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吴三桂也算人中之龙的话,那么他也只能算一条“变色龙”。
顺治十二年(1673),继叛明投闯、叛闯投清之后,吴三桂第三次树立起叛旗。这次背叛,明地,他打着恢复明室的旗号;暗里,则是为了攫取更大的私利,满足自己割据一方称孤道寡的目的。由此,刚刚走向和平没多久的百姓,又一次被抛向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之中。
战乱的序幕,是极富戏剧性的节目——哭陵。在云南昆明的逼死坡前,吴三桂全身缟素,如丧考妣,跪在连夜修建好的桂王朱由榔的陵墓前放声痛哭,试图以此唤起汉人对清朝的仇恨,也试图将个人的私利之争打上民族仇恨的烙印。可惜,应者寥寥,几无一人。甚至连他的第一幕僚方光琛也看不下去了,道:“如此做为,欺人乎?欺己乎?”吴三桂一愣,老脸通红,想想也实在难为情,只走完这一过场,然后匆匆离开。
方光琛这话,实在不好回答,也无法回答。因为吴三桂知道,11年前,正是自己一手将桂王逼上绝路的。此事发生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怎可抵赖?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毡笠青袍,骑青骢马,一箭射中北京的承天门,随着千军万马的欢呼声,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地动山摇的连锁反应:崇祯自杀、大顺建立、三桂降清、清兵入关、自成败走。
这时,在东南一隅,一个小朝廷悄然建立,以继明室正朔。国君,即桂王朱由榔,后世称明昭宗。
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孙子,算得皇室嫡系。此人用时下的话说,有才无命。朱由榔身高面白,仪表堂堂,是个典型的帅哥,而且品行也没得说,立朝之后,粗衣素食,不近声色,大不同于弘光政权的那个花花公子朱由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心地善良,漂泊缅甸,处于生死未卜时,首先想到的是云南百姓:“为朕一人,致使云南百姓屡遭战乱,心实不忍。”这和后来为一己之利,给云南乃至全国百姓带来八年战乱的吴三桂相比,品德高下,天壤之别。
朱由榔能凭一隅之地,力抗清廷15年,这和他个人的品行不无关系。但是,他不该出生在那个时代,更不该出生在帝王之家,这就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命运。更可悲的是,他遇上了吴三桂,更铸就了他泣泪饮血般的一生。
他登基不久,就引来了吴三桂。
对待汉人,清政府采用的是以汉治汉。这生意实在划算,胜了,是自己的胜利;败了呢,则是汉人间的相互残杀,自己毫发无伤。
吴三桂当然也非常高兴:一方面,没有剿灭对象,怎能建功立业、封王赐爵?另一方面,消灭同种同族,正可向清政府献媚,更可固宠。精悍的关宁铁骑,去对付东南一隅的乌合之众,一战即胜。
所以,战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吴大将军指挥若定,气宇轩昂,带领着已经梳成辫子的前大明劲旅,一路冲锋陷陣攻城略地。而大明朝最后一支不服输的军队,则一路败北,最后四分五裂,成了散兵游勇。失去军队支持的朝廷,一天也难以立足。朱由榔无奈,带上一群不愿投降的人跑出边境,到缅甸做了难民。
就在吴三桂一路凯歌立马昆明时,清廷发生了一件大事:世祖死去,他八岁的儿子玄烨即位,是为圣祖,由四大臣辅政。
吴三桂拈着胡须陷入沉思,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过去得到世祖宠幸,春风得意,可在新皇面前,没有一点礼物是不行的。虽说眼下这个八岁的小屁孩不能把自己咋样,可难保以后啊!于是,他马上上奏皇帝:桂王逃亡缅甸,死灰尚可复燃,况其有兵有将,假以时日,一呼百应,这江山属谁,怕还有得一说呢。
不久,吴三桂收到一道圣旨,允许其抓捕桂王,但不可对缅甸发动战争。
这一做法相当于给吴三桂套上了笼头,他的十万铁骑,布在缅甸边界,刀枪如林,战马萧萧,却不敢越雷池半步。无奈,他只得派出信使,给缅甸国王送去一信,连哄带吓,说自己亲提大军列阵在中缅边界,让缅甸国王迅速交出桂王,“不然,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缅甸王并没有按他的要求去做,人家有人家的行事准则。他说,桂王国破家亡,落难来此,自己再落井下石,于心不忍。吴三桂听了,气得发飙,大吼一声:“不灭缅甸,誓不回军。”
起初,缅甸国王听说清朝皇帝不许吴三桂进攻,相当高兴。可是,还没缓过气,又听说吴三桂准备公然违抗皇命,开始进攻缅甸,缅甸王很是吃惊,也很着急,忙派人给带兵在外的弟弟莽白送信,命其速速前来勤王。他想,虽然自己和弟弟关系不和,但是这毕竟是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打仗还得亲兄弟呢。
送信人接到命令,还没离开,都城外已经号角响起,鼓声喧天。缅甸王冷汗直流,心想,吴三桂这家伙来得也忒快了。谁知守城将军匆匆来报说,来的不是中国兵,而是莽白的部队。缅甸王喜出望外,到底是弟弟亲,关键时刻想着自己,自己也不能冷落了弟弟,还是到城门口亲自迎接吧。为了表示兄弟间的亲密无间,缅甸国王不带侍从,快马加鞭,出了城门,向莽白跑去。
谁知到了莽白面前,莽白却并不亲热,而是满脸杀气,一挥手,吼声拿下,一群士兵冲上前去,把国王抓住,捆成个粽子,用笼子一装,扔进江中,任你再好的水性,也只有淹死一条路。淹死大哥,莽白进了都城,顺理成章登基做了缅甸王。
莽白登基的消息传来,吴三桂高兴得哈哈大笑,他的计划终于取得了初步成功。原来,吴三桂探知缅甸王的弟弟莽白有篡位野心,便心生一计:既然哥哥拒绝交出朱由榔,不如联络弟弟,做出强攻缅甸的样子,再里应外合,让缅甸国王宝座变换了主人,这样,以后也好控制。
莽白当上了缅甸王,引渡朱由榔的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但是,莽白也不敢贸然从事,因为自己不久前才淹死哥哥篡位,在国人的纷纷指责下,再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怕激起民变——做坏事的人,心里总有点怯。再说,朱由榔手下还有一些文臣武将,尤其那些武将不可小视,他们一旦知道自己身临绝境,困兽犹斗,带着朱由榔突围而走也未可知,届时恐怕鸡飞蛋打!
莽白派人告知自己的担忧,吴三桂一听,嘴一撇:国王你当了,现在又想做好人,没门!他派人转告莽白说,我早已料到这一步,只要你按我们的办法做,保证万无一失。消息送达,莽白一听,连夸高明!
那天早晨,天刚刚亮,朱由榔的营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缅甸王的使者来了。使者进帐后,宣读了缅甸王莽白的旨意:“你们这么多人寄居在我国,我王怕你们在这儿闹事,很不放心,所以,请你们去饮咒水盟誓,发誓绝不闹事,这样,我王才允许你们住下。” 众大臣中,有个叫沐天波的,怀疑有诈,建议不要去,即使去也得带上兵器人马。可另一个大臣马吉翔则认为不然,说缅甸人信神,敬神不许带兵器,身处异国,还是听人家的好。
马吉翔是当时流亡政府的首相,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大家最后听他的,42位大臣长衫飘飘、手无寸铁地随着使者向祭祀的地方走去。
四边,缅兵早已埋伏等候多时,一见他们到来,立时举着刀枪冲了出来,向这些手无寸铁的南明大臣杀来。一个个大明孤臣惨叫着倒在血泊里,马首相也为自己的大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有沐天波有所防备,他掏出袖中藏着的一柄链子锤,连连出击,击杀缅兵多达十余人。缅兵不敢靠近他,只得在将军的指挥下,远远地用箭攒射。一时,箭如飞蝗,密密麻麻地向沐天波射去。
沐天波等人死后,莽白又派兵对朱由榔身边的人展开同样的杀戮,杀死二百多人。
前后两次屠杀,使得朱由榔身边的人已经所剩无几。剩余的人无拳无勇,无异于笼中鸟砧上鱼,等待着最后一刀。
吴三桂计划的第二步,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古代,战争中能抓获敌军首领,是统帅最荣耀的事;至于凯歌归朝,献俘阙下,则是统帅光辉的顶点。吴三桂梦寐以求的,就是抓住那个大明的末代皇帝,双手献给清廷,给自己的戎马一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吴大将军把这个意思传给莽白,在十万大军压境的威胁下,莽白不敢怠慢,答应一切听从吴三桂发落。
几天之后,一个晚上,有人来了,是朱由榔手下的总兵马宝。见到朱由榔,马宝痛哭流涕,磕头出血,道:“臣迎驾来迟,致使圣上受尽磨难,臣罪该万死。”朱由榔笑笑,连连说没什么,扶起他,带着那些已死大臣的家属,连夜随马宝走了。朱由榔骑在马上,其余的妇女孩子在后面跟着,哭哭啼啼的。
走到了一处树木丛杂的地方,马宝忽然停住,一声唿哨,树林中,涌出无数的辫子兵,一个个刀出鞘、箭上弦,瞄着朱由榔。朱由榔回头望着马宝,问道:“你投了清军?”马宝点点头,毫无愧色。
朱由榔身后的妇孺老幼,早已吓得挤在一起,浑身颤抖。朱由榔很冷静地说:“你们要的是我,别和他们过不去。”
史载,在缅甸,他是这样做的;在吴三桂的军营里,他也是这样做的。历史没有把他推到中兴之主的位置上,而把他推上一个悲剧性的位置,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着自身的尊严。
到吴三桂营的第二天,朱由榔见到了吴三桂。在朱由榔面前,吴三桂摆出一副战胜者的姿态,仰头直腰,昂然挺立。
朱由榔平静地问:“面前站的可是大明的平西伯(吴三桂曾得崇祯赐封平西伯)吴三桂?”吴三桂不应,依然是直挺挺地站在那儿。朱由榔又一次厉声质问。
面对故国国君的质问,外强中干的吳三桂终于支持不下去了,“咚”的一声跪下,行三拜九叩大礼,失去了原有的威风。
乱世是一面镜子,它能透视人心灵的暗角。卑鄙者吴三桂,把见利忘义、见风使舵发挥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但是面对着这面镜子,他也看出了自己的渺小和丑恶,以致无可遁形,惶恐惭愧。
本来,吴三桂是想把朱由榔献至北京的,这样可以让自己再狠狠地火一把,可是就在关押朱由榔期间,一件意外之事改变了他的打算。
朱由榔被押到昆明关起来后,一个叫甲喇的清军章京,在窗户中偷偷观察,发现他面南而坐,身穿赭黄袍,宽衣博带,气宇轩昂,丝毫不显沮丧之气,不由长叹道:“真帝王也!”于是,甲喇组织了一帮哥儿们,打算劫狱。粉丝行为,凭一时头脑发热,却不计后果,结果被发现,甲喇一班粉丝被处死。
事发后,吴三桂马上给清廷送去一封信,说朱由榔还很得人心,不宜贸然献俘,怕被人中途劫持,最好在昆明处死。不久,清廷下发红头文件,答应了吴三桂的要求,而处死方法,由吴三桂自行决定。
古代处死国君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要让他体面地死,即不可当众处死,不可暴尸大庭广众之下,还要保其全尸。比如杨广那厮,坏到极点,在近卫军的逼迫下,也说帝王有帝王的死法,然后拿白绫上吊。
对朱由榔,吴三桂反其道而行,要求斩首。
定西将军爱星阿看不过去,说:“永历(朱由榔年号)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吴三桂不依不饶,非得斩首。安南将军卓罗也觉得非常不舒服,厉声道:“一死而已,他也曾当过皇帝,应当全其首领,何必用斩?”见众人纷纷表示反对,无奈,吴三桂只得改斩首为勒毙。
勒死朱由榔的地方就是逼死坡,原名篦子坡,后来百姓改名,以兹纪念。
朱由榔死时,还带着12岁的太子。朱由榔一如过去,身穿赭黄袍,大袖飘扬,仪态潇洒,面色不改。太子却边走边骂吴三桂:“黠贼,我朝何负于你?我父子何负于你?乃至此耶!”父子俩一同被勒毙。
如果就此为止,吴三桂还有一点人性,毕竟他是听命于清廷行事,别人也无法过多责他。最无人性的是,这对父子死后,吴三桂竟命令架柴焚尸,然后将骨灰四处抛撒。他迷信地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朱由榔父子的魂灵不得转世为人。
朱由榔死后,吴三桂仍在开发其家眷的利用价值,将他的母亲和妻子押解进京去请赏,但这两个女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刚烈,双双在途中绝食而死。
杀死朱由榔,在吴三桂的人生中,算是一次折本买卖。
是的,吴三桂一生都在做生意,和明朝做,和李自成做,和清朝做。他与其说是个叛将,不如说是个奸商。他从不讲诚信,不讲仁义道德,只要能赚,什么国家民族、忠节大义,都统统扔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十几年后,吴三桂又从这个惨死在他手中的受害者身上发现了新的可资利用的价值,于是他再次厚颜无耻地加以发掘。可惜,戏终究是假的,旁人一眼就可看穿。
吴三桂的第三轮反叛,仅仅得到一些和他一样没有人格、没有骨气的叛将的响应,明余势力无一人参与;当年在屠刀下吃够苦头的百姓,也没有如他设想的那样揭竿响应。
这个自封为明招讨大将军的人,终于成了孤家寡人;这个自封为周朝皇帝的人,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在清军的节节胜利中,他惶急病死。又过去四年,他所建的那个周朝灰飞烟灭,吴氏家族也被灭族。他虽已死,但尸骨被康熙皇帝下令焚毁。
吴三桂若地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一个人品德低劣到抛弃每一个人,甚至抛弃这个世界时,那么,这个人也将被每一个人所抛弃,被这个世界所抛弃。这个人活着,会玷污一副皮囊;死后,会玷污一段历史。
顺治十二年(1673),继叛明投闯、叛闯投清之后,吴三桂第三次树立起叛旗。这次背叛,明地,他打着恢复明室的旗号;暗里,则是为了攫取更大的私利,满足自己割据一方称孤道寡的目的。由此,刚刚走向和平没多久的百姓,又一次被抛向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之中。
战乱的序幕,是极富戏剧性的节目——哭陵。在云南昆明的逼死坡前,吴三桂全身缟素,如丧考妣,跪在连夜修建好的桂王朱由榔的陵墓前放声痛哭,试图以此唤起汉人对清朝的仇恨,也试图将个人的私利之争打上民族仇恨的烙印。可惜,应者寥寥,几无一人。甚至连他的第一幕僚方光琛也看不下去了,道:“如此做为,欺人乎?欺己乎?”吴三桂一愣,老脸通红,想想也实在难为情,只走完这一过场,然后匆匆离开。
方光琛这话,实在不好回答,也无法回答。因为吴三桂知道,11年前,正是自己一手将桂王逼上绝路的。此事发生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怎可抵赖?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毡笠青袍,骑青骢马,一箭射中北京的承天门,随着千军万马的欢呼声,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地动山摇的连锁反应:崇祯自杀、大顺建立、三桂降清、清兵入关、自成败走。
这时,在东南一隅,一个小朝廷悄然建立,以继明室正朔。国君,即桂王朱由榔,后世称明昭宗。
朱由榔是明神宗的孙子,算得皇室嫡系。此人用时下的话说,有才无命。朱由榔身高面白,仪表堂堂,是个典型的帅哥,而且品行也没得说,立朝之后,粗衣素食,不近声色,大不同于弘光政权的那个花花公子朱由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心地善良,漂泊缅甸,处于生死未卜时,首先想到的是云南百姓:“为朕一人,致使云南百姓屡遭战乱,心实不忍。”这和后来为一己之利,给云南乃至全国百姓带来八年战乱的吴三桂相比,品德高下,天壤之别。
朱由榔能凭一隅之地,力抗清廷15年,这和他个人的品行不无关系。但是,他不该出生在那个时代,更不该出生在帝王之家,这就决定了他后来的悲剧命运。更可悲的是,他遇上了吴三桂,更铸就了他泣泪饮血般的一生。
他登基不久,就引来了吴三桂。
对待汉人,清政府采用的是以汉治汉。这生意实在划算,胜了,是自己的胜利;败了呢,则是汉人间的相互残杀,自己毫发无伤。
吴三桂当然也非常高兴:一方面,没有剿灭对象,怎能建功立业、封王赐爵?另一方面,消灭同种同族,正可向清政府献媚,更可固宠。精悍的关宁铁骑,去对付东南一隅的乌合之众,一战即胜。
所以,战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吴大将军指挥若定,气宇轩昂,带领着已经梳成辫子的前大明劲旅,一路冲锋陷陣攻城略地。而大明朝最后一支不服输的军队,则一路败北,最后四分五裂,成了散兵游勇。失去军队支持的朝廷,一天也难以立足。朱由榔无奈,带上一群不愿投降的人跑出边境,到缅甸做了难民。
就在吴三桂一路凯歌立马昆明时,清廷发生了一件大事:世祖死去,他八岁的儿子玄烨即位,是为圣祖,由四大臣辅政。
吴三桂拈着胡须陷入沉思,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过去得到世祖宠幸,春风得意,可在新皇面前,没有一点礼物是不行的。虽说眼下这个八岁的小屁孩不能把自己咋样,可难保以后啊!于是,他马上上奏皇帝:桂王逃亡缅甸,死灰尚可复燃,况其有兵有将,假以时日,一呼百应,这江山属谁,怕还有得一说呢。
不久,吴三桂收到一道圣旨,允许其抓捕桂王,但不可对缅甸发动战争。
这一做法相当于给吴三桂套上了笼头,他的十万铁骑,布在缅甸边界,刀枪如林,战马萧萧,却不敢越雷池半步。无奈,他只得派出信使,给缅甸国王送去一信,连哄带吓,说自己亲提大军列阵在中缅边界,让缅甸国王迅速交出桂王,“不然,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缅甸王并没有按他的要求去做,人家有人家的行事准则。他说,桂王国破家亡,落难来此,自己再落井下石,于心不忍。吴三桂听了,气得发飙,大吼一声:“不灭缅甸,誓不回军。”
起初,缅甸国王听说清朝皇帝不许吴三桂进攻,相当高兴。可是,还没缓过气,又听说吴三桂准备公然违抗皇命,开始进攻缅甸,缅甸王很是吃惊,也很着急,忙派人给带兵在外的弟弟莽白送信,命其速速前来勤王。他想,虽然自己和弟弟关系不和,但是这毕竟是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打仗还得亲兄弟呢。
送信人接到命令,还没离开,都城外已经号角响起,鼓声喧天。缅甸王冷汗直流,心想,吴三桂这家伙来得也忒快了。谁知守城将军匆匆来报说,来的不是中国兵,而是莽白的部队。缅甸王喜出望外,到底是弟弟亲,关键时刻想着自己,自己也不能冷落了弟弟,还是到城门口亲自迎接吧。为了表示兄弟间的亲密无间,缅甸国王不带侍从,快马加鞭,出了城门,向莽白跑去。
谁知到了莽白面前,莽白却并不亲热,而是满脸杀气,一挥手,吼声拿下,一群士兵冲上前去,把国王抓住,捆成个粽子,用笼子一装,扔进江中,任你再好的水性,也只有淹死一条路。淹死大哥,莽白进了都城,顺理成章登基做了缅甸王。
莽白登基的消息传来,吴三桂高兴得哈哈大笑,他的计划终于取得了初步成功。原来,吴三桂探知缅甸王的弟弟莽白有篡位野心,便心生一计:既然哥哥拒绝交出朱由榔,不如联络弟弟,做出强攻缅甸的样子,再里应外合,让缅甸国王宝座变换了主人,这样,以后也好控制。
莽白当上了缅甸王,引渡朱由榔的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但是,莽白也不敢贸然从事,因为自己不久前才淹死哥哥篡位,在国人的纷纷指责下,再做出不仁不义的事,怕激起民变——做坏事的人,心里总有点怯。再说,朱由榔手下还有一些文臣武将,尤其那些武将不可小视,他们一旦知道自己身临绝境,困兽犹斗,带着朱由榔突围而走也未可知,届时恐怕鸡飞蛋打!
莽白派人告知自己的担忧,吴三桂一听,嘴一撇:国王你当了,现在又想做好人,没门!他派人转告莽白说,我早已料到这一步,只要你按我们的办法做,保证万无一失。消息送达,莽白一听,连夸高明!
那天早晨,天刚刚亮,朱由榔的营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缅甸王的使者来了。使者进帐后,宣读了缅甸王莽白的旨意:“你们这么多人寄居在我国,我王怕你们在这儿闹事,很不放心,所以,请你们去饮咒水盟誓,发誓绝不闹事,这样,我王才允许你们住下。” 众大臣中,有个叫沐天波的,怀疑有诈,建议不要去,即使去也得带上兵器人马。可另一个大臣马吉翔则认为不然,说缅甸人信神,敬神不许带兵器,身处异国,还是听人家的好。
马吉翔是当时流亡政府的首相,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大家最后听他的,42位大臣长衫飘飘、手无寸铁地随着使者向祭祀的地方走去。
四边,缅兵早已埋伏等候多时,一见他们到来,立时举着刀枪冲了出来,向这些手无寸铁的南明大臣杀来。一个个大明孤臣惨叫着倒在血泊里,马首相也为自己的大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有沐天波有所防备,他掏出袖中藏着的一柄链子锤,连连出击,击杀缅兵多达十余人。缅兵不敢靠近他,只得在将军的指挥下,远远地用箭攒射。一时,箭如飞蝗,密密麻麻地向沐天波射去。
沐天波等人死后,莽白又派兵对朱由榔身边的人展开同样的杀戮,杀死二百多人。
前后两次屠杀,使得朱由榔身边的人已经所剩无几。剩余的人无拳无勇,无异于笼中鸟砧上鱼,等待着最后一刀。
吴三桂计划的第二步,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古代,战争中能抓获敌军首领,是统帅最荣耀的事;至于凯歌归朝,献俘阙下,则是统帅光辉的顶点。吴三桂梦寐以求的,就是抓住那个大明的末代皇帝,双手献给清廷,给自己的戎马一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吴大将军把这个意思传给莽白,在十万大军压境的威胁下,莽白不敢怠慢,答应一切听从吴三桂发落。
几天之后,一个晚上,有人来了,是朱由榔手下的总兵马宝。见到朱由榔,马宝痛哭流涕,磕头出血,道:“臣迎驾来迟,致使圣上受尽磨难,臣罪该万死。”朱由榔笑笑,连连说没什么,扶起他,带着那些已死大臣的家属,连夜随马宝走了。朱由榔骑在马上,其余的妇女孩子在后面跟着,哭哭啼啼的。
走到了一处树木丛杂的地方,马宝忽然停住,一声唿哨,树林中,涌出无数的辫子兵,一个个刀出鞘、箭上弦,瞄着朱由榔。朱由榔回头望着马宝,问道:“你投了清军?”马宝点点头,毫无愧色。
朱由榔身后的妇孺老幼,早已吓得挤在一起,浑身颤抖。朱由榔很冷静地说:“你们要的是我,别和他们过不去。”
史载,在缅甸,他是这样做的;在吴三桂的军营里,他也是这样做的。历史没有把他推到中兴之主的位置上,而把他推上一个悲剧性的位置,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着自身的尊严。
到吴三桂营的第二天,朱由榔见到了吴三桂。在朱由榔面前,吴三桂摆出一副战胜者的姿态,仰头直腰,昂然挺立。
朱由榔平静地问:“面前站的可是大明的平西伯(吴三桂曾得崇祯赐封平西伯)吴三桂?”吴三桂不应,依然是直挺挺地站在那儿。朱由榔又一次厉声质问。
面对故国国君的质问,外强中干的吳三桂终于支持不下去了,“咚”的一声跪下,行三拜九叩大礼,失去了原有的威风。
乱世是一面镜子,它能透视人心灵的暗角。卑鄙者吴三桂,把见利忘义、见风使舵发挥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但是面对着这面镜子,他也看出了自己的渺小和丑恶,以致无可遁形,惶恐惭愧。
本来,吴三桂是想把朱由榔献至北京的,这样可以让自己再狠狠地火一把,可是就在关押朱由榔期间,一件意外之事改变了他的打算。
朱由榔被押到昆明关起来后,一个叫甲喇的清军章京,在窗户中偷偷观察,发现他面南而坐,身穿赭黄袍,宽衣博带,气宇轩昂,丝毫不显沮丧之气,不由长叹道:“真帝王也!”于是,甲喇组织了一帮哥儿们,打算劫狱。粉丝行为,凭一时头脑发热,却不计后果,结果被发现,甲喇一班粉丝被处死。
事发后,吴三桂马上给清廷送去一封信,说朱由榔还很得人心,不宜贸然献俘,怕被人中途劫持,最好在昆明处死。不久,清廷下发红头文件,答应了吴三桂的要求,而处死方法,由吴三桂自行决定。
古代处死国君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要让他体面地死,即不可当众处死,不可暴尸大庭广众之下,还要保其全尸。比如杨广那厮,坏到极点,在近卫军的逼迫下,也说帝王有帝王的死法,然后拿白绫上吊。
对朱由榔,吴三桂反其道而行,要求斩首。
定西将军爱星阿看不过去,说:“永历(朱由榔年号)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吴三桂不依不饶,非得斩首。安南将军卓罗也觉得非常不舒服,厉声道:“一死而已,他也曾当过皇帝,应当全其首领,何必用斩?”见众人纷纷表示反对,无奈,吴三桂只得改斩首为勒毙。
勒死朱由榔的地方就是逼死坡,原名篦子坡,后来百姓改名,以兹纪念。
朱由榔死时,还带着12岁的太子。朱由榔一如过去,身穿赭黄袍,大袖飘扬,仪态潇洒,面色不改。太子却边走边骂吴三桂:“黠贼,我朝何负于你?我父子何负于你?乃至此耶!”父子俩一同被勒毙。
如果就此为止,吴三桂还有一点人性,毕竟他是听命于清廷行事,别人也无法过多责他。最无人性的是,这对父子死后,吴三桂竟命令架柴焚尸,然后将骨灰四处抛撒。他迷信地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朱由榔父子的魂灵不得转世为人。
朱由榔死后,吴三桂仍在开发其家眷的利用价值,将他的母亲和妻子押解进京去请赏,但这两个女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刚烈,双双在途中绝食而死。
杀死朱由榔,在吴三桂的人生中,算是一次折本买卖。
是的,吴三桂一生都在做生意,和明朝做,和李自成做,和清朝做。他与其说是个叛将,不如说是个奸商。他从不讲诚信,不讲仁义道德,只要能赚,什么国家民族、忠节大义,都统统扔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十几年后,吴三桂又从这个惨死在他手中的受害者身上发现了新的可资利用的价值,于是他再次厚颜无耻地加以发掘。可惜,戏终究是假的,旁人一眼就可看穿。
吴三桂的第三轮反叛,仅仅得到一些和他一样没有人格、没有骨气的叛将的响应,明余势力无一人参与;当年在屠刀下吃够苦头的百姓,也没有如他设想的那样揭竿响应。
这个自封为明招讨大将军的人,终于成了孤家寡人;这个自封为周朝皇帝的人,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在清军的节节胜利中,他惶急病死。又过去四年,他所建的那个周朝灰飞烟灭,吴氏家族也被灭族。他虽已死,但尸骨被康熙皇帝下令焚毁。
吴三桂若地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一个人品德低劣到抛弃每一个人,甚至抛弃这个世界时,那么,这个人也将被每一个人所抛弃,被这个世界所抛弃。这个人活着,会玷污一副皮囊;死后,会玷污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