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尼斯车站大楼的遮阳是土里土气的,有点像是海关税务局的屋檐。当我走出车站时,有一样流动的东西轻轻地滑到了我的脚下。那东西的颜色黑得像泔水,上面反射出两三星光。它在不易察觉地一起一伏,很像一幅因天长日久而变黑的、镶在一个摇摆着的镜框里的画。我没有马上明白过来,这个形象就是威尼斯本身。我确确实实是到了威尼斯,我并不是在做梦。
车站前的一条运河像一根盲肠似的,一直流向这座漂浮画廊的奇妙远景。我急忙走向票价便宜的汽艇停泊处。在这个城市里,汽艇代替了电车。
汽艇口鼻呛水,气喘吁吁。它身后的平静水面上拖着激起的浪花,像是它那没入水中的胡须。大运河两侧的宫殿也循着半圆形的轨迹在同样的水面上漂浮而过,离我们越来越远。它们名为宫殿,本来也可称为殿堂,但是不管怎么称呼也无法形容那在夜色朦胧中笔直地垂入渴湖的、用彩色大理石织就的壁毯,它就像中世纪武士竞技台上垂下的帷幔。
有一个特殊的油画中的东方。有一种根据崇拜古代星相家的传说得出来的星空的概念。有一个上古传下来的圣诞节浮雕:镀金的胡桃,表面喷上蓝色的石蜡。夜色中的威尼斯及其水中倒影的色调就属于这个系列。
汽艇一会儿停靠左岸,一会儿又停靠右岸,艇上的人不断地向乘客喊着:“FondacodeiTurchi!FondacodeiTedeschi!(土耳其区!德国区!)”似乎是想以此来把他们的胡桃木音阶更牢地安放在我这个俄国人的耳朵里。不过,街区的名称在自然与坚果毫无共同之处,它们只能使人想起多年前土耳其商人和德国商人在这里修建的客栈。
我听到了许许多多的街区名字,却不记得在哪个街区前我看到了第一条,或者说是第一条使我感到惊讶的贡多拉小艇。这时已经过了丽都桥。贡多拉是从旁边的一条小水巷无声无息地驶到运河里来的。横停在大运河上后,它开始向最近的一座宫殿的正门靠拢过去。它像是骑在一排慢慢地滚出来的波浪的圆肚子上,被人从院子里牵着漂到正门来的。它面前伸展出一条铺满月光的空旷无人的大水道,而它那被圆滚滚的水浪高高地驮着的梳状斧钺形船头轻灵地在天空中飞驰。贡多拉船夫的黑色身影也同样轻灵地在星空中奔驰。贡多拉头尾之间凹陷处的船舱顶盖不时地消失不见了,似乎被压入水中。
在此以前,根据别人的介绍,我已经决定最好是住在国立研究院附近的地区。我就在那里下了船。我不记得我是过桥走到左岸去了呢,还是留在了右岸。我只记得一个小小的广场。广场周围全都是那种与运河上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宫殿,只是颜色显得更灰暗和更肃穆而已。它们也是靠在陆地上的。
月色溶溶的广场上的人有站着的,有走来走去的,也有半躺着的。人数并不多,他们像是在用移动的、半移动的和不移动的躯体装饰这个广场。那是一个特宁静的夜晚。一对男女映入我的眼帘。他们没有相互把头转向对方,而是各自享受着默默无语的恬静境界,凝视着对岸的远处。这大概是一对正在休息的官邸仆人。先引起我注意的是男仆的稳重派头,他那剪短的斑白头发和他那件灰色的上衣。这些东西里有一种非意大利的情调。它们带有北欧的味道。然后我看到了他的脸。我好像觉得它是我以前已见到过的一张脸,只是记不得是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了。
我提着衣箱走到他跟前,用一种世界上并不存在而是我从前在试读但丁原著后所形成的方言,向他倾诉了我要找个投宿处的心事。他彬彬有礼地听完了我的话,沉思了片刻,问了身旁的女仆一个问题。后者摇了摇头。他掏出一只带盖的怀表,看了看时间,啪的一声盖上表盖,把它塞进西装背心的口袋里,继续沉思着用低一下头的动作邀请我跟着他走。我们绕过一个洒满月光的楼房,转进拐角后的一条漆黑的小巷。
我们沿着一些不宽于住宅走廊的石面小巷走去。它们有时会把我们引上一些短小的拱形石桥。桥两旁是渴湖支流,它们像沿着双手伸展出去的脏袖子管,里面的水挤得像是硬塞进歪木箱底的一卷波斯地毯。
拱桥上有人迎面走来,如果是一位威尼斯女市民,那么在她的身影出现以前,她的鞋子踩在街区石板路上所发出的橐橐声早就在预告她的临近了。我们在一条条狭得像缝隙似的、黑得像柏油似的小巷里徘徊寻路,横贯在这些小巷上方的是明亮的夜空,它一直不知在向何处伸延。好像有一条结籽的蒲公英绒毛正沿着整条银河飘去,好像只是为了让这一活动的光束通过,小巷才不时向两旁让出路来,形成一些广场和十字路口。我一面对我的同行人那张十分熟悉的脸感到惊讶,一面用一种并不存在的方言与他交谈,摇摇晃晃地从柏油走向绒毛,再从绒毛走向柏油,在他的帮助下寻找着最廉价的下榻处。
走到运河岸边,眼前出现一片宽阔的水域时,色彩就变了,混杂的人群取代了静谧的气氛。来来往往的汽艇载满了人,黑油油的运河水激起像打碎的大理石似的雪白的细水珠,并在火热地运转或突然急停下来的那些机器的研臼中被研碎。岸边水果摊上煤气灯伴随着汨汨水聲在咝咝作响,人声鼎沸,一串串杂乱的没有煮熟的糖水果品中的水果在挤来挤去和上下跳动。
岸边一家饭馆的洗碗间里的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他们所给的地址是要我们回到这次远足的起点去。我们掉转头,反方向地把我们走过的整个路程重新走了一遍。因此,当我的向导把我安置进莫洛希尼广场附近的一家客栈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我刚刚走过了一段相当于威尼斯的整个星空的距离,不过是逆着它的运行方向而行的。如果那时有人问我威尼斯给我留下一些什么印象,我就会说:“明亮的夜色、小小的广场和看上去似乎很面熟的安安详详的人。” “好吧,朋友,我会把你安顿得像亲人一样!”老板,一个穿着一件纽扣未扣的脏衬衫的六十来岁的健壮老头儿,朝我大吼一声。“想要吃一点冷小牛肉吗?”他又吼了一声,目光仍然那样严峻,也没有从我的答话中得出任何结论。
老板大概是个好心人,却蓄着一把奥地利元帅式的大胡子来硬装出一副吓人的样子。他还记得奥地利人统治时期的情况,我也很快就发现他会说一点德语。可是在他看来,这似乎主要是军士的语言,所以我说的一口流利德语倒勾起了他的哀思——他感到德语从他当兵的那个时候起开始退化了。此外,他大概还患有胃灼热病。
他像踏着马镫似的霍地从柜台后面站了起来,极其凶残地朝一旁大声叫喊了一阵,脚步很有弹性地走到下面的小院子里去了,在那里我们相互作了自我介绍。院子里摆着几张小桌子,上面都铺着脏的桌布。“你一进来,我就对你产生了好感,”他幸灾乐祸地含含糊糊说出了这一句话,同时用一个手势表示请我坐下,自己也在与我相隔两三把椅子的另一把椅子上坐下来了,给我送来了啤酒和肉。
就这样,我住下后不间断地足足酣睡了10个小时,醒来时已是阳光明媚的早晨了。这时我才确信,自己真的已经置身于威尼斯城里。反射在天花板上的一簇簇碎小的日光点使我像置身于河轮的船舱里似的,它们正在说明这一点,还说明我马上就要起床,就要跑出去观赏市容了。
不管从哪个方向走向大广场,在快要接近它的时候,总会出现呼吸急促、步伐加快、两脚开始自动地赶上前去的那一瞬间。不管是从绸布店的方向,还是从电报局的方向走过去,道路在某个时刻都会变成类似于门槛的那种地方,前方便会展现出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广场敞开了怀抱,展现出大钟楼、教堂、中世纪领主的宫殿和三面环抱的柱廊。
逐渐地陶醉于这些景物时,你会感到威尼斯是一座被建筑物——上面提到的四种和另外几种类似的建筑物所盘踞着的城市。这种说法并不是讲究修辞。建筑师们用石料砌出的语言是高雅得任何修辞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此外,它身上像粘满小贝壳似的粘满了游客的长期的赞美之词。与日俱增的赞誉把最后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排挤出了威尼斯。空旷的宫殿里再没有空地了。一切都被美占领了。
当租好贡多拉准备去火车站的那些英国游客在登船之前最后一次在大广场上摆出一副似乎是在与活人道别的姿势时,你会更强烈地妒忌广场与他们要好,因为众所周知,欧洲没有一种文化会像英国文化那样贴近意大利文化。
有一天,就在这些帅旗桅杆的下面,聚集着靠几代人像金线般地编织在一起的3个巧妙地相互衔接起来的世纪,而在离广场不远的地方打盹的则是这3个世纪的舰队,它的船舰上的桅杆组成了一座一动也不动的密林。它好似在继续完成着城市的规划。顶阁里露出了索具,大桡战船的划手们在偷窥,他们在船上行动自如,如履平地。月夜里,一艘3层甲板的大船让自己的一侧朝着街道,用自己一动不动地施展出来的那种可怕的威慑力把整条街都牵制住。一些桅巡航战船也以同样的雄伟的姿态停泊着,从泊地欣赏着那些最幽静和最深邃的厅堂。就当年而言,这是一支很强大的舰队。它拥有的船只数目惊人。早在15世纪,除战船外,光是商船就有将近3500艘,配有7万名水手和船工。
这支船队是威尼斯的非杜撰的现实,是这个城市的动人传奇性的平凡底蕴。说得离奇一点,它那微微摇晃的总吨位是这个城市的坚实基础,是这个城市的地区基金,也是这个城市经商和关人的地下基地。在缆绳的套索里,感到苦闷的是被俘获的空气。舰队使人感到痛苦和压抑。然而,正像在两只相连通的器皿中一样,岸上也会有一种类似于赎金的东西升得与它的压力一样高。懂得这一点也就是懂得艺术是怎么欺骗自己的订货人的。
“潘塔隆内”这个词的来源是很有趣的。
它的近代词义是裤子,可是从前它指的是意大利喜剧中的一个角色。再早“piantaleone"这个词语说明威尼斯的战无不胜,其含意是:让(旗帜上)的雄狮竖立起来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征服者威尼斯。雄狮的标志意义大不相同地出现在威尼斯。古代监察官的楼梯上的、与大画家韦罗内塞和丁托列托的壁画为邻的那个可降落的“告密孔”就塑造成狮子的血盆大口。众所周知,这张“雄狮之口”曾给当时的一代人带来多大的恐惧。
艺术为奴役者兴建宫殿时,人们是信任它的。人们会认为它持有与大家共同的见解,日后还会分担共同的命运。但是正是后面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成为宫殿的语言的原来是忘却的语言,而根本不是被错误地硬加于宫殿的那种潘塔隆内语言。潘塔隆内的目标已化为灰烬,宫殿却保存下来了。
保存下来的还有威尼斯的绘画。从童年时起我就从复制品和博物馆的大量出口展品中熟悉了它的韵味。但是必须到它们的出生地去才能看到那幅画的真本,它不同于一幅幅的画,而像是一个金色泥塘,像是创作的原始泥潭之一。
當时我比现在我所要描述的更深刻和更恍惚地望着这一景观。当时我并没有努力朝现在要说明的那个方面去理解我所见到的一切。但是这多年来沉积在我心中的印象却与我要说的大致雷同,因此在我扼要的叙述中我不会背离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看到了什么样的观察会首先击中绘画本能。如何突然领会到一个被见之物在开始被人看见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大自然在被人发现后就会恩赐给人一片易加工的自由天地,画家也就会把这种朦胧欲睡的景观悄悄移上画布。必须看到卡尔伯乔和贝利尼的作品才能懂得什么是绘画。 我继而知道了,伴随着艺术技巧的繁荣而来的是什么样的混合主义,当画家和要画的自然景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时,就不可能指出三者——作画者、画出来的成品和被画对象中的哪一个在画布上把自己表现得最积极。正是由于这种含混不清,误解才能油然而生,时间会趁机在画师面前扭捏作态,并会认为自己似乎正在把他抬到自己昙花一现的雄伟高度。必须看到韦罗内塞和提香的作品才能懂得什么是艺术。
最后,由于当时对这些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估价,所以我认定一个天才只需要不多的条件就能脱颖而出。
周围有狮子的嘴脸,是到处都隐约可见的,是热衷于嗅遍一切东西的,是硬要过问所有人的隐私的,——即那些在自己的洞穴里暗中一个接一个地吞噬生命的狮子嘴。周围响彻假装永生的狮子吼,这种假永生之所以能不加以讪笑地被想出来,只是因为一切不朽的东西都在它的掌握之中,并牢牢地受狮子的支配。大家都感觉得到这一点,大家都安于这一点。只要感觉到这一点是无须有独特的才能的:大家都看得到这一点,而且都安于这一点。但是既然大家都共同安于这一点,那就是说这座动物园里应该还有一种谁也感觉不到和谁也看不到的东西。
这就是使天才的忍耐溢出杯口的那一滴水。谁会相信呢?画就的作品、作画者和被画对象的同一性,或者说得更广义一点:对直接真相的无动于衷——这就是使天才暴跳如雷的原因。这似乎是以他为代表给人类的一记耳光。于是一场风暴便会进入他的画布,它会用激情的决定性冲击荡涤混乱的技巧。必须看到威尼斯的米开朗琪罗——丁托列托的作品才能懂得什么是天才。
我离开威尼斯的前一天晚上,大广场上举行了彩灯音乐会。那里时常举行这种音乐会。广场周围的建筑物的正面从上到”下缀满了尖尖的小灯泡。从三面照亮广场的是一条黑白两色的透明标语牌。露天下的听众像刚刚走出澡堂并坐到灯火辉煌的大厅里那样红光满面。这想象中的舞会大厅的天花板上突然开始稀稀落落地下起小雨来了。雨刚刚开始下又蓦地停止了。彩灯的反光使广场上空腾起一层彩色薄雾。圣马可钟楼像一支红色大理石的火箭插入了那片把它的尖顶遮掉一半的粉红色烟雾之中。稍远处有一团团深橄榄色的蒸汽,蒸汽里像童话般神奇地隐藏着有五个圆顶的大教堂。广场的另一端颇似水晶宫。大教堂的广J廊上有四匹金灿灿的骏马,它们像是从古希腊奔驰而来,并像濒临悬崖似的在这里止步。
音乐会结束后,开始传来了一种像是磨盘发出的均匀的沙沙声。它早就在柱廊的周边回荡了,不过原先是被音乐声压住的。这是一群游手好闲的人在跳轮舞,他们的脚步声汇合在一起,酷似冰盘状滑冰场上的冰刀所发出的簌簌声。
女人在寻欢作乐的人群当中迅速地和怒气冲冲地走来走去,与其说她们是在诱惑人,还不如说是在威吓人。她们边走边转身,就像是想要把人家推开和消灭掉。她们挑衅般地弯着身躯,迅速消失在柱廊下面。当她们回过头来时,对着你的就是一张因披着威尼斯黑纱头巾而变成死灰色的脸。她们以激昂的速度迈出的快速步伐,与彩灯颤抖地闪出的一道道黑光很合拍。
我曾两次试图在诗作中表达出把我与威尼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感受。臨行的前夜,我在客栈里被吉他的琶音搅醒了。我一醒,琴声也停止了。我急忙走到窗前,窗下水波飞溅。我聚精会神地向远处的夜空张望,似乎那里可能会有戛然而止的吉他声的痕迹。看到我当时的眼神时,旁观者定会说我是半睡半醒地在考察威尼斯上空是否升起了一个新的星座,并准备在朦胧中把它称为“吉他星座”。
车站前的一条运河像一根盲肠似的,一直流向这座漂浮画廊的奇妙远景。我急忙走向票价便宜的汽艇停泊处。在这个城市里,汽艇代替了电车。

汽艇口鼻呛水,气喘吁吁。它身后的平静水面上拖着激起的浪花,像是它那没入水中的胡须。大运河两侧的宫殿也循着半圆形的轨迹在同样的水面上漂浮而过,离我们越来越远。它们名为宫殿,本来也可称为殿堂,但是不管怎么称呼也无法形容那在夜色朦胧中笔直地垂入渴湖的、用彩色大理石织就的壁毯,它就像中世纪武士竞技台上垂下的帷幔。
有一个特殊的油画中的东方。有一种根据崇拜古代星相家的传说得出来的星空的概念。有一个上古传下来的圣诞节浮雕:镀金的胡桃,表面喷上蓝色的石蜡。夜色中的威尼斯及其水中倒影的色调就属于这个系列。
汽艇一会儿停靠左岸,一会儿又停靠右岸,艇上的人不断地向乘客喊着:“FondacodeiTurchi!FondacodeiTedeschi!(土耳其区!德国区!)”似乎是想以此来把他们的胡桃木音阶更牢地安放在我这个俄国人的耳朵里。不过,街区的名称在自然与坚果毫无共同之处,它们只能使人想起多年前土耳其商人和德国商人在这里修建的客栈。
我听到了许许多多的街区名字,却不记得在哪个街区前我看到了第一条,或者说是第一条使我感到惊讶的贡多拉小艇。这时已经过了丽都桥。贡多拉是从旁边的一条小水巷无声无息地驶到运河里来的。横停在大运河上后,它开始向最近的一座宫殿的正门靠拢过去。它像是骑在一排慢慢地滚出来的波浪的圆肚子上,被人从院子里牵着漂到正门来的。它面前伸展出一条铺满月光的空旷无人的大水道,而它那被圆滚滚的水浪高高地驮着的梳状斧钺形船头轻灵地在天空中飞驰。贡多拉船夫的黑色身影也同样轻灵地在星空中奔驰。贡多拉头尾之间凹陷处的船舱顶盖不时地消失不见了,似乎被压入水中。
在此以前,根据别人的介绍,我已经决定最好是住在国立研究院附近的地区。我就在那里下了船。我不记得我是过桥走到左岸去了呢,还是留在了右岸。我只记得一个小小的广场。广场周围全都是那种与运河上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宫殿,只是颜色显得更灰暗和更肃穆而已。它们也是靠在陆地上的。
月色溶溶的广场上的人有站着的,有走来走去的,也有半躺着的。人数并不多,他们像是在用移动的、半移动的和不移动的躯体装饰这个广场。那是一个特宁静的夜晚。一对男女映入我的眼帘。他们没有相互把头转向对方,而是各自享受着默默无语的恬静境界,凝视着对岸的远处。这大概是一对正在休息的官邸仆人。先引起我注意的是男仆的稳重派头,他那剪短的斑白头发和他那件灰色的上衣。这些东西里有一种非意大利的情调。它们带有北欧的味道。然后我看到了他的脸。我好像觉得它是我以前已见到过的一张脸,只是记不得是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了。

我提着衣箱走到他跟前,用一种世界上并不存在而是我从前在试读但丁原著后所形成的方言,向他倾诉了我要找个投宿处的心事。他彬彬有礼地听完了我的话,沉思了片刻,问了身旁的女仆一个问题。后者摇了摇头。他掏出一只带盖的怀表,看了看时间,啪的一声盖上表盖,把它塞进西装背心的口袋里,继续沉思着用低一下头的动作邀请我跟着他走。我们绕过一个洒满月光的楼房,转进拐角后的一条漆黑的小巷。
我们沿着一些不宽于住宅走廊的石面小巷走去。它们有时会把我们引上一些短小的拱形石桥。桥两旁是渴湖支流,它们像沿着双手伸展出去的脏袖子管,里面的水挤得像是硬塞进歪木箱底的一卷波斯地毯。
拱桥上有人迎面走来,如果是一位威尼斯女市民,那么在她的身影出现以前,她的鞋子踩在街区石板路上所发出的橐橐声早就在预告她的临近了。我们在一条条狭得像缝隙似的、黑得像柏油似的小巷里徘徊寻路,横贯在这些小巷上方的是明亮的夜空,它一直不知在向何处伸延。好像有一条结籽的蒲公英绒毛正沿着整条银河飘去,好像只是为了让这一活动的光束通过,小巷才不时向两旁让出路来,形成一些广场和十字路口。我一面对我的同行人那张十分熟悉的脸感到惊讶,一面用一种并不存在的方言与他交谈,摇摇晃晃地从柏油走向绒毛,再从绒毛走向柏油,在他的帮助下寻找着最廉价的下榻处。
走到运河岸边,眼前出现一片宽阔的水域时,色彩就变了,混杂的人群取代了静谧的气氛。来来往往的汽艇载满了人,黑油油的运河水激起像打碎的大理石似的雪白的细水珠,并在火热地运转或突然急停下来的那些机器的研臼中被研碎。岸边水果摊上煤气灯伴随着汨汨水聲在咝咝作响,人声鼎沸,一串串杂乱的没有煮熟的糖水果品中的水果在挤来挤去和上下跳动。
岸边一家饭馆的洗碗间里的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他们所给的地址是要我们回到这次远足的起点去。我们掉转头,反方向地把我们走过的整个路程重新走了一遍。因此,当我的向导把我安置进莫洛希尼广场附近的一家客栈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我刚刚走过了一段相当于威尼斯的整个星空的距离,不过是逆着它的运行方向而行的。如果那时有人问我威尼斯给我留下一些什么印象,我就会说:“明亮的夜色、小小的广场和看上去似乎很面熟的安安详详的人。” “好吧,朋友,我会把你安顿得像亲人一样!”老板,一个穿着一件纽扣未扣的脏衬衫的六十来岁的健壮老头儿,朝我大吼一声。“想要吃一点冷小牛肉吗?”他又吼了一声,目光仍然那样严峻,也没有从我的答话中得出任何结论。
老板大概是个好心人,却蓄着一把奥地利元帅式的大胡子来硬装出一副吓人的样子。他还记得奥地利人统治时期的情况,我也很快就发现他会说一点德语。可是在他看来,这似乎主要是军士的语言,所以我说的一口流利德语倒勾起了他的哀思——他感到德语从他当兵的那个时候起开始退化了。此外,他大概还患有胃灼热病。
他像踏着马镫似的霍地从柜台后面站了起来,极其凶残地朝一旁大声叫喊了一阵,脚步很有弹性地走到下面的小院子里去了,在那里我们相互作了自我介绍。院子里摆着几张小桌子,上面都铺着脏的桌布。“你一进来,我就对你产生了好感,”他幸灾乐祸地含含糊糊说出了这一句话,同时用一个手势表示请我坐下,自己也在与我相隔两三把椅子的另一把椅子上坐下来了,给我送来了啤酒和肉。

就这样,我住下后不间断地足足酣睡了10个小时,醒来时已是阳光明媚的早晨了。这时我才确信,自己真的已经置身于威尼斯城里。反射在天花板上的一簇簇碎小的日光点使我像置身于河轮的船舱里似的,它们正在说明这一点,还说明我马上就要起床,就要跑出去观赏市容了。
不管从哪个方向走向大广场,在快要接近它的时候,总会出现呼吸急促、步伐加快、两脚开始自动地赶上前去的那一瞬间。不管是从绸布店的方向,还是从电报局的方向走过去,道路在某个时刻都会变成类似于门槛的那种地方,前方便会展现出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广场敞开了怀抱,展现出大钟楼、教堂、中世纪领主的宫殿和三面环抱的柱廊。
逐渐地陶醉于这些景物时,你会感到威尼斯是一座被建筑物——上面提到的四种和另外几种类似的建筑物所盘踞着的城市。这种说法并不是讲究修辞。建筑师们用石料砌出的语言是高雅得任何修辞手段都无法企及的。此外,它身上像粘满小贝壳似的粘满了游客的长期的赞美之词。与日俱增的赞誉把最后一丝矫揉造作的痕迹排挤出了威尼斯。空旷的宫殿里再没有空地了。一切都被美占领了。
当租好贡多拉准备去火车站的那些英国游客在登船之前最后一次在大广场上摆出一副似乎是在与活人道别的姿势时,你会更强烈地妒忌广场与他们要好,因为众所周知,欧洲没有一种文化会像英国文化那样贴近意大利文化。
有一天,就在这些帅旗桅杆的下面,聚集着靠几代人像金线般地编织在一起的3个巧妙地相互衔接起来的世纪,而在离广场不远的地方打盹的则是这3个世纪的舰队,它的船舰上的桅杆组成了一座一动也不动的密林。它好似在继续完成着城市的规划。顶阁里露出了索具,大桡战船的划手们在偷窥,他们在船上行动自如,如履平地。月夜里,一艘3层甲板的大船让自己的一侧朝着街道,用自己一动不动地施展出来的那种可怕的威慑力把整条街都牵制住。一些桅巡航战船也以同样的雄伟的姿态停泊着,从泊地欣赏着那些最幽静和最深邃的厅堂。就当年而言,这是一支很强大的舰队。它拥有的船只数目惊人。早在15世纪,除战船外,光是商船就有将近3500艘,配有7万名水手和船工。
这支船队是威尼斯的非杜撰的现实,是这个城市的动人传奇性的平凡底蕴。说得离奇一点,它那微微摇晃的总吨位是这个城市的坚实基础,是这个城市的地区基金,也是这个城市经商和关人的地下基地。在缆绳的套索里,感到苦闷的是被俘获的空气。舰队使人感到痛苦和压抑。然而,正像在两只相连通的器皿中一样,岸上也会有一种类似于赎金的东西升得与它的压力一样高。懂得这一点也就是懂得艺术是怎么欺骗自己的订货人的。
“潘塔隆内”这个词的来源是很有趣的。
它的近代词义是裤子,可是从前它指的是意大利喜剧中的一个角色。再早“piantaleone"这个词语说明威尼斯的战无不胜,其含意是:让(旗帜上)的雄狮竖立起来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征服者威尼斯。雄狮的标志意义大不相同地出现在威尼斯。古代监察官的楼梯上的、与大画家韦罗内塞和丁托列托的壁画为邻的那个可降落的“告密孔”就塑造成狮子的血盆大口。众所周知,这张“雄狮之口”曾给当时的一代人带来多大的恐惧。

艺术为奴役者兴建宫殿时,人们是信任它的。人们会认为它持有与大家共同的见解,日后还会分担共同的命运。但是正是后面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成为宫殿的语言的原来是忘却的语言,而根本不是被错误地硬加于宫殿的那种潘塔隆内语言。潘塔隆内的目标已化为灰烬,宫殿却保存下来了。
保存下来的还有威尼斯的绘画。从童年时起我就从复制品和博物馆的大量出口展品中熟悉了它的韵味。但是必须到它们的出生地去才能看到那幅画的真本,它不同于一幅幅的画,而像是一个金色泥塘,像是创作的原始泥潭之一。
當时我比现在我所要描述的更深刻和更恍惚地望着这一景观。当时我并没有努力朝现在要说明的那个方面去理解我所见到的一切。但是这多年来沉积在我心中的印象却与我要说的大致雷同,因此在我扼要的叙述中我不会背离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看到了什么样的观察会首先击中绘画本能。如何突然领会到一个被见之物在开始被人看见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大自然在被人发现后就会恩赐给人一片易加工的自由天地,画家也就会把这种朦胧欲睡的景观悄悄移上画布。必须看到卡尔伯乔和贝利尼的作品才能懂得什么是绘画。 我继而知道了,伴随着艺术技巧的繁荣而来的是什么样的混合主义,当画家和要画的自然景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时,就不可能指出三者——作画者、画出来的成品和被画对象中的哪一个在画布上把自己表现得最积极。正是由于这种含混不清,误解才能油然而生,时间会趁机在画师面前扭捏作态,并会认为自己似乎正在把他抬到自己昙花一现的雄伟高度。必须看到韦罗内塞和提香的作品才能懂得什么是艺术。
最后,由于当时对这些印象没有给予足够的估价,所以我认定一个天才只需要不多的条件就能脱颖而出。
周围有狮子的嘴脸,是到处都隐约可见的,是热衷于嗅遍一切东西的,是硬要过问所有人的隐私的,——即那些在自己的洞穴里暗中一个接一个地吞噬生命的狮子嘴。周围响彻假装永生的狮子吼,这种假永生之所以能不加以讪笑地被想出来,只是因为一切不朽的东西都在它的掌握之中,并牢牢地受狮子的支配。大家都感觉得到这一点,大家都安于这一点。只要感觉到这一点是无须有独特的才能的:大家都看得到这一点,而且都安于这一点。但是既然大家都共同安于这一点,那就是说这座动物园里应该还有一种谁也感觉不到和谁也看不到的东西。
这就是使天才的忍耐溢出杯口的那一滴水。谁会相信呢?画就的作品、作画者和被画对象的同一性,或者说得更广义一点:对直接真相的无动于衷——这就是使天才暴跳如雷的原因。这似乎是以他为代表给人类的一记耳光。于是一场风暴便会进入他的画布,它会用激情的决定性冲击荡涤混乱的技巧。必须看到威尼斯的米开朗琪罗——丁托列托的作品才能懂得什么是天才。
我离开威尼斯的前一天晚上,大广场上举行了彩灯音乐会。那里时常举行这种音乐会。广场周围的建筑物的正面从上到”下缀满了尖尖的小灯泡。从三面照亮广场的是一条黑白两色的透明标语牌。露天下的听众像刚刚走出澡堂并坐到灯火辉煌的大厅里那样红光满面。这想象中的舞会大厅的天花板上突然开始稀稀落落地下起小雨来了。雨刚刚开始下又蓦地停止了。彩灯的反光使广场上空腾起一层彩色薄雾。圣马可钟楼像一支红色大理石的火箭插入了那片把它的尖顶遮掉一半的粉红色烟雾之中。稍远处有一团团深橄榄色的蒸汽,蒸汽里像童话般神奇地隐藏着有五个圆顶的大教堂。广场的另一端颇似水晶宫。大教堂的广J廊上有四匹金灿灿的骏马,它们像是从古希腊奔驰而来,并像濒临悬崖似的在这里止步。
音乐会结束后,开始传来了一种像是磨盘发出的均匀的沙沙声。它早就在柱廊的周边回荡了,不过原先是被音乐声压住的。这是一群游手好闲的人在跳轮舞,他们的脚步声汇合在一起,酷似冰盘状滑冰场上的冰刀所发出的簌簌声。
女人在寻欢作乐的人群当中迅速地和怒气冲冲地走来走去,与其说她们是在诱惑人,还不如说是在威吓人。她们边走边转身,就像是想要把人家推开和消灭掉。她们挑衅般地弯着身躯,迅速消失在柱廊下面。当她们回过头来时,对着你的就是一张因披着威尼斯黑纱头巾而变成死灰色的脸。她们以激昂的速度迈出的快速步伐,与彩灯颤抖地闪出的一道道黑光很合拍。
我曾两次试图在诗作中表达出把我与威尼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那种感受。臨行的前夜,我在客栈里被吉他的琶音搅醒了。我一醒,琴声也停止了。我急忙走到窗前,窗下水波飞溅。我聚精会神地向远处的夜空张望,似乎那里可能会有戛然而止的吉他声的痕迹。看到我当时的眼神时,旁观者定会说我是半睡半醒地在考察威尼斯上空是否升起了一个新的星座,并准备在朦胧中把它称为“吉他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