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部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而大豆种植面积将恢复性增加。
5月5日,农业部就农业结构调整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2016年将把玉米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这之前的3月28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了今年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核心内容: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

对此,农业专家认为,今后不理性、被扭曲的农产品市场将回归以价格反映供需基本面的正轨,这标志着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正式启动。
临储之弊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从2007年开始,我国即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此举对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保持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粮食供需格局变化,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
“过去12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2.1亿亩,超过同期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同时产量增加了2175亿斤,占同期粮食增量的57%。”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近年来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量逐渐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和国外进口增加双碰头,导致库存增加较多”。
据国泰君安预计,2015/16年度国内玉米库存量将达到1.5亿吨,库存消费比接近70%。业内人士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的这些年中,玉米临储提价高达50%,尤其是2010年以来,年均提价达10%。早在2014年初,国储粮库里的玉米库存接近1亿吨,相当于国内半年的消费量。由于存粮超过了仓库容量,大量粮食不得不在临时的露天设施储存,甚至在玉米收购季节到来之前还出现了政府组织粮食南运以缓解北方的库存压力的情况。
即便如此,临储政策并未改变。临储政策的性质却从最初解决农民卖粮难的保障性收购措施,演变为农民种粮收益保护措施,让农民形成玉米价格只涨不跌、种植稳赚不赔的预期,导致玉米连年增产,造成国储库存难以得到有效消化。另一方面,供应紧缺的农作物大豆却因收益低而被农民弃种。
尽管国内库存爆满,供给过剩,但由于国内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国产玉米根本不具备出口竞争的能力,无法通过出口缓解库存。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据统计,截至3月15日,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玉米13821万吨,同比增加2211万吨。
至2016年年初,全国玉米库存高达2.5亿吨,足够一年多的消费量。据了解,目前的临储粮中,存储时间超过或即将超过3年的库存玉米达7000万吨,而玉米等粮食库存过久就会陈化或者出现霉变,不宜进行生产饲料或者其他工业加工。
巨量的玉米库存不仅占用大量的财政资金,同时每年也都需要付出巨额的库存成本。3月2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第十三届国际油脂油料市场论坛”上作报告指出,玉米库存成本包括收购费50元/吨,做囤费70元/吨,保管费92元/吨,资金利息2000元/吨×5%=100元。由此推出,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在252元。按此计算,目前2.5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用在630亿元。
此外,由于企业收购成本居高不下,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粮食加工产业整体发展陷入困境。例如,国内饲料产量在2012年达到1.96亿吨后,需求徘徊不前,玉米国内饲用消费增速趋缓。受到饲料消费低迷、进口木薯和木薯淀粉替代,加上产品出口受阻影响,玉米深加工开工不足,亏损严重,行业产能平均利用率降至45%以下。

改革求变
迫于库存压力,2015年9月,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价格至2000元/吨,与2014年相比,每吨下降了220元-260元,但是由于当季玉米早已种植,这一价格信号对于粮农的种植并未显出调剂作用。
原来一味的高补贴所带来的高价格、高库存、低弹性,使得国家下决心推行玉米收储新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具体到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三个核心原则: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市场化收购”加“补贴”——这是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新机制。其实质是将原来的国家托底玉米收购价格,改为市场充分博弈后,政府再给予种植户适当补贴。政策主要意图是使价格能较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减小玉米库存和减轻沉重财政负担,保障农民合理利益。
“调减玉米产量”“提高大豆产量”,农业部将这一“减”一“提”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两大重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被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领域中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深化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我国将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确定为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调整优化布局,把非优势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改种大豆,推行玉米和大豆轮作;并将提高单产、品质、效益作为重点。
目前来看,市场信号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预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今年玉米结构调整已呈良好势头。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是近13年以来玉米面积首次减少。 “市场化”之后
理论上,原来的“价格补贴”转为“种地补贴”,农民不会吃亏;但实际上对玉米种植户很可能不利。即,农民拿到的“种地补贴”,很可能远远不足以抵消玉米售价下降造成的损失。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调查了解,后期制约玉米价格走势的因素也较多。一方面是取消价格补贴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国内玉米高库存对玉米价格也可能形成压制,这个时间可能长达一到两年。另外,国外玉米的低价冲击着国内市场,再加上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玉米淀粉、酒精等下游产品价格不振,间接导致玉米需求不旺。总体来看,玉米价格难以大幅上扬。有企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受各种因素影响,预计2016年玉米均价将在1800元/吨。
据报道,山东莱州有玉米种植户反映,2015年开春时玉米1斤卖1元多,2016年春节前后卖0.85元左右,目前只有0.75元,而且比较难卖。也许这是对新政“利空”的提前反应。
围绕粮食价格,这些年的政策起伏变化,寻不到一条各方平衡的路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种植结构不合理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在大宗商品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粮农将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玉米“市场化”后,玉米种植户转变为市场主体,风险系数增加,取消临储政策之后,玉米种植业可能会经历一个痛苦时期。目前的补贴政策还只是针对核心产区,由于华北地区并不属于核心产区,所以也有人对补贴政策的影响持观望态度。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尹立平之前向媒体表示,在临储政策取消后,如果出现玉米价格过度低迷的情况,国家还是会出台政策进行收购,只是收购价格是个未知数。玉米的“市场化”之路,需要走得稳妥。
而这也并非多虑。之前在大豆目标价格实施过程中,就出现过采价期前后价格波动较大,后期出现“大豆难卖、企业不收”的状况。专家指出,要避免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国产大豆临储政策自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执行,曾有效地保障了东北产区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和收益。与玉米的情况类似,之后大豆市场收储政策严重扭曲了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导致国产大豆价格远高于进口大豆价格,东北腹地油脂压榨企业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为此,业内人士多次呼吁取消大豆临储政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的国产大豆临储收购政策并没有刺激农户更多地种植大豆,反而导致国产大豆产业的不断萎缩。这一方面是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挤占了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另外一方面是玉米、大豆作为旱田作物,种植面积处于竞争状态,由于大豆的种植收益不及玉米和水稻,即使有大豆临储政策,农民也倾向种玉米。
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有机协调也就成为今年农业工作的重点。5月5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在工作部署上,我们把玉米的调减与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以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协同配套”。余欣荣表示,“目前的开局良好,一是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二是大豆面积恢复性增加,预计今年可增加600多万亩。三是市场需求较旺的品种也增加了。四是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保持稳定。”
玉米是诸多粮食中的一种,可以看作是率先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风向标。专家认为,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稻谷、小麦等品种也应该抓紧研究后续改革方案。
5月5日,农业部就农业结构调整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2016年将把玉米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这之前的3月28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了今年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核心内容: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

对此,农业专家认为,今后不理性、被扭曲的农产品市场将回归以价格反映供需基本面的正轨,这标志着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正式启动。
临储之弊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从2007年开始,我国即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此举对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保持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粮食供需格局变化,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
“过去12年,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2.1亿亩,超过同期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同时产量增加了2175亿斤,占同期粮食增量的57%。”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近年来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量逐渐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和国外进口增加双碰头,导致库存增加较多”。
据国泰君安预计,2015/16年度国内玉米库存量将达到1.5亿吨,库存消费比接近70%。业内人士认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的这些年中,玉米临储提价高达50%,尤其是2010年以来,年均提价达10%。早在2014年初,国储粮库里的玉米库存接近1亿吨,相当于国内半年的消费量。由于存粮超过了仓库容量,大量粮食不得不在临时的露天设施储存,甚至在玉米收购季节到来之前还出现了政府组织粮食南运以缓解北方的库存压力的情况。
即便如此,临储政策并未改变。临储政策的性质却从最初解决农民卖粮难的保障性收购措施,演变为农民种粮收益保护措施,让农民形成玉米价格只涨不跌、种植稳赚不赔的预期,导致玉米连年增产,造成国储库存难以得到有效消化。另一方面,供应紧缺的农作物大豆却因收益低而被农民弃种。
尽管国内库存爆满,供给过剩,但由于国内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国产玉米根本不具备出口竞争的能力,无法通过出口缓解库存。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据统计,截至3月15日,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玉米13821万吨,同比增加2211万吨。
至2016年年初,全国玉米库存高达2.5亿吨,足够一年多的消费量。据了解,目前的临储粮中,存储时间超过或即将超过3年的库存玉米达7000万吨,而玉米等粮食库存过久就会陈化或者出现霉变,不宜进行生产饲料或者其他工业加工。
巨量的玉米库存不仅占用大量的财政资金,同时每年也都需要付出巨额的库存成本。3月2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第十三届国际油脂油料市场论坛”上作报告指出,玉米库存成本包括收购费50元/吨,做囤费70元/吨,保管费92元/吨,资金利息2000元/吨×5%=100元。由此推出,每吨玉米每年库存成本在252元。按此计算,目前2.5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用在630亿元。
此外,由于企业收购成本居高不下,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粮食加工产业整体发展陷入困境。例如,国内饲料产量在2012年达到1.96亿吨后,需求徘徊不前,玉米国内饲用消费增速趋缓。受到饲料消费低迷、进口木薯和木薯淀粉替代,加上产品出口受阻影响,玉米深加工开工不足,亏损严重,行业产能平均利用率降至45%以下。

改革求变
迫于库存压力,2015年9月,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价格至2000元/吨,与2014年相比,每吨下降了220元-260元,但是由于当季玉米早已种植,这一价格信号对于粮农的种植并未显出调剂作用。
原来一味的高补贴所带来的高价格、高库存、低弹性,使得国家下决心推行玉米收储新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框架,即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具体到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三个核心原则: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市场化收购”加“补贴”——这是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新机制。其实质是将原来的国家托底玉米收购价格,改为市场充分博弈后,政府再给予种植户适当补贴。政策主要意图是使价格能较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减小玉米库存和减轻沉重财政负担,保障农民合理利益。
“调减玉米产量”“提高大豆产量”,农业部将这一“减”一“提”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两大重点。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被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领域中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深化农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我国将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确定为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调整优化布局,把非优势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改种大豆,推行玉米和大豆轮作;并将提高单产、品质、效益作为重点。
目前来看,市场信号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预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今年玉米结构调整已呈良好势头。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是近13年以来玉米面积首次减少。 “市场化”之后
理论上,原来的“价格补贴”转为“种地补贴”,农民不会吃亏;但实际上对玉米种植户很可能不利。即,农民拿到的“种地补贴”,很可能远远不足以抵消玉米售价下降造成的损失。
《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调查了解,后期制约玉米价格走势的因素也较多。一方面是取消价格补贴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是国内玉米高库存对玉米价格也可能形成压制,这个时间可能长达一到两年。另外,国外玉米的低价冲击着国内市场,再加上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玉米淀粉、酒精等下游产品价格不振,间接导致玉米需求不旺。总体来看,玉米价格难以大幅上扬。有企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受各种因素影响,预计2016年玉米均价将在1800元/吨。
据报道,山东莱州有玉米种植户反映,2015年开春时玉米1斤卖1元多,2016年春节前后卖0.85元左右,目前只有0.75元,而且比较难卖。也许这是对新政“利空”的提前反应。
围绕粮食价格,这些年的政策起伏变化,寻不到一条各方平衡的路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和种植结构不合理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在大宗商品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粮农将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玉米“市场化”后,玉米种植户转变为市场主体,风险系数增加,取消临储政策之后,玉米种植业可能会经历一个痛苦时期。目前的补贴政策还只是针对核心产区,由于华北地区并不属于核心产区,所以也有人对补贴政策的影响持观望态度。
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尹立平之前向媒体表示,在临储政策取消后,如果出现玉米价格过度低迷的情况,国家还是会出台政策进行收购,只是收购价格是个未知数。玉米的“市场化”之路,需要走得稳妥。
而这也并非多虑。之前在大豆目标价格实施过程中,就出现过采价期前后价格波动较大,后期出现“大豆难卖、企业不收”的状况。专家指出,要避免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国产大豆临储政策自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执行,曾有效地保障了东北产区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和收益。与玉米的情况类似,之后大豆市场收储政策严重扭曲了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导致国产大豆价格远高于进口大豆价格,东北腹地油脂压榨企业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为此,业内人士多次呼吁取消大豆临储政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的国产大豆临储收购政策并没有刺激农户更多地种植大豆,反而导致国产大豆产业的不断萎缩。这一方面是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挤占了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另外一方面是玉米、大豆作为旱田作物,种植面积处于竞争状态,由于大豆的种植收益不及玉米和水稻,即使有大豆临储政策,农民也倾向种玉米。
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有机协调也就成为今年农业工作的重点。5月5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在工作部署上,我们把玉米的调减与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以及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协同配套”。余欣荣表示,“目前的开局良好,一是预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2000万亩以上。二是大豆面积恢复性增加,预计今年可增加600多万亩。三是市场需求较旺的品种也增加了。四是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保持稳定。”
玉米是诸多粮食中的一种,可以看作是率先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风向标。专家认为,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于稻谷、小麦等品种也应该抓紧研究后续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