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慧可(486-593),姓姬,父亲名寂。据史书记载,慧可出生时,夜晚突现光明,遍照全室,其母有孕,后生一子,取名“姬光”。姬光十五岁时就能通读四书五经、博涉诗经、精通玄理。而立之年,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遂超然自得,剃度出家,跟随洛阳香山寺宝静禅师学道,取名神光。不惑之年,他只身来到嵩山少林寺,向达摩祖师学佛问道,他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始有“断臂求法”名垂千古之佳话。后来到河北邯郸大弘佛法,当时曾拥有千人门下的著名学者道恒竟指慧可禅法为“魔语”,加害于他。北周574年又遇北魏武帝灭佛运动,慧可遂辗转南移,隱居安徽,留下了“涉过荆阳碧湖中,仰天摘月在绝峰。神光喜若盘圣地,断臂缘分此山行”的妙言,存下了“跃过三湖四泽中,一肩担月上九龙。龛得葫芦可禅定,榻依岩石司能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饮露充。物与民胞共寒暑,调和风雨万邦同”这样的千古名诗。灭佛运动结束后,慧可又回到邺都继续传道。慧可大师把博大精深佛学禅理阐述的淋漓尽致,出现四众归依、听者林集,商户闭门、农夫停耕、商旅止行,池涌金莲、阎罗偷听的场面。隋开皇十三年(593)年,慧可由于信众芸芸,遭到当地另一著名法师辨和嫉恨,贿赂县令翟仲侃,诬告慧可散布异端邪说、蛊惑人心、网织罪名,受到非法迫害,处以酷刑,圆寂后,尸发异香,漳河逆流至现在成安县二祖村,世寿一百零七岁。
自从慧可从达摩那里得到真传以后,周游各地大力弘扬禅宗佛法,自此,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开始在中国盛行,儒、道、佛并存,成为对中国人文精神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思想体系。慧可是禅宗思想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禅宗第一人”。自慧可之后,中国禅宗一脉之智慧之花便开遍中华大地,被后世芸芸众生所敬仰。佛学大师赵朴初称赞曰:“中国佛教其实是禅,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这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化,也影响着世界文化”。中国佛学院副教授理净认为:“无论是从慧可大师的事迹,还是从慧可大师的禅法思想,都可以清晰的看出今天中国禅宗的思想都含有慧可大师的禅法和思想。因进入唐代以后,中国禅宗开始走上了多头发展的道路。先后产生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而临济宗在宋代又分成黄龙派和杨岐派。禅宗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以,今天禅宗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唐《续高僧传》记载:“释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虎牢人。”日本学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朝鲜发现的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祖堂集》,该书在中国久已佚失,凡二十卷。柳田圣山认为,该书对研究初期禅宗史则是仅次于敦煌文献的宝贵史料。其中记载:第二十九祖慧可禅师者,是武牢人也。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景德传灯录》,是禅宗的史记,家谱,记载绝对真确翔实,是研究中国禅宗史之根本资料。灯或传灯,意谓以法传人,如灯火相传,辗转不绝。其中记载:“慧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不仅《续高僧传·慧可传》慧可是“虎牢人”,《佛祖历代通载》亦然;《楞伽师资记》作“武牢人”,《历代法宝记》、《宝林传》、《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嘉泰普灯录》、《佛祖统纪》、《南岳单传记》、《传法正宗记》、《五灯会元》等亦然,《祖堂集》则作“武牢人”,实则与《楞伽师资记》所载相同。显然,道宣的《续高僧传》之后,除了《佛祖历代通载》外,几乎绝大多数的佛教史籍都说慧可是“武牢”人。根据史书记载,“虎牢”与“武牢”二种称呼自南北朝开始就已在民间混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虎牢”改为“武牢”是为避南北朝时期后赵国石虎的讳,也有认为是避唐李渊祖父李虎讳。汜水后又有“成皋”之称。当代厦门大学著名教授王荣国也明确指出,慧可出生地就在现在的河南郑州荥阳。所以,史书中曾提到的慧可诞生地“虎牢”、“武牢”、“成皋”、“汜水”等等都是一个地方。
除了数不尽的史书都无一例外地记载着慧可故里在郑州荥阳,位于郑州荥阳虎牢关。而且,慧可曾游历过的河北、安徽等地的专家学者也在不遗余力地宣扬着:生他养他之地郑州荥阳虎牢关。国家高级导游、文化学者禹志明于2015年初,明确提出了要在河南郑州荥阳全方位打造“慧可故里”这一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的世界旅游品牌,引起了社会各界多方的高度关注。
“慧可故里、禅都郑州”文化内涵丰富。她将是一个中原、中国、乃至世界的国学文化枢纽,宗教圣地中心。以慧可出生地荥阳虎牢关、出家地在洛阳香山寺、停留地郑州上街周古寺、衣钵真传地登封少林寺等形成慧可早期生活旅游节点;以慧可故里为龙头,河北、安徽三省联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慧可大师坎坷一生轨迹旅游链。以中国禅宗第一人慧可来扛旗,作为禅宗源头,联合全国乃至全世界其它佛学禅都文化中心(禅宗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仁、六祖慧能和神秀、甚至近年认可的广东七祖文化圣地等)来进一步挖掘慧可故里的文化价值。“慧可故里、禅都郑州”必将成为世界禅宗的源头和中心。
自从慧可从达摩那里得到真传以后,周游各地大力弘扬禅宗佛法,自此,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开始在中国盛行,儒、道、佛并存,成为对中国人文精神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思想体系。慧可是禅宗思想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禅宗第一人”。自慧可之后,中国禅宗一脉之智慧之花便开遍中华大地,被后世芸芸众生所敬仰。佛学大师赵朴初称赞曰:“中国佛教其实是禅,没有慧可,就没有中国的禅宗,这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化,也影响着世界文化”。中国佛学院副教授理净认为:“无论是从慧可大师的事迹,还是从慧可大师的禅法思想,都可以清晰的看出今天中国禅宗的思想都含有慧可大师的禅法和思想。因进入唐代以后,中国禅宗开始走上了多头发展的道路。先后产生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而临济宗在宋代又分成黄龙派和杨岐派。禅宗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以,今天禅宗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唐《续高僧传》记载:“释僧可,一名慧可,俗姓姬氏,虎牢人。”日本学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朝鲜发现的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祖堂集》,该书在中国久已佚失,凡二十卷。柳田圣山认为,该书对研究初期禅宗史则是仅次于敦煌文献的宝贵史料。其中记载:第二十九祖慧可禅师者,是武牢人也。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景德传灯录》,是禅宗的史记,家谱,记载绝对真确翔实,是研究中国禅宗史之根本资料。灯或传灯,意谓以法传人,如灯火相传,辗转不绝。其中记载:“慧可大师者,武牢人也,姓姬氏……”不仅《续高僧传·慧可传》慧可是“虎牢人”,《佛祖历代通载》亦然;《楞伽师资记》作“武牢人”,《历代法宝记》、《宝林传》、《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嘉泰普灯录》、《佛祖统纪》、《南岳单传记》、《传法正宗记》、《五灯会元》等亦然,《祖堂集》则作“武牢人”,实则与《楞伽师资记》所载相同。显然,道宣的《续高僧传》之后,除了《佛祖历代通载》外,几乎绝大多数的佛教史籍都说慧可是“武牢”人。根据史书记载,“虎牢”与“武牢”二种称呼自南北朝开始就已在民间混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虎牢”改为“武牢”是为避南北朝时期后赵国石虎的讳,也有认为是避唐李渊祖父李虎讳。汜水后又有“成皋”之称。当代厦门大学著名教授王荣国也明确指出,慧可出生地就在现在的河南郑州荥阳。所以,史书中曾提到的慧可诞生地“虎牢”、“武牢”、“成皋”、“汜水”等等都是一个地方。
除了数不尽的史书都无一例外地记载着慧可故里在郑州荥阳,位于郑州荥阳虎牢关。而且,慧可曾游历过的河北、安徽等地的专家学者也在不遗余力地宣扬着:生他养他之地郑州荥阳虎牢关。国家高级导游、文化学者禹志明于2015年初,明确提出了要在河南郑州荥阳全方位打造“慧可故里”这一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的世界旅游品牌,引起了社会各界多方的高度关注。
“慧可故里、禅都郑州”文化内涵丰富。她将是一个中原、中国、乃至世界的国学文化枢纽,宗教圣地中心。以慧可出生地荥阳虎牢关、出家地在洛阳香山寺、停留地郑州上街周古寺、衣钵真传地登封少林寺等形成慧可早期生活旅游节点;以慧可故里为龙头,河北、安徽三省联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形成慧可大师坎坷一生轨迹旅游链。以中国禅宗第一人慧可来扛旗,作为禅宗源头,联合全国乃至全世界其它佛学禅都文化中心(禅宗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仁、六祖慧能和神秀、甚至近年认可的广东七祖文化圣地等)来进一步挖掘慧可故里的文化价值。“慧可故里、禅都郑州”必将成为世界禅宗的源头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