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新世纪辅导员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加强心理教育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成才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
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又是学生事务的服务者,同时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于一体。辅导员的素质关系着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高校德育质量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辅导员心理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要有高尚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辅导员应具备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坚强意志;辅导员的个性意识要端正,要有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远大的理想、信念;要有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坚强意志;对工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对待有问题学生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具备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开阔、宽广的胸怀。
辅导员应当具有“猝然临之不惊,无加之而不怒”的胸怀;面对学生发生的各种情况,要认真调查,谨慎处理;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件事情,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的错误,以乐观的情绪和幽默的语言改善师生关系。
3.准确的个人角色定位和完善的自我意识。
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及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具有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情绪情感;具有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
辅导员心理素质现状
我校的学生辅导员,与其他高校情况基本相似,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但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与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辅导员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刻,知识面不够广博,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心理学知识;个人知识更新太慢、意识不够强。
2.辅导员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弱;科研意识不强、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和敏感性;缺乏挑战精神与创新意识。很多辅导员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得过且过;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方法欠妥和教育技能上的不足。如:对待学生态度简单粗暴,和学生称兄道弟等,这些都是不合适的工作手段和方法。
3.对辅导员工作的情感不够投入。从有关调查资料看,由于社会的认同问题、对待辅导员的政策与国家政策的滞后等问题,部分辅导员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很多辅导员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真正地去考虑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这势必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4.自我评价和角色意识的偏颇。其主要表现在:很多辅导员缺乏奉献意识,忽视对学生日常的管理,轻视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形成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一块跳板,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跳槽。
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岗前培训和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对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辅导员工作繁忙,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短,所以应坚持集中辅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而更关键的是要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态度。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对辅导员来说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2.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应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
3.开展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评价和考核。
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素质纳入对辅导员的考核范畴。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等相关科学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组织或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员联合组成评议小组,对辅导员心理素质、心理教育能力等进行定期综合评定考核,为辅导员评优、晋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庄丹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黄山学院学报2006,Vol,8,NO,6
[2]赵艳丽,高校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3-44
[3]吴文删,高校青年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对应策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2):11-11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
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又是学生事务的服务者,同时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于一体。辅导员的素质关系着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高校德育质量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辅导员心理素质是其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要有高尚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辅导员应具备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坚强意志;辅导员的个性意识要端正,要有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远大的理想、信念;要有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坚强意志;对工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对待有问题学生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具备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开阔、宽广的胸怀。
辅导员应当具有“猝然临之不惊,无加之而不怒”的胸怀;面对学生发生的各种情况,要认真调查,谨慎处理;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件事情,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的错误,以乐观的情绪和幽默的语言改善师生关系。
3.准确的个人角色定位和完善的自我意识。
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及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具有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情绪情感;具有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
辅导员心理素质现状
我校的学生辅导员,与其他高校情况基本相似,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但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与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辅导员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刻,知识面不够广博,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心理学知识;个人知识更新太慢、意识不够强。
2.辅导员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弱;科研意识不强、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和敏感性;缺乏挑战精神与创新意识。很多辅导员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得过且过;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方法欠妥和教育技能上的不足。如:对待学生态度简单粗暴,和学生称兄道弟等,这些都是不合适的工作手段和方法。
3.对辅导员工作的情感不够投入。从有关调查资料看,由于社会的认同问题、对待辅导员的政策与国家政策的滞后等问题,部分辅导员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很多辅导员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没有真正地去考虑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这势必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4.自我评价和角色意识的偏颇。其主要表现在:很多辅导员缺乏奉献意识,忽视对学生日常的管理,轻视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形成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一块跳板,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跳槽。
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岗前培训和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对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辅导员工作繁忙,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短,所以应坚持集中辅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而更关键的是要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态度。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对辅导员来说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2.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应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
3.开展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评价和考核。
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心理素质纳入对辅导员的考核范畴。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等相关科学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组织或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员联合组成评议小组,对辅导员心理素质、心理教育能力等进行定期综合评定考核,为辅导员评优、晋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庄丹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黄山学院学报2006,Vol,8,NO,6
[2]赵艳丽,高校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3-44
[3]吴文删,高校青年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对应策略,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7(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