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输卵管结扎术是我国育龄妇女主要采用的长效节育措施之一,我国每年大约都会有200万妇女接受此项手术[1],具有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安全、长效等特点。输卵管结扎绝育,为了避免开腹很多人都在研究新的安全可靠的方法,如输卵管粘堵、经腹腔镜行绝育术等,传统的输卵管结扎术仍是当前最常用的方法。但手术要求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术前检查,掌握手术时机、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如何做好输卵管结扎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每一个计划生育医护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膀胱损伤
膀胱损伤是输卵管结扎术术时并发症之一,我站发生1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杨某某,女,22岁,布依族,农民,家庭住址:城关镇龙港村沙坝。孕2产2自然分娩,经后5天即2009年11月13日白行到我站接受输卵管结扎术,术前常规检查无禁忌症。受术者排空膀胱,清洁腹部皮肤,备皮完毕,进入手术室。
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敷、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处行一长约:3cm横切口,横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剪开腹直肌前鞘,钝性分享腹直肌和腹横筋膜,在手指的指引下用钝钳往切口的下方钳夹腹膜并提起,连续三次钳夹上来的组织皆为粘膜样组织,用血管钳将该组织进行向后分离,经三次分离,切开腹膜,发现腹膜下膀胱被损伤,有黄色水样内容物溢出,即诊断为膀胱损伤,及时用生理盐水纱垫严密保护手术区,立即行膀胱修补术。方法(1)完全切开的缝合法;用00号或000号肠线全层间断缝合或1号细丝线缝合膀胱肌层,第二层用4号丝线结节缝合浆肌层。(2)未完全切开的缝合法,可根据切开膀胱肌层的深浅,酌情用4号丝线结节缝合一层或层。(3)如在未结扎输卵管前就损伤膀胱,在缝合修补膀胱后,向上寻找腹膜,切开腹膜。继续行输卵管结扎术。(4)修补缝合膀胱和绝育术后,常规清理腹腔,清点纱布,然后逐层缝合腹壁。即用上述方法中的(2)l: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损伤的膀胱切口,用1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一层,再将肌层缝合一层,经检查未发现周围组织有损伤,回置膀胱后,再延长腹部切口1cm,按手术常规逐层分裂,加大切口宽度,切口呈“T”字形,右手食指进入腹腔,扶起子宫,指板法提右侧输卵管,追踪至伞端,确认输卵管后,在峡部行抽心包埋结扎输卵管,回置输卵管,同法处理另一侧,最后清理腹腔,逐层缝合腹壁。
术后注意护理,(1)术后放置导尿管5~7天。如损伤膀胱切口较大,可放置导尿管7~10天。如膀胱未完全切开(肌层损伤),可酌情缩短放置尿管日期,但一般亦需3~5天。(2)应用抗生素及尿路消炎剂(如呋喃咀啶,灭滴灵,氟哌酸等)。(3)拔掉尿管后,鼓励其自然排尿。如不能自然排尿,尚需继续延长放置l~2天,此期间可每隔3~4小时定期开放一次,促进膀胱功能恢复。(4)术后其他处理同输卵管结扎术。术后7天皮肤切口愈合出院。
讨论:
最常见损伤原因 术者不熟悉解剖层次,受术者术前膀胱未排空,手术切口小而低,过分牵拉或盲目操作。防治措施(1)术前4~6h禁饮食。排空膀胱,肥胖或二次剖腹手术者,可留置尿管[2-4]。(2)恰当选择切口位置,正确辨别膀胱和腹膜。对正常或稍大的子宫,切口应在耻骨联合上缘二横指处,子宫较大者切口选在子宫底下二横指处。切口过高、过低均增加子宫复位和提输卵管的难度。(3)进腹前先钝性分离腹膜前脂肪。然后提起腹膜切一小口,证实无误后再延长腹膜切口。严禁盲目多次“提起、切开”操作。强化无菌操作观念、术前的必要检查、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与术者的沟通;术中的仔细检查、认真操作;术后的细心护理是减少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5-8]。并且对于并发症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而治疗也是要抓住要点进行处理的。
本例膀胱损伤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受术者还在产褥期,子宫收缩差,宫底偏高,形成手术切口低,错把膀胱皱壁当成腹膜。第二方面是手术医生疏忽大意在切开腹膜前没有注意膀胱皱壁,钳提腹膜时连同膀胱皱壁一并提起切开,盲目追求小切口,术野受限,不慎将膀胱切开。手术医生要引以为戒,在此特别强调在提取腹膜时,要根据腹膜组织的特点进行辩认,确认之后再切开腹膜,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燕,杨云.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4(26):133-134.
[2]钱梅.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5):83-83.
[3]徐永龙.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4(z2):128-128.
[4]孙红.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症的临床防治[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08):7-7.
[5]李菊萍.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05):8-8,41.
[6]孟凡明.输卵管结扎术术中膀胱损伤15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01):142-143.
[7]黄梅.输卵管结扎10600例手术并发症原因与处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4(z1): 39-39,40.
[8]柏秀丽.输卵管结扎术中特殊的情况及处理[J].医药前沿,2014,20:(393-394)
关键词: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膀胱损伤
膀胱损伤是输卵管结扎术术时并发症之一,我站发生1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杨某某,女,22岁,布依族,农民,家庭住址:城关镇龙港村沙坝。孕2产2自然分娩,经后5天即2009年11月13日白行到我站接受输卵管结扎术,术前常规检查无禁忌症。受术者排空膀胱,清洁腹部皮肤,备皮完毕,进入手术室。
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敷、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下,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处行一长约:3cm横切口,横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剪开腹直肌前鞘,钝性分享腹直肌和腹横筋膜,在手指的指引下用钝钳往切口的下方钳夹腹膜并提起,连续三次钳夹上来的组织皆为粘膜样组织,用血管钳将该组织进行向后分离,经三次分离,切开腹膜,发现腹膜下膀胱被损伤,有黄色水样内容物溢出,即诊断为膀胱损伤,及时用生理盐水纱垫严密保护手术区,立即行膀胱修补术。方法(1)完全切开的缝合法;用00号或000号肠线全层间断缝合或1号细丝线缝合膀胱肌层,第二层用4号丝线结节缝合浆肌层。(2)未完全切开的缝合法,可根据切开膀胱肌层的深浅,酌情用4号丝线结节缝合一层或层。(3)如在未结扎输卵管前就损伤膀胱,在缝合修补膀胱后,向上寻找腹膜,切开腹膜。继续行输卵管结扎术。(4)修补缝合膀胱和绝育术后,常规清理腹腔,清点纱布,然后逐层缝合腹壁。即用上述方法中的(2)l:1000新洁尔灭溶液消毒损伤的膀胱切口,用1号丝线全层间断缝合一层,再将肌层缝合一层,经检查未发现周围组织有损伤,回置膀胱后,再延长腹部切口1cm,按手术常规逐层分裂,加大切口宽度,切口呈“T”字形,右手食指进入腹腔,扶起子宫,指板法提右侧输卵管,追踪至伞端,确认输卵管后,在峡部行抽心包埋结扎输卵管,回置输卵管,同法处理另一侧,最后清理腹腔,逐层缝合腹壁。
术后注意护理,(1)术后放置导尿管5~7天。如损伤膀胱切口较大,可放置导尿管7~10天。如膀胱未完全切开(肌层损伤),可酌情缩短放置尿管日期,但一般亦需3~5天。(2)应用抗生素及尿路消炎剂(如呋喃咀啶,灭滴灵,氟哌酸等)。(3)拔掉尿管后,鼓励其自然排尿。如不能自然排尿,尚需继续延长放置l~2天,此期间可每隔3~4小时定期开放一次,促进膀胱功能恢复。(4)术后其他处理同输卵管结扎术。术后7天皮肤切口愈合出院。
讨论:
最常见损伤原因 术者不熟悉解剖层次,受术者术前膀胱未排空,手术切口小而低,过分牵拉或盲目操作。防治措施(1)术前4~6h禁饮食。排空膀胱,肥胖或二次剖腹手术者,可留置尿管[2-4]。(2)恰当选择切口位置,正确辨别膀胱和腹膜。对正常或稍大的子宫,切口应在耻骨联合上缘二横指处,子宫较大者切口选在子宫底下二横指处。切口过高、过低均增加子宫复位和提输卵管的难度。(3)进腹前先钝性分离腹膜前脂肪。然后提起腹膜切一小口,证实无误后再延长腹膜切口。严禁盲目多次“提起、切开”操作。强化无菌操作观念、术前的必要检查、掌握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与术者的沟通;术中的仔细检查、认真操作;术后的细心护理是减少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5-8]。并且对于并发症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而治疗也是要抓住要点进行处理的。
本例膀胱损伤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受术者还在产褥期,子宫收缩差,宫底偏高,形成手术切口低,错把膀胱皱壁当成腹膜。第二方面是手术医生疏忽大意在切开腹膜前没有注意膀胱皱壁,钳提腹膜时连同膀胱皱壁一并提起切开,盲目追求小切口,术野受限,不慎将膀胱切开。手术医生要引以为戒,在此特别强调在提取腹膜时,要根据腹膜组织的特点进行辩认,确认之后再切开腹膜,最大限度地降低此类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燕,杨云.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4(26):133-134.
[2]钱梅.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5):83-83.
[3]徐永龙.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4(z2):128-128.
[4]孙红.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症的临床防治[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08):7-7.
[5]李菊萍.输卵管结扎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05):8-8,41.
[6]孟凡明.输卵管结扎术术中膀胱损伤15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01):142-143.
[7]黄梅.输卵管结扎10600例手术并发症原因与处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4(z1): 39-39,40.
[8]柏秀丽.输卵管结扎术中特殊的情况及处理[J].医药前沿,2014,20:(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