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批评,为何总会耿耿于怀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gaow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个网红朋友,每次做直播都会有很多粉丝期待,他最近问我说:“你碰到负评的时候会怎么办?”
  他说自己觉得很奇怪,平常得到一百个好评,都不觉得怎么样,但是只要看到一个负评,就会整个晚上睡不好觉。
  其實我也一样,偶尔有人留言批评的时候,也很想要跟他们争辩。
  还记得不久之前,我讲了一个心理学的沟通技巧后,就有人上来留了三个字──“外国人”。
  看到这个实在让我很气愤。因为我讲的心理现象是跨文化的,这份研究全世界都做过,也都被证实。而且,我认为当一个人这么说的时候,基本上他已经把自己与我隔离开来,他觉得自己是“本国人”,跟我就是不一样。无论他觉得我的理论是外国理论,还是认为我在国外长大,我就是个外国人。
  这两种假设都跟我想要给读者的建议没有任何关系,碰到这种人时,我就很想要与他争辩。
  但是我开始写回复的时候,心里又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这样的人,用三个字就可以耗掉我半小时的生命,值得吗?一点都不。
  真正值得的,是那些看了我的文章,因为获得共鸣或是对照自己的生活时有了新感触,上来留言跟我分享的朋友。这些才是真正值得交流的,不只是因为他们肯定了我的观点,而且是因为他们的回馈是有建设性的。甚至,如果有人很理智地提出相反意见,那也值得对话,因为可以在理性的辩论和推敲之中,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严谨。
  但是偏偏,就是有些人可以用几个字把你搞火!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说,人类都有所谓的“消极偏见”。意思是,我们对于负面的信息都会比较敏感,对于正面的信息就容易习以为常。所以一百个好评虽然让你开心,但只要有一个负评出现,哇!就能够把一百个好评带来的好感一笔勾销,这是我们对于负面信息的敏感度。
  学者认为,消极偏见是因为负面信息等于危险,而注意到危险,是我们的祖先能够生存下来的基本条件。
  自从我认识了自己的“消极偏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时,我就知道,不要被自己的本能牵着跑,做“对”的事情更重要。
  对于那个网红朋友,我也给他一样的建议:“你应该把你的精神和时间,留给那些值得的人── 能够让你的思想和言语更成熟的人。不要让自己降到酸民们的精神层级。”
  未来当我们越来越常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时,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碰到言语攻击和负评。
  这时候,我希望你可以记住这段话:认识自己的“消极偏见”,不要因为一个负评,影响了其他九十九个好评所给予你的肯定,坚持做“对”的事情,把精神留给愿意理性沟通的人。
其他文献
我真正需要懂得的东西:怎样生活,做什么人以及怎样做人——其大部分是我在幼儿园里学就的。智慧之源不在研究院之峰巅,而是在幼儿的玩具中。  从中,我学会了许多。比如,吃东西要和大家分享,做游戏得公平合理。不能打人。又如,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人家的东西不能拿;伤害了旁人要道歉,借用了的东西要物归原主。再如,饭前要洗手;生活要節制;既要学习,又要思考;图画歌舞、玩耍劳作每天不能少。  再如,中午要午睡一会儿
【摘 要】本文在追溯微电影历史源头、兴起动因及初始概念的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微电影”的定义进行了再度阐释。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微电影的制播正朝着创作主体多元化、作品类型多样化、传播平台复合化方向迈进。如何抓住“互联网 ”和短视频蓬勃兴起的契机,基于大数据分析创作出更多品质精良的短视频微电影,将直接关系到微电影未来的发展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微电影;短视频微电影;影视短片;移动互联网  
過去影响了现在,现在必将影响将来。只要你一息尚存,一切都还不算晚;只要你想改变,变化就会发生。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的范围就比较狭小了,但狭小并不等于消失,永远不会有一个不能突破的界限。你可以奔突而去,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很喜欢一句话——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我们一生都需要成长,直到死亡。  骨骼的成长,在二十几岁就已经完成了,从那以后,我们不再长高。但是,骨骼细胞还是在不断的更新当中,每
“旅行,不只是為了出发,还是为了回家。”——在许多相关演讲场合里,我常常一再地这么说。  旅行,是人与这个世界互动、对话的一种方式。借着远走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而丰富自己的见识、视野与心灵。  然而在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互动与体验过程里,还能一步一步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知道怎么面对这个世界,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