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言要素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作为语言记录符号的文字都是有限的,而人类交际需要表达的语义内容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内容,必然出现重合和交叉,这些重合和交叉,就构成了同一语言形式的多义现象,这就是歧义。歧义是语言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语义传递的多向性是其特征,它阻碍了语言信息的准确传递。最早提出汉语歧义句研究的是赵元任先生,他在《国语入门》中列举了"鸡不吃了"等例句。国内率先研究的是朱德熙先生,他举的例子是"咬死了猎人的狗"。他曾说过:"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结合不同的理论对歧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歧义在其类型、分化、定义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则更为复杂,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语义的语用的诸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这种表达的多义性。因此,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辨清歧义句的各种类型,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言使用中出现的歧义现象,拟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语义诸方面浅析歧义产生的原因,辨清歧义句的各种类型,寻找出消除歧义的方法。汉语学歧义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语义的准确传递,剖析其产生原因和出现类型,便于我们交际中避免歧义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