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类公共选修课本是为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而开设的。然而,在目前历史学科受到普遍冷落的境况下,历史类公共选修课也遭到冷遇,且在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又更为明显。独立学院历史类公共选修课无论是在设置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必须明确价值导向,确保课程设置;推动选课指导平台构建,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确保进一步提高历史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公选课 历史类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4.017
On Perfecting Independent Institute Public History Courses
——Take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Jun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1)
Abstract This is the history of public elective clas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humanities and opened. However,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has been generally neglected discipline of history, history of public elective classes also snubbed, and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lso more apparent. Independent college history class, whether in the public elective setting, or in the managem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erefore, you must explicitly value-oriented, ensuring curriculum; promote enrollment guidance platform to buil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classroom teaching; perfect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clas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elective teaching, to play its true role.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public course; history public course
1 历史类公选课的意义
历史主要是记录承载人类的知识与经验,并将人类文化进步与发展传承下去,这是人类文化逐渐进步的起点。若并不存在历史,那么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没有什么区别,也会同样的重复着原本的再生产,无法创造出如今的新时代,更无法对美好的未来预言,因此,总结和学习历史经验这是一个关乎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杜威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人文主义的性质是知识所具备的,并不是因为它作为过去人类的产物,主要是因为它为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解放上作出了贡献,无论是什么教材只要得到了这种结果的都属于人文主义,而无法实现该结果的交教材并不存在教育意义。”如今,中国社会正在趋于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实有爱的建设发展。历史本身就属于综合性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具备的社会功能较多。首先,历史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即读史可以使人胸怀宽阔,超脱功利,可以使人坦然面对人生。其次,历史教育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历史是塑造和延续民族灵魂的学问,是惩恶扬善的学问。假设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熟悉,对中外情形对比很陌生,那他对自己的国情与目前世界的形势还能够完全地熟知吗?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会强烈吗?会具备真正的爱国主体情感吗?因此,必须把历史类公共选修课重视起来,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变革。
2 历史类公共选修课开设状况及问题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两部分,学院每学期大约开设全院公选课88门次,分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公选、应用技能、创意创新创业四大模块,历史类公选课下设于通识选修课程模块。
在课程选择上,学生们在进行选择前,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应当发行选课指南,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指南的主要内容是对每门选修课程进行简介、修读以及主讲师介绍。如今学院的公共选修课是学生在教务系统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但是开课门数、开班人数的局限(160人),学院教务部采用“先到先得”及“试听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上课学生的名单。即学生在经过第一次课的试听后可选择续选或退选,但由于历史类公选课门数极少,退选比例几乎为零。“试听制度”的初衷是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对于历史类公选课来说如形同虚设。 上课及考核形式方面,所有的公选课都是利用晚上时间上课,一周一次,每次3个课时。考核方式上公选课的考核不像必修课那样严格,大部分课程采用考查或者开卷的方式。历史类公选课也不例外,仅有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与“西方文明与近代中国”都是只需提交一篇论文即可得到相应的学分,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冷淡显而易见。
总体来看,学校管理上存在对历史类公选课重视不够,宏观上缺乏整体设计,教学监管力度不够,对课程、教师、教学实施与成绩考核审查不严,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师资队伍上则是缺乏对所开设课程的整体设计,知识结构系统性不强,部分教师态度不端正、疏于考勤,放任学生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为公选课的开设带来负面影响;学生方面只是出于累积学分的功利性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迟到、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现象十分严重,故而学习效果较差。
3 历史类公选课改革路径分析
3.1 明确价值导向,确保课程设置
历史主要是为人们提供这些方面的内容: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做事为人的道理与楷模、解决社会问题的参考依据、历史教育主要是根据古代书籍、流传下来的实际物体、历史遗迹还有人们的阐述与引导等,促使大学生们对国家的诞生、独立、发展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在这个发展阶段所存在的争取尊严、荣誉、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不懈的奋斗。即不仅要有事实性认识的层面,还要有价值性评判的层面。高校历史类公选课最终目标是对历史进程的发展线索与规律探讨,构建主流价值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我们应明确历史类公选课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历史类公选课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必修课一样,它们的“含金量”应该是相等的,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也应使学生明确上公选课不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或应付考勤。同时,为保证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专业类别限定各模块必须达到的最低选修学分。例如规定:理科专业类的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公选课程应当要选修8个学分(历史类课程必须有2个学分),而文科专业类的学生应当针对非文本人文社会类课程选修4个学分(历史类课程为一门)。在这种规定中能够充分保障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支持。
3.2 推动选课指导平台构建,加强课堂教学监控
如前所述,学校每学期都要将所开设的公选课有关的信息,例如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等通过书面描述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十分简单。学生针对历史类公选课的选择,通常是按照课程名称或以往学生的推荐进行选报。所以促使学生在选取该课程后,对内容并不感兴趣;或排斥教师的讲授形式等,促使该课出勤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所以,为了阻止该情况的出现,学校应当加大对公选课的宣传介绍力度,通过选课指导平台的建设,让公选课的有关信息公开、透明。例如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平台、学术专题讲座的等方式针对每学期的历史公选课内容简介、课时计划、考核方式及要求,以及相关教师的个人信息进行详细介绍。
同时,针对学生在选课时所遇到的困扰和烦恼,改善目前的选课环境也是必要的,如加强教务管理系统承载量建设,由于目前教务系统承载量有限,每次的选课就像是一场大战,眼疾手快的学生就能选到自己如意的课程,稍微慢一点的只能将就那些还没有满名额的课程,根本顾不上自己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选课之后,还应加强教学课堂监督力度。主要职责有:展开教学监管,将对教学质量造成制约的主要问题找到并处理;教学建设监控,指引并掌控教学建设方向。课堂教学监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教学管理系统。教务处、思政部对日常课堂教学及教学建设工作进行管控,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听课检查、周例行教学检查等。(2)思政部同行教师评价系统。现行的虽有教师试讲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措施,但还应有同类课程教师建相互评价制度,已达到相互指正、共同进步的目的。(3)学生信息员系统。由学生担任教学质量监督信息员,及时掌握和反馈教学信息。(4)教师—学生双向反馈系统。教师每学期期中将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院教务处。学生则是通过教务网上评教系统对任课教师评分,教务处负责汇总生成评价结果,并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所在系部。同时,还以此作为公选课开课依据之一。
3.3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课程评价主要采用一种静态评价——终结性评价,新华学院也不例外。但终结性评价是指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现在一种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正在我国的中小学进行推广,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即对评价对象整个学习过程性的评价。一个注重过程,一个重视结果。两种评价体系应该说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在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评价体系中,要坚持形成性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从而让评价对象在学习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最终全面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质量。
在改变课程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评价体系,而改变教师评价体系莫过于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由于历史类公选课在学院和学生心中的地位、待遇,可以说历史类公选课的教师基本上是出力不讨好的,所以,鼓励一大批常驻校的、年青的教师开设公选课,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公选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历史类公选课质量的有力保证。当然,激励机制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奖励,即从精神奖励及物质奖励两方面对从事公选课一线教学的教师进行表彰。二是管理,即“制定必要的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随着学校环境的变迁、战略目标的转移、教育成效的变化等不断做出自我改善,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优化。”激励机制能够加强和激发开设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动机,推动并引导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努力向预定目标前进,因而对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大学历史类公选课质量有深远影响。
总之,历史类公选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独立院校。历史类公选课没有起到它应该有的积极作用。如何改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已迫在眉睫。因此,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的高校历史教育,不仅要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以确保高校历史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50.
[2] 许为民.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古广灵.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探索[J].高教探索,2007(1):136.
[4] 陈永莉,吴菁,郑余.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5.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公选课 历史类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4.017
On Perfecting Independent Institute Public History Courses
——Take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Jun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1)
Abstract This is the history of public elective clas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humanities and opened. However,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has been generally neglected discipline of history, history of public elective classes also snubbed, and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lso more apparent. Independent college history class, whether in the public elective setting, or in the managemen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erefore, you must explicitly value-oriented, ensuring curriculum; promote enrollment guidance platform to build,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of classroom teaching; perfect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the history of the clas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elective teaching, to play its true role.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public course; history public course
1 历史类公选课的意义
历史主要是记录承载人类的知识与经验,并将人类文化进步与发展传承下去,这是人类文化逐渐进步的起点。若并不存在历史,那么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没有什么区别,也会同样的重复着原本的再生产,无法创造出如今的新时代,更无法对美好的未来预言,因此,总结和学习历史经验这是一个关乎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杜威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人文主义的性质是知识所具备的,并不是因为它作为过去人类的产物,主要是因为它为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解放上作出了贡献,无论是什么教材只要得到了这种结果的都属于人文主义,而无法实现该结果的交教材并不存在教育意义。”如今,中国社会正在趋于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实有爱的建设发展。历史本身就属于综合性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所具备的社会功能较多。首先,历史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即读史可以使人胸怀宽阔,超脱功利,可以使人坦然面对人生。其次,历史教育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历史是塑造和延续民族灵魂的学问,是惩恶扬善的学问。假设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都不熟悉,对中外情形对比很陌生,那他对自己的国情与目前世界的形势还能够完全地熟知吗?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会强烈吗?会具备真正的爱国主体情感吗?因此,必须把历史类公共选修课重视起来,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变革。
2 历史类公共选修课开设状况及问题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公共选修课程分专业公共选修和学院公共选修两部分,学院每学期大约开设全院公选课88门次,分通识选修课程、专业公选、应用技能、创意创新创业四大模块,历史类公选课下设于通识选修课程模块。
在课程选择上,学生们在进行选择前,学院教学科研工作部应当发行选课指南,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指南的主要内容是对每门选修课程进行简介、修读以及主讲师介绍。如今学院的公共选修课是学生在教务系统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但是开课门数、开班人数的局限(160人),学院教务部采用“先到先得”及“试听制度”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上课学生的名单。即学生在经过第一次课的试听后可选择续选或退选,但由于历史类公选课门数极少,退选比例几乎为零。“试听制度”的初衷是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对于历史类公选课来说如形同虚设。 上课及考核形式方面,所有的公选课都是利用晚上时间上课,一周一次,每次3个课时。考核方式上公选课的考核不像必修课那样严格,大部分课程采用考查或者开卷的方式。历史类公选课也不例外,仅有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与“西方文明与近代中国”都是只需提交一篇论文即可得到相应的学分,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冷淡显而易见。
总体来看,学校管理上存在对历史类公选课重视不够,宏观上缺乏整体设计,教学监管力度不够,对课程、教师、教学实施与成绩考核审查不严,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师资队伍上则是缺乏对所开设课程的整体设计,知识结构系统性不强,部分教师态度不端正、疏于考勤,放任学生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为公选课的开设带来负面影响;学生方面只是出于累积学分的功利性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迟到、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现象十分严重,故而学习效果较差。
3 历史类公选课改革路径分析
3.1 明确价值导向,确保课程设置
历史主要是为人们提供这些方面的内容: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做事为人的道理与楷模、解决社会问题的参考依据、历史教育主要是根据古代书籍、流传下来的实际物体、历史遗迹还有人们的阐述与引导等,促使大学生们对国家的诞生、独立、发展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并在这个发展阶段所存在的争取尊严、荣誉、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不懈的奋斗。即不仅要有事实性认识的层面,还要有价值性评判的层面。高校历史类公选课最终目标是对历史进程的发展线索与规律探讨,构建主流价值观,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因此,我们应明确历史类公选课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优势和作用。历史类公选课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必修课一样,它们的“含金量”应该是相等的,没有本质意义上的区别。也应使学生明确上公选课不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或应付考勤。同时,为保证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在课程设置上,可根据专业类别限定各模块必须达到的最低选修学分。例如规定:理科专业类的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类公选课程应当要选修8个学分(历史类课程必须有2个学分),而文科专业类的学生应当针对非文本人文社会类课程选修4个学分(历史类课程为一门)。在这种规定中能够充分保障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支持。
3.2 推动选课指导平台构建,加强课堂教学监控
如前所述,学校每学期都要将所开设的公选课有关的信息,例如教学目标、内容、考核方式等通过书面描述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十分简单。学生针对历史类公选课的选择,通常是按照课程名称或以往学生的推荐进行选报。所以促使学生在选取该课程后,对内容并不感兴趣;或排斥教师的讲授形式等,促使该课出勤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所以,为了阻止该情况的出现,学校应当加大对公选课的宣传介绍力度,通过选课指导平台的建设,让公选课的有关信息公开、透明。例如通过海报、微信公众平台、学术专题讲座的等方式针对每学期的历史公选课内容简介、课时计划、考核方式及要求,以及相关教师的个人信息进行详细介绍。
同时,针对学生在选课时所遇到的困扰和烦恼,改善目前的选课环境也是必要的,如加强教务管理系统承载量建设,由于目前教务系统承载量有限,每次的选课就像是一场大战,眼疾手快的学生就能选到自己如意的课程,稍微慢一点的只能将就那些还没有满名额的课程,根本顾不上自己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选课之后,还应加强教学课堂监督力度。主要职责有:展开教学监管,将对教学质量造成制约的主要问题找到并处理;教学建设监控,指引并掌控教学建设方向。课堂教学监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教学管理系统。教务处、思政部对日常课堂教学及教学建设工作进行管控,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听课检查、周例行教学检查等。(2)思政部同行教师评价系统。现行的虽有教师试讲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措施,但还应有同类课程教师建相互评价制度,已达到相互指正、共同进步的目的。(3)学生信息员系统。由学生担任教学质量监督信息员,及时掌握和反馈教学信息。(4)教师—学生双向反馈系统。教师每学期期中将课堂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反馈给学院教务处。学生则是通过教务网上评教系统对任课教师评分,教务处负责汇总生成评价结果,并将评教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所在系部。同时,还以此作为公选课开课依据之一。
3.3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课程评价主要采用一种静态评价——终结性评价,新华学院也不例外。但终结性评价是指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现在一种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正在我国的中小学进行推广,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即对评价对象整个学习过程性的评价。一个注重过程,一个重视结果。两种评价体系应该说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在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评价体系中,要坚持形成性评价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从而让评价对象在学习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评价体系的各个环节,最终全面提高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质量。
在改变课程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评价体系,而改变教师评价体系莫过于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由于历史类公选课在学院和学生心中的地位、待遇,可以说历史类公选课的教师基本上是出力不讨好的,所以,鼓励一大批常驻校的、年青的教师开设公选课,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公选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历史类公选课质量的有力保证。当然,激励机制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奖励,即从精神奖励及物质奖励两方面对从事公选课一线教学的教师进行表彰。二是管理,即“制定必要的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随着学校环境的变迁、战略目标的转移、教育成效的变化等不断做出自我改善,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优化。”激励机制能够加强和激发开设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动机,推动并引导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努力向预定目标前进,因而对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大学历史类公选课质量有深远影响。
总之,历史类公选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独立院校。历史类公选课没有起到它应该有的积极作用。如何改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质量已迫在眉睫。因此,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的高校历史教育,不仅要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以确保高校历史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50.
[2] 许为民.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 古广灵.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探索[J].高教探索,2007(1):136.
[4] 陈永莉,吴菁,郑余.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