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中学生学习文言文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piaos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让中学生学好文言文,我采取了最简捷的办法。我鼓励中学生参加激情诵读,感受古圣先贤的美好情怀。我指导中学生理解文言文,感悟人生哲理。实现立德树人,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
  诵读 情怀 理解 感悟 文言文 经典
  我们的中学生该怎样学习文言文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现代文与文言文相比更通俗易懂,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更精练。文言文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有旺盛的生命力,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文言文的这些特质,很值得中学生去体味,去琢磨,去感受。我在近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鼓励中学生学好文言文,不断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激情诵读,感受情怀
  诵读文言文,是中学生走进文言文最直接的形式。通过诵读,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之美,更能感受到文言文的句式之美。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文字简约,内涵丰富,很值得中学生去品味。
  我们把文言文诵读放在突出的位置,每天都有时间保证,上午十五分钟的诵读时间雷打不动。我班孩子们的诵读内容有教科书上的课文,还有国学经典《弟子规》,《弟子规》语言简洁,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弟子规》是对我们的品德修养和治学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可以说字字铿锵,句句在理,中学生天天诵读,慢慢就会受到薰陶,受到感染。这种诵读是一种体味,一种浸染,是春风化雨,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回爱上经典,并与经典融合在一起。
  為了督促小学生诵读包括国学经典在内的文言文,我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诵读方法。首先是我示范读,我领读一句,同学们跟着读一句。同学们可以提高识字速度,可以模仿我的语速,可以学习我读书的神态,总之有我的示范,同学们会较快地进入角色。然后是自由读,自由读可以发挥学生的潜力,不管读得快与慢,也不管读得生与熟,同学们都可以按着自己的现有程度去诵读,这种诵读没有太多的约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尽情地发挥,可以汲取别人的长处,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还有竞读,同桌之间你读一遍,我读一遍,看谁读得准确,看谁读得流畅,看谁读得情真意切。男女生之间也有一拼,女生读了男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你来我往,读得热火朝天。最后是齐读经典,同学们一个个全力以赴,读得铿锵悦耳,这是团结的力量,这是合作的力量,这是道德的力量。
  为了让同学们读得开心,读得投入,我采用了配乐朗诵的形式,伴着古色古香的音乐,同学们开始了深情的诵读,仿佛他们在和作者互动。音乐与诵读的融合,为同学们增色不少,一个个很快进入了角色,他们游历在美妙的画卷之中,好像在与古圣先贤交流思想,谈论对人生大道的看法。这种朗读形式,比纯阅读更有感召力,更能让诵读者流连其间,更能让听众心潮澎湃。
  中学生诵读文言文,就是要感受那种美好的情怀,与作者交流,与心灵对话。这种诵读,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思想的碰撞。在诵读中,读者和作者是走近了;在诵读中,读者和经典走近了。经典的力量,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浸润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道德的力量是无形的,慢慢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诵读文言文,是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她是一种滋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个人修养。
  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经典,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尽量让他们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白纸好作画,中学生年龄小,记忆力惊人,我们要让他们熟背文言文,这种知识的积累可以让他们受益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每天诵读包括经典在内的文言文,他的精神风貌都会与众不同。让我的学生远离世俗的羁绊,诵读文言文可以为他们保驾护航,可以让他们走上人生的坦途。
  二、理解古文,感悟人生
  理解文言文,就需要中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也需要他们理解每句话的精神实质。这种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需要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从表面上疏通每句话的意思,从更深入体会每句话语的内涵。唯要这样的理解,才是最有意义的理解,也才是融会贯通的理解。
  比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的《小石潭记》,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感受文言文的意境之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 心乐之。”那水声独特,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很亲切,很自然,很熟悉。“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貌似写鱼,实则写水,水之澄澈透明令人咂舌。作者写山水之乐,与内心的愤懑形成对照,作者内心的凄苦不言而喻。
  为了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我鼓励中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者请教他人,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是一条成功地学习之路。我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一起去战胜困难,同时,我反对中学生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我鼓励他们去探究,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解决问题。
  比如,学习《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我鼓励同学们翻阅资料,查找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同学们查到了一段文言文: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这段话说的是九岁的黄香十分懂事,小小年纪就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寒来暑往,他照顾父母体贴入微,成为千古佳话。通过这个小故事,同学们对《弟子规》更喜欢了,对黄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都把黄香当做了孝敬父母的榜样。“百善孝为先”,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个知道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值的朋友交往的人。
  中学生通过诵读文言文,感悟文言文,他们慢慢就融入了经典。与经典同行,中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提升,言行得到了规范。当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风清气正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离成功就更近了,我们的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李希贵.学生第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创新和改革,践行减轻学习负担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们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们积极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让学生们展示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学生们个性的发展。本文将以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教学模式 张扬个性 写作能力  在新课改的教学标准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堂重视学生们个性化的
【摘 要】  本文针对学生在论据使用上从传统观念上好大喜功到新形势下作文的空洞说理这一非左即右的现状,立足当前学生论据的使用现状,从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大角度,以详实的实例和简易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提升论证的水平。  时政材料型议论文写到当下,大部分同学悄然发现,以前为了写作文,大量积累素材,写作时,三两论据,整篇文章内容雏形已经具备,但现在似乎论据无从下手,也无需下手,有时一用还不小心跑题了。  
中华民族的发展应着眼未来,作为中国社会的新血液、新动力的我们更应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不忘前人希冀,不负后人之望,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惧十丈软红,颠倒磨折之苦”,用满腔热血还世界一个奇迹。  认真倾听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后,一个词深深印进我的脑海,那便是“担当”。  担当是立身之本,是一种崇高的品质,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突出体现。但是,在“担当”的背后,也有不为人知的
在学校教育现场的日常教育活动中,某些因司空见惯而不被反思甚至认为是合理的教育或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也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存在未必合理”,对一些“平常”现象进行追问和反思,或许有助于学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行为。    一、 优质课比赛变异为“做课”比赛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类学校或教育业务主管部门每学期或学年都要定期举行优质课比赛。
目的应用常规射野技术与正向调强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切线野治疗计划进行剂量学对比,分析使用不同照射方法对正常组织受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分别
原《义务教育法》产生于1986年,对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及时地对原《义务教育法》进行修订就成为必然,新《义务教育法》便在此情况下应用而生。新《义务教育法》与原《义务教育法》相比,不但在内容上有了扩展,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全面,而且对义务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也给予了重点关注。此外,新《义务教育法》还把问责
“选择分科也就选择了命运”。有人对时下我国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现象这样评价。率先于2004年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将于2007年迎来新课程试验后的首届高考,目前几个省区的2007年新高考方案的修改稿或定稿已陆续面世,分文理、考综合能力成为四省区的共同选择。这意味着选择文科或理科也是试验区高中学生面临的“必修课”。  据了解,目前有的新课程试验区高中学校的文理分科有愈来愈早之迹象。如
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工业发展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化肥农药的滥用都污染了环境,危害了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所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化学教学中可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