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并且在生活中的用处也非常广泛,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生对计算抱有轻视的态度,造成计算题的正确率低。计算教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教学的中心任务,低年级学生要熟练运用20之内加减乘除运算,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兴趣越浓烈,越会积极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进行语言引导,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将写有1到10的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利用课前的时间,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将其中一个数字放在另一个数字下面进行相加,由学生说出答案,比赛看看哪位学生说得又快又准确!学习乘法时,可以将数字写在大转盘上,指针上贴着某个数字,然后转到哪个数字,二者相乘即可。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低年级学生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因此教师应当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游戏、比赛、讲故事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这样的课堂小游戏,不但不浪费课堂时间,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如小马过河、勇夺小红旗、青蛙跳伞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会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快乐,使学生喜欢计算,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再加上教师的科学指导,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注重学生的数学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计算是非常严谨的,如果没有认真审题,有的学生甚至“一望知数”,出现计算错误是必然的。例如:30-20÷5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学生粗心大意,得出的结果是2。看到这道题以后,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是一道混合运算题,这种类型题目的运算规则是:先乘除后加减,这样很容易得出结果是26。有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审题不认真,会将36看成63。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格外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特别懒,不愿意打草稿,而且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得出结论。例如:比较算式40 26-30与25 36-9的大小时,40 26=66,然后66-30=36,再算出25 36-9的答案,而这时往往已经忘记前面那道题得出的答案了,要么重新计算,浪费时间;要么仅凭模糊的记忆做出选择,但有可能导致错误发生。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准备草稿本,认真打草稿,打好计算基础;同时教师要做好监督工作,逐步培养学生打草稿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 检验和验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对计算的理解,明白加减、乘除的逆运算关系。但是小学生缺乏耐心,往往忘记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师要传授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四查”:一查计算结果是否抄写正确;二查符合是否正确;三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四查数字是否抄对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有益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事情,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减少错误率。学生由于字迹潦草经常看错数字,如6和0、3和8;有的时候反复擦写,导致字迹模糊不清;还有的竖式的书写不规范,没有将数位对齐,出现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精心设计数学计算练习
练习是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突出方法重点练。让学生练习一些能够体现算理基础习题,如9 4=13的凑十计算过程,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运算道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②易混淆对比练。将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③反复练习错题。对于学生反复出错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反复练习,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提高做题的准确率。④练习要因人施教。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分类,制定分层练习目标。可以向计算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思维慢的学生则要求准确率即可,基本功差的学生要练习最基本的题目。多元化评价学生,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赞美,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一朝一夕是绝对不可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教师要想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率,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虽然形成了初步的计算能力,但是还需要不断巩固和深化。教育关乎祖国的未来,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用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兴趣越浓烈,越会积极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进行语言引导,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将写有1到10的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利用课前的时间,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将其中一个数字放在另一个数字下面进行相加,由学生说出答案,比赛看看哪位学生说得又快又准确!学习乘法时,可以将数字写在大转盘上,指针上贴着某个数字,然后转到哪个数字,二者相乘即可。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
低年级学生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因此教师应当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游戏、比赛、讲故事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这样的课堂小游戏,不但不浪费课堂时间,而且能够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如小马过河、勇夺小红旗、青蛙跳伞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会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快乐,使学生喜欢计算,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与此同时,再加上教师的科学指导,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注重学生的数学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计算是非常严谨的,如果没有认真审题,有的学生甚至“一望知数”,出现计算错误是必然的。例如:30-20÷5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学生粗心大意,得出的结果是2。看到这道题以后,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是一道混合运算题,这种类型题目的运算规则是:先乘除后加减,这样很容易得出结果是26。有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审题不认真,会将36看成63。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格外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 有的学生在计算时特别懒,不愿意打草稿,而且毫无把握的情况下得出结论。例如:比较算式40 26-30与25 36-9的大小时,40 26=66,然后66-30=36,再算出25 36-9的答案,而这时往往已经忘记前面那道题得出的答案了,要么重新计算,浪费时间;要么仅凭模糊的记忆做出选择,但有可能导致错误发生。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准备草稿本,认真打草稿,打好计算基础;同时教师要做好监督工作,逐步培养学生打草稿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 检验和验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对计算的理解,明白加减、乘除的逆运算关系。但是小学生缺乏耐心,往往忘记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师要传授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四查”:一查计算结果是否抄写正确;二查符合是否正确;三查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四查数字是否抄对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有益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事情,教师一定要认真做好。
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减少错误率。学生由于字迹潦草经常看错数字,如6和0、3和8;有的时候反复擦写,导致字迹模糊不清;还有的竖式的书写不规范,没有将数位对齐,出现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书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精心设计数学计算练习
练习是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突出方法重点练。让学生练习一些能够体现算理基础习题,如9 4=13的凑十计算过程,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运算道理,又掌握了计算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②易混淆对比练。将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③反复练习错题。对于学生反复出错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反复练习,找到出现错误的原因,提高做题的准确率。④练习要因人施教。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进行分类,制定分层练习目标。可以向计算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思维慢的学生则要求准确率即可,基本功差的学生要练习最基本的题目。多元化评价学生,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赞美,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一朝一夕是绝对不可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教师要想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率,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虽然形成了初步的计算能力,但是还需要不断巩固和深化。教育关乎祖国的未来,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用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