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生活拓宽外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需要。生活不是孤立的存在,嫁接生活,让语文课堂能够接地气,与生活相容,拓宽语文教学外延。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语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反过来,在语文课堂中应该观照联系生活。学生是社会生活的成员组成,他们最先接触的、接触最多的就是生活世界。语文课堂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一、语文教育的现状
  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老师拿着语文书走进课堂,一学期的语文课,就是翻来覆去学这本书。课堂环节千篇一律:教师教,学生听。临近考试,题海战术,知识点的罗列,训练点的考察,这样的课堂停留在了语文的最表浅的层面,带上了浓重的“应试色彩”,学生这样学习语文,学出来的必然是“死语文”。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并且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呢?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新课标中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定义为了核心内容,提倡面向儿童的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实际,课堂中融入生活的原色。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中的活动,让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把教学课堂变成师生共处的和谐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中的互动。
  (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
  由于教材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所以课本中的写道的人物有时会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和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去甚远。有的课文内容虽然是学生常见或者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是他们却又很少深入了解或是广泛参与的。教师在教学时应着重指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去认识生活,还原课文的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形式来体会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情景或是所处的时代背景。
  笔者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由于年代相隔太远,学生并不了解革命历史背景以及经过。即便介绍课文发生的历史背景,学生的反应还是比较茫然。于是我就组织学生社会实践,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你的爷爷奶奶。通过爷爷奶奶的讲述介绍,以故事的形式叙述,使学生兴趣盎然。《夕阳真美》一文,如果没有看过夕阳的学生就很难感知到课文所描绘的壮观景象,在这里就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实地去观察夕阳的变化,了解夕阳西下时天空中会出现哪些变化。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就可以加强与文本的对话,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二)借助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盛兴为教学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丰富了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枯燥的讲解中脱离出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媒介,描绘的生动的场面,虽然不能直接还原当时的场景,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教材文字变得更生动,更鲜明,消除与学生的距离感,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美丽的丹顶鹤》这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发挥计算机技术,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看到美丽的仙鹤优雅的身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而能够将这份美感带到阅读中。通过现代多媒体课件可以制作还原出文字背后所描绘的美丽的场景,从而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从而置身其中感受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三)教学生活化,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教学如果脱离生活,浮荡于文字的表面,很显然,不能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即便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内容,想必也是不深刻的,更不能学有所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验。我们提倡教学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教学走向生活,依托文本,还原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嫁接生活与学习的桥梁,让生活为学所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得以积累和丰富。
  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突破常规课堂空间的束缚,把课堂延伸到了乡村野外,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生活,在获得丰富体验的同时,试图牵引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从不同角度充分感受大自然春天的魅力。最后,以“找春天”为主题,让孩子们写一段话,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作品精彩纷呈。
  (四)作业生活化,拓展学生生活的外延
  在大力提倡教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让生活对接学习的内容,改变以往单一、死板的作业方式,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生活化作业,让作业中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做作业,让学生摆脱“作业”也是种任务的烦恼,开发新型生活化作业,在体验快乐的同时,完成作业,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在教授在学习完《春到梅花上》以后,正值苏州的春天,我就布置孩子利用周末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苏州的湖边、山中、公园里找找春天,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课堂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是啊,语文要想学得好,还必须到课堂之外广阔的生活空间去学习,去历练。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天地非常广阔,让学生去尽情领略大自然这部伟大的书,去吸取大自然的乳汁,让学生尽情去翻阅浏览社会这部鸿篇巨制的无字书,去体悟社会万象的豪放与悲壮,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方洲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在小学的学习过程当中,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开端,因而,语文是所有科目的重中之重,也是今后学习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都是教学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环节。  一、教学者的角色定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学者的角色做出了一个新角度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者”、“引导者”这两
在当前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严重的虚假现象,虚假的情结、虚假的人物、虚假的情感,小学生过早地学会做“双面人”。虚假作文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指导时,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让“真实”重回小学生作文,这也是对小学生进行人文培养的内容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本文利用VB面向对象化的程序设计方法特点,结合工程测量中曲线测设中的具体要求及放样方法,编写了几个求解曲线放样参数的小程序。简化了繁镇的计算,并实现了放样参数的文本保存、编辑和打印等管理。
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很多高职高专学校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都开设了电算化会计专业。办好这个专业,前提是要
漫步在教室长廊里,你会看到每间教室门口都张贴着班级名片,这是特色班牌——上面有老师寄语、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班级全家福等。  近年来,学校着力建设班级文化,开展“一月份一主题”、“一年级一特色”、“一班级一品牌”的“三个一”活动,努力使班级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温馨“家庭”。  张扬个性  班主任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结合自身的优势和本班学生的特点、爱好,确立班级文化特色。有的班
介绍了某工程施工中的主要技术措施,指出了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自2011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校立足传统,放眼未来,基于对新课标目标的解读与学校育人宗旨的再认识,申报了《感悟生活:儿童生活日记教育的校本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旨在借助课题研究,深入推进我校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引领创新特色发展,以期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一、理论基石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