表,1955-1963年间先后任广东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继续为新中国的工会事业作出贡献。
面对日寇的侵略和土豪恶霸的欺凌,194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我怀着家仇国恨参加了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从此走上了革命征途。
一
入伍后,我被分配到驻大岺村的部队。部队共有二十余人,任务是为该村驻守三个炮楼,一个在村前,一个在村后,一个在山顶。我们晚上驻守炮楼,白天集中学习,由政训员吴声涛同志上政治课,讲共产党情况,讲革命道理和国内外形势等,以提高同志们的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对共产党的认识,坚定革命信念,增强胜利信心。大家深受教育,觉悟大为提高。
值得强调的是,当时生活非常艰苦,吃不饱,穿不暖。村里为部队提供了每人每天一斤米,但为了节约粮食给主力部队,我们每人每天只吃半斤米,有时连菜都没有,只吃白饭。冬天我们只有单衣穿,没有鞋子,几个人同盖一张旧棉胎。同时还缺医少药,生病靠采集中草药治疗。我患疟疾,没有特效药,每隔一天就发作一次,浑身发抖,用土办法治疗一个月,没有效果。最后我就与疟疾对着干,发病的当天,扛着一袋大米,走三十里路,送到大队部,结果当天没有发病,疟疾被战胜了。我患了疥疮,没有特效药,就到河里让小鱼吃啄疥疮的溃疡,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当时生活虽然艰苦,但我精神饱满,情绪乐观,经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当年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44年初的一天,地方反动势力集结大批人马向大岺村发动进攻。为保存实力,驻守在大岺村的部队当晚冒雨撤出大岺村,回到大队部。
回到大队后,我跟随大队,行军打仗,经受了战斗的考验。我曾参加了两次夜袭新造镇政府的战斗,第一次活捉了伪区长冼尧甫,参加攻入在市桥的日伪军巢穴,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枪支190余支、子弹万余发,大汉奸李辅群带着卫队,爬上汽艇仓惶逃跑,进攻新造和市桥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此外,游击队还袭击了大龙圩,消灭伪联防队。
二
我特别难忘的是植地庄战斗。1944年7月26日,日寇接到特务告密,获悉我主力部队在植地庄宿营,驻广州石榴岗的日军集结了500余人,由吉田指挥官率领,乘夜远道奔袭植地庄。当晚深夜占领村后的各山头,拂晓向我部发起进攻,轻重机枪向我突围部队猛烈扫射,有的同志不幸中弹牺牲。
当晚,我站完最后一班岗,正躺下休息,突然听到密集枪声,立即起床背上子弹带,冲到村后,大部队和我班的同志都不见了,只见十多个干部、战士、卫生员等在竹林下徘徊。不知谁叫“谭灿,你识路,你带头向前面山头冲上去”,我们从山脚冲上去不远,听到山顶上有鬼子的嚎叫声,立即退了下来。我们又冲向后面一个山头,也是同样情形,只能又迅速退下来。
这时,我们感到已经被敌人包围。在这紧急关头,二支队副政委兼政训处主任李海同志率领大家向村前的小山头突围,通过一片稻田后,迅速向山顶冲上去。当冲到半山时,我们被占领山头的鬼子发现了,机枪马上扫了过来,密集的扫射打得沙石横飞。有的同志不幸中弹牺牲,大部分同志迅速越过山顶,向山下走去,从而冲出了敌人的包围。突围后我们走到了员岗,然后乘小艇到达草头沙隐蔽,当晚又乘小艇渡江回到草塘宿营。次日与大部队会合,才知道当天有八名勇士英勇顽强,机动灵活,打退了鬼子多次进攻,保卫了植地庄。战斗中,我部击毙击伤鬼子包括多名军官在内共七十余人,我部在突围中也牺牲了包括大队长卫国尧在内的48人,重伤22人。植地庄一战,粉碎了日寇企图一举消灭我部的妄想,开创了坚守阵地、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三
植地庄战斗后,我被安排到西海军政训练班学习,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哲学和国内外形势等,在政治思想理论等各方面都有较大收获。学习结束后在特务小队担任服务员,后又调到林岳中队当服务员。
1945年初,日伪军对我禺南游击区进行大扫荡,妄图消灭我主力部队。林岳中队也随从禺南撤退的部队撤退到西海,敌人继续追击,我们连夜渡江至岛洲。当晚,支队领导决定西挺粤中,少数人留下坚持斗争。我们这个班被留下来,在基围的茅房里隐蔽。在日伪顽的夹击下,我们处境非常困难,实在难以坚持下去。据此,领导决定将人员疏散,自寻出路。当晚,部队人员全部集中,把枪支捆扎好,丢到河里埋藏,然后每人领了30元路费,含着眼泪离开了部队。
我与两个同乡坐在基围边,等到天亮,头戴破草帽,双脚沾满泥巴,打扮成农民模样,走到鸡洲,通过鬼子岗哨检查,随即乘小艇经沙湾,市桥回到六舅家躲避。经了解没有安全问题后,我由二舅先后安排在新桥和大龙圩当铺做工。不久,我得知从顺德潜回禺南的领导在伯父家隐蔽,我向他们汇报了从顺德疏散回家的经过,领导决定将我的组织关系交给在孔姓教书的黄瑾中同志。当时,交给我的任务是收集情报,并约定了联络暗号,但直到1946年3月,一直未见组织派人与我联系。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生活和战火的锻炼和考验,我由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
四
1945年抗战胜利,我父亲和伯父谭其科回到香港。我担心失去组织关系,于1946年3月也前往香港,寻找组织。经过伯父了解,我的组织关系联系人仍在国内,我于是重新入党,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工运工作。
在港期间,我由伯父介绍,在一英军宿舍看门,后来又被派到启德机场看工厂、仓库等。当时我的工资较高,每月港币140多元,生活比较宽裕。在港两年时间,我坚持读书看报,经常关注国际形势和解放战争的发展变化,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坚持政治信仰不动摇,坚持革命者本色不改变,不贪图享受,不随波逐流,随时准备重新拿起武器,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在新的形势下,广东恢复武装斗争,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我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于1948年3月毅然辞工告别繁华的香港,回到粤中人民解放军新高鹤总队,参加解放战争。1948年8月,我所在部队改编为粤中纵队第六支队,我先后担任服务员、指导员、教导员,参加了夜袭新会棠下、攻入高明县城、袭击开平单水口、配合纵队独立团攻入鹤山金岗圩等战斗。1949年10月8日,我们六支队与南下大军会师,次日入城接管肇庆。
链 接
谭其科:红色家庭的领路人
抗战时期,广州番禺区石基镇大龙村谭坊九兜巷一个大家庭共有14人参加了抗战,其中9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其他人也在不同的战斗岗位和工作岗位上,为抗日战争和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谭其科就是这个红色家庭的领路人。
谭其科,1890年出生于番禺,因家境贫寒仅读过两年私塾。他13岁时在广州一家理发店做杂工,在广州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后追随孙中山,曾当过朱执信卫队队员,参加了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讨伐广东督军等革命活动,之后在总统府担任孙中山的保卫工作。
谭其科早在1918年就与林锵云等人筹建香港洋务工会。经过多年的努力,洋务工会于1921年正式成立,这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工会组织,在香港颇具影响力。洋务工会成为工人阶级的维权团体、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谭其科先后参加了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和1925-1926年省港工人大罢工。1927年蒋介石镇压工人运动,屠杀共产党人,香港洋务工会受港英当局限制,被迫停止公开活动。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全国一致抗日,洋务工会才恢复了活动。之后,谭其科积极参加为抗战筹募经费的活动,支持洋务工人回国参加抗日队伍。
1942年,谭其科带领全家回到番禺乡下,以卖烟为掩护继续为党做地下工作。他与妻子布淑芬经常接待和掩护广游二支队的指战员。为了抗日,他除了送长子到延安外,还先后送二子谭灼贤、三子谭灼炳、大女儿谭丽英到广游二支队参加抗日,他本人也在1944年参加了这支抗日队伍。此外,他还引领七弟谭七科,侄子谭灿、谭灼添、谭灼溢参加了广游二支队,通过地下党将谭七科的长子谭灼芬安插到钟村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和抗日活动。他还介绍了同乡谭斌、曾锦宅等多人参加二支队。
1945年香港光复,谭其科按组织指示回到香港,担任香港洋务工会主席、港九工联会副主席,继续从事工人运动,为调解劳资纠纷、改善洋务工人的生活待遇,争取合法权益和支持工人罢工斗争而努力工作。他还利用承包的“军政游乐场”作为地下党活动的场所,在此召开地下党的会议,和安排地下党员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谭其科回到广州,担任中国海员工会华南区工会副主席、广州市总工会经审委员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省第一届人代会代表,1955-1963年间先后任广东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继续为新中国的工会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