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份考场习作想到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5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期中考试后,我批阅了六年级的学生习作,题目为《和》。大多数学生写的是童话故事,《小溪和大海》《电灯和蜡烛》《小草和大树》……也有学生写的是记人记事习作,《爸爸和足球》《我和我的同桌》……
  一张张试卷翻阅过去。忽然,一篇《我和老师的故事》吸引了我,因为他的开头是这样的:“这是一件任何人听了都会加以批评的事,它虽然只是老师对学生的批评,但足以让这位不可理喻的老师进牢房。”看到这儿,我笑了。我想,这孩子真是危言耸听,拿这样的“大帽子”扣在老师的头上,未免言过其实。虽然天色已晚,早已过了下班的时间,可我的“味口”被足足地吊了起来,我得到下文去验证我那“可笑”的想法。
  接下去描述的是老师和三个学生之间的事,三个学生共同犯了一个错误,老师偏向其中一个,把批评的矛头直指另外两个学生,并说他们“诬陷”另一位。姑且不论老师的“偏心”是否属实,或者情有可原,可老师的批评语言确实太尖刻了,学生习作中这样写道:“我刚要开口,她就破口大骂:‘你××(不文明语言)你晓得吗?’”学生这样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那时,我崩溃了,都快被×××(老师的名字)弄成精神病了。”“从此,我做任何事只相信自己,千万要小心别人(他人)。”
  读完了学生的习作,我再也“笑”不出来,我回过头来看学生习作开头的表述,真的不是言过其实,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我们”要充当什么角色呢?学生笔下的这位老师不就是“刽子手”吗?她的语言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深深地插入一个美丽、清纯、健康、活泼的孩子的内心。
  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等待色彩、文字和奇思妙想,而不是在你的教鞭下,失去原来的面目,被深度折叠和挤压,载着生活的口供,圈养的风暴,在阴暗的角落泛黄。”教育者的职责在于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向美飞翔,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
  文中的“老师”也许另有隐情,也许是一时的气愤而口无遮拦,也许……也许有太多的“也许”,可都没理由把孩子推向“深渊”。看着孩子的心在滴血,我又怎能熟视无睹?
  第二天,我向这位学生的班主任了解,原来,这个孩子是从外地转进我校的,孩子的学习基础不错,可入学以来,精神一直萎靡不振,不爱与同学交流。我委托班主任与这个孩子多沟通,暂时不提习作的事,想通过老师、同学无声的关心去渐渐融化孩子冰冻的心灵。
  (作者单位:盐城市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片段一】导入课题,识写“美”字  师:(出示“美字的古文字、今文字演变过程)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个“美字从它的演变和字形上猜一猜“美字的意思。  生:“美字的上面是羊字头下面是个“大”,所以我猜“美字的意思是又肥又大的羊。  生我看到那个跳舞的人头上顶着羊头他可能认为那样很美。  生我看到图片上有个人戴着羽毛做成的头冠很好看所以我猜“美字就是好看的意思。  师小朋友们猜得都很有道理。关于“美字的确
所谓“同质异构”,出现在文学写作方面,是指同一素材因作者不同,作出了不同的构思。这样的写作避免了千篇一律,即使是同一个素材,写起来也应该是百花齐放。它突出一个“异”字,要求有个性化的思考和表达,而这一切的达成都呼唤写作的智慧。运用到教学上,即运用不同的思路、教法,进行多样的教学,使课堂丰富多彩。我们来看两个苏教版五下《谈礼貌》的案例。  [案例一]  师:为了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种濡染,引导儿童丰富涵养;文化是一种智慧,引导儿童提升悟性。语文教学应当担负起促进文化濡染的使命,让学生构筑起无论是知识、精神还是语言内涵都十分丰富的文化心理结构。笔者参与学校在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的课题《母语教学的文化性研究》运作两年多来,对“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认为,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感化人,教化人。就是在小学语“文化课堂”文课堂中,用“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
将多媒体介入课堂的“黄金时段”,掌握好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能使师生活动张弛有度,以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多媒体在课堂“序幕”中运用,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般说来,在“黄金时段”之前,是学生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序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个新颖、别致、趣味盎然的情景,能使学生顺利地动情入境,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缩短文本与学生心灵的距离。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