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目前,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有海南、宁夏、陕西、贵州、山东、浙江、河北7家,吉林省应补齐短板,积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吉林省打造省级全域旅游基地,需以19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为核心、以县域为基础,上下统筹、综合协调、统一谋划、分步推进,从政策保障、体制机制、产品供给等诸多方面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一、强化全域旅游的政策保障,努力打造“全域旅游政策高地”
强化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全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梳理我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优化布局,强化高等级旅游景区的引导作用,打造辐射带动全省全域旅游发展的龙头片区,由点、线及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构建市县联动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格局。
创新全域旅游投融资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对列入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市、县,省级应视情况予以适当补助。推进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努力建立政府投资旅游项目定期评估调整机制,对全域旅游重大投资项目优先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库和省级PPP项目库,予以重点扶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在新三板及区域股权市场挂牌,指导旅游企业开发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产权置换、项目融资、质押担保等途径,借助金融资源加快发展。
优化全域旅游用地支持政策。实行差别化旅游用地政策,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旅游项目,可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有序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旅游领域新供土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依法可按划拨方式供应。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由景区管理机构和经营主体与土地权利人依法协调种植、养殖、管护与旅游经营关系。
二、强化全域旅游的基础配套建设,提高旅游支撑能力
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置建设。建议借鉴黑龙江的做法,打造本土的“吉林航空”。东北地区第一家本土运输航空公司——龙江航空已于2017年2月9日成立。我省也应积极谋划和促成“吉林航空”早日落地,积极抢占东北旅游市场的份额。借鉴贵州做法,打造“县县通高速”的高速公路网布局。同时,应重点谋划围绕长春和长春龙嘉机场的高速铁路网,向东南打通辽源、梅河口、通化、白山,提高龙嘉机场的竞争力。
加大城市、景区、乡村与机场、车站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和旅游化改造,实现交通畅通、无缝接驳,基本消除区域内旅游交通瓶颈;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在车站、景区等游客集中区提供便捷的共享汽车租赁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政府管理效率
强化新成立的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能,加快推进省旅发委“三定”方案的编制和落实,增加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等宏观职能,谋划建立高层议事协调决策机制,突出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着力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支持各地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配齐配强旅游质监执法队伍,应重点指导和支持19个已纳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市县,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X”的旅游管理体制。各创建市县应进一步明确重点、设定目标、强化措施,全面做好迎接国家验收准备。
完善考核督查制度。依据全域旅游创建有关要求,应制定系统全面的量化指标、评价标准,健全完善旅游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并纳入对下一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指标体系。
四、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塑造品牌形象
健全全域旅游要素供给产业链。建设高品质、有特色、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拉长旅游产品链条,延长游客在吉停留时间,提高附加值,增加旅游综合效益。支持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廉政建设基地政策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红色旅游发展。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多样化旅游住宿体系,推动高端酒店品牌化、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酒店连锁化、乡村酒店标准化、主题酒店服务个性化。推进民宿规范发展,积极引进乡村酒店品牌连锁企业,培育一批高端精品乡村酒店。
培育知名旅游餐饮品牌,打造长春巴蜀映巷等一批特色文化餐饮品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区、吉字号名菜特色餐饮企业和名小吃品牌店。提升旅行社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提供自駕游、研学游、商务会议等专业服务的品牌旅行社。
打造城市印记,支持城市旅游发展。复兴城市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支持各地打造具有城市文化感召力、历史厚重感、旅游竞争力的传统街区,如长春的贵阳街、长江路、大马路,吉林市的乌拉街等。推进特色博物馆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等。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吉林省打造省级全域旅游基地,需以19个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为核心、以县域为基础,上下统筹、综合协调、统一谋划、分步推进,从政策保障、体制机制、产品供给等诸多方面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一、强化全域旅游的政策保障,努力打造“全域旅游政策高地”
强化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全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在梳理我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优化布局,强化高等级旅游景区的引导作用,打造辐射带动全省全域旅游发展的龙头片区,由点、线及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构建市县联动发展全域旅游的大格局。
创新全域旅游投融资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对列入国家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市、县,省级应视情况予以适当补助。推进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努力建立政府投资旅游项目定期评估调整机制,对全域旅游重大投资项目优先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库和省级PPP项目库,予以重点扶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在新三板及区域股权市场挂牌,指导旅游企业开发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产权置换、项目融资、质押担保等途径,借助金融资源加快发展。
优化全域旅游用地支持政策。实行差别化旅游用地政策,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旅游项目,可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有序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旅游领域新供土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依法可按划拨方式供应。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由景区管理机构和经营主体与土地权利人依法协调种植、养殖、管护与旅游经营关系。
二、强化全域旅游的基础配套建设,提高旅游支撑能力
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置建设。建议借鉴黑龙江的做法,打造本土的“吉林航空”。东北地区第一家本土运输航空公司——龙江航空已于2017年2月9日成立。我省也应积极谋划和促成“吉林航空”早日落地,积极抢占东北旅游市场的份额。借鉴贵州做法,打造“县县通高速”的高速公路网布局。同时,应重点谋划围绕长春和长春龙嘉机场的高速铁路网,向东南打通辽源、梅河口、通化、白山,提高龙嘉机场的竞争力。
加大城市、景区、乡村与机场、车站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和旅游化改造,实现交通畅通、无缝接驳,基本消除区域内旅游交通瓶颈;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在车站、景区等游客集中区提供便捷的共享汽车租赁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政府管理效率
强化新成立的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能,加快推进省旅发委“三定”方案的编制和落实,增加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等宏观职能,谋划建立高层议事协调决策机制,突出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着力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支持各地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配齐配强旅游质监执法队伍,应重点指导和支持19个已纳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市县,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1+3+X”的旅游管理体制。各创建市县应进一步明确重点、设定目标、强化措施,全面做好迎接国家验收准备。
完善考核督查制度。依据全域旅游创建有关要求,应制定系统全面的量化指标、评价标准,健全完善旅游发展和项目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并纳入对下一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指标体系。
四、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塑造品牌形象
健全全域旅游要素供给产业链。建设高品质、有特色、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拉长旅游产品链条,延长游客在吉停留时间,提高附加值,增加旅游综合效益。支持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廉政建设基地政策结合,形成政策合力,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红色旅游发展。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多样化旅游住宿体系,推动高端酒店品牌化、度假酒店主题化、经济酒店连锁化、乡村酒店标准化、主题酒店服务个性化。推进民宿规范发展,积极引进乡村酒店品牌连锁企业,培育一批高端精品乡村酒店。
培育知名旅游餐饮品牌,打造长春巴蜀映巷等一批特色文化餐饮品牌,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区、吉字号名菜特色餐饮企业和名小吃品牌店。提升旅行社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提供自駕游、研学游、商务会议等专业服务的品牌旅行社。
打造城市印记,支持城市旅游发展。复兴城市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支持各地打造具有城市文化感召力、历史厚重感、旅游竞争力的传统街区,如长春的贵阳街、长江路、大马路,吉林市的乌拉街等。推进特色博物馆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具有吉林地方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等。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