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细胞因子10通过单极纺锤体结合蛋白3调控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的内吞过程促进胶质瘤生长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ch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程序性细胞因子10(PDCD10)通过单极纺锤体结合蛋白3(Mob3)增加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B4(EphB4)的内吞过程调控胶质瘤恶性生物学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

采用慢病毒转染胶质瘤U373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中心),构建稳定转染的过表达与沉默PDCD10的胶质瘤细胞。提取胞膜蛋白、胞质蛋白,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CD10、EphB4、Mob3的改变。将12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shPDCD10组,oxPDCD10组和对照组。行动物实验探究在干预PDCD10表达后,胶质瘤成瘤能力的改变。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下调PDCD10显著增加Mob3的表达(1.05±0.08比2.34±0.34,t=3.787,P<0.01),而过表达PDCD10降低Mob3的表达(1.05±0.08比0.79±0.15,t=3.420,P<0.01)。下调Mob3后,EphB4胞膜表达高于对照组(0.94±0.07比1.83±0.25,t=5.938,P<0.01),而胞质表达低于对照组(0.94±0.07比0.35±0.02,t=14.040,P<0.01)。同时下调Mob3与PDCD10后,EphB4胞膜表达高于单独下调PDCD10组(0.53±0.06比1.26±0.13,t=8.831,P<0.01)。体内实验证实过表达PDCD10组瘤内微血管密度[(23.4±2.7)血管数/mm2比(41.7±4.3)血管数/mm2t=7.208,P<0.01]和肿瘤体积[(36.9±4.7) mm3比(78.3±6.4) mm3t=10.430,P<0.01)均高于对照组,而下调PDCD10组瘤内微血管密度[(23.4±2.7)血管数/mm2比(3.3±0.2)血管数/mm2t=14.850,P<0.01]和肿瘤体积[(36.9±4.7) mm3比(19.9±2.6) mm3t=6.330,P<0.01]低于对照组。

结论

PDCD10通过靶向调控Mob3减少EphB4的内吞过程,进而促进胶质瘤生长。

其他文献
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类型,具有发作性、反复性的特点,是临床难以攻克的难题之一。对于不适合手术治疗、药物控制不佳的难治性癫痫,神经调控技术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其中以神经电刺激应用最早、也最为广泛。本文结合最新的神经调控基础研究,旨在更加充分地了解神经调控技术的治疗机制和未来发展方向。
瘢痕疙瘩是一种破坏性纤维增生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如何实施有效的治疗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瘢痕疙瘩为人类特有的疾病,加之其病程长久和易复发,动物模型的开发就成为了瘢痕疙瘩疾病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常见的动物模型主要有瘢痕疙瘩植入模型和组织工程模型两大类,但由于实验动物与人类之间解剖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方面存在诸多固有差异,要想建立理想
期刊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和生长抑素受体5(SSTR5)两个受体亚型在人垂体催乳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的人垂体催乳素腺瘤标本16例及4例尸检获取的正常垂体组织,采用新型特异性SSTR2和SSTR5的单克隆抗体(UMB1和UMB4),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20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为胃间质瘤的441例患者资料,其中241例行ESE(ESE组),200例行EFR(EFR组)。比较两组患
探讨胃间质瘤不同内镜超声征象与其危险分级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内镜超声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间质瘤的89例患者资料,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胃间质瘤内镜超声下特征。89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63例、低危险度21例、中危险度5例,内镜超声下胃间质瘤直径、回声均匀性、溃疡、边界是否规则及囊性变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广泛用于十二指肠病变的治疗。本文就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适应证、改良的十二指肠ESD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技术。
婴幼儿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大多预后良好,少数可危及生命或进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需及时终止;右心室非流出道来源室速消融难度大,提示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可能。本文报道1例5月龄婴儿无休止性右心室非流出道来源室速的临床及射频消融资料,为国内报道年龄较小、体重较轻的室速消融病例。
动物模型可用来模拟失同步心力衰竭(DHF)发生发展与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对深入探索DHF和CRT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模型以犬类等大型哺乳动物为主,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用小鼠及大鼠建立DHF和CRT模型的方法也逐渐涌现。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对多种DHF和CRT的动物模型制作方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