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威信”误区及其衡量标志

来源 :现代校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格角度和自然人视角来分析,校长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校长是毫无特权可言的,甚至手中“赏罚”的权力,都必须在得到广大教师最普遍认可的前提下才能行使。那么,用什么来体现校长意图,促使教师对校长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归属感和服从感呢?我们认为,用威信。
  但是,现实中还存在对威信的偏颇认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常见的误区。
  误区1:“距离”即威信。孔子说“近之则不肖”,现代美学又说“距离产生美”。所以有人认为威信来自于距离感,一个校长应以神秘的面貌出现在教师面前。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对未知的东西是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而这二者都是威信产生的基础。尤其是当一个校长为了神秘而神秘,为了威严而威严时,就会显得不伦不类。教师是很有判断力的。故弄玄虚对己而言是一种无自信的表现,对人而言是一种愚弄,决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如果为了神秘的威信而与教师保持一定的距离,最终将导致教师对校长产生极度的不信任感,他们会疏远校长,会对校长敬而远之,“惹不起,躲得起”。
  误区2:“好感”即威信。有些校长充当一种“老好人”式的角色,想以此来赢得教师对自己的“好感”,他们丝毫不敢冒触动教师不当利益的风险,甚至为了不得罪人而“讨好”教师服从自己领导的目的,而到了某种姑息迁就的程度。但是,好感决不等于威信,“好好先生”是绝对做不了现代学校的真正有威信的校长的,这只能让教师产生“懦弱无能”“缺乏主见”等嘲讽性认识,这样的校长有何威信可言呢?
  误区3:“清高”即威信。一般而言,任何一个校长必然会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有人认为,校长为树立威信就要时时处处显得比教师高明。其实,这毫无必要。有位校长在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时,指出一位教师听课笔记的简单草率,该教师微有不服之态。此校长立即找出一堂他听过的课的笔记,顺手拿笔在本子上飞龙游走,把简单的地方补充详细,并且还写出了对该课的意见和建议。围观教师一时为之叹服。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么不失为以行动树立威信的范例。错就错在该校长以下的言行。该校长一拍胸脯说道:不是吹牛,水平没有你高,能力没有你强,我敢做这个校长吗?此君把威信理解为轻狂了。这种狂傲反倒是给人一种极端不自信的感觉,显然,此君并没有对自己作为一校之长的工作性质和存在角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误区4:“压服”即威信。这其实是封建家长制式的东西。有些校长认为威信就是我说你听,我令你做,不得违背,习惯于用权力来压服教师,甚至于“牛不喝水强按头”。如有稍悖,就轻率地用惩罚措施。这种“威信”必然只是表面上的,如果你想培养自己的教师阳奉阴违的能力,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误区5:“说教”即威信。我们应当承认,善于言辞表达是一项优秀的校长素质,毕竟“木讷为优”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因此,有些校长片面地认为在各种场合“多讲话,多演说”会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正所谓言多必失,言多必无信。一言堂式的谈话必然会沦为一种说教。言不在多,而在于能切中要害,打动人心。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的人必须首先是一个能让对方愿意开口说话的人。
  误区6:“刚愎”即威信。“人无完人”,有缺点和错误且勇于承认改正缺点、错误的人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可是,有些校长都有“护自己短”的倾向,他们明知自己错了,却不许教师议论和反对。这是一种“虚荣”心理在作怪,当这种虚荣上升到一种偏执的程度,便会表现出一种神经质的刚愎自用。其实,这种表面的“刚”,恰恰是内心无“刚”、缺乏勇气的表现。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从一个人看待别人错误的方式上可看出他是否宽厚;而从他对待自己错误的方式上则更可判断出他是否独立与坚强。”
  那么,我们如何衡量一个校长是否具有威信呢?笔者认为下面的“四力”是其主要标志:
  1.感召力。校长的指令很有执行力,令出则行,禁出则止,一呼而百应,不但接受指挥的教师所占的比重大,而且指挥的灵敏度很高。
  2.亲和力。校长应能成为一个被欢迎的角色,使教师能主动接近你,主动缩短心理距离,乐于向你袒露心胸,乐于听你的教诲。
  3.影响力。校长的语言、行动、举止、装束等都将成为教师乐于效仿的因素,尤其是校长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将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程度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4.凝聚力。教师以一种强烈的归属心理凝聚在校长周围,乐于接受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团队。
  我们经常说:“能对个人行为负责的人是一个合格的人。”而能对学校群体行为主动承担责任的人便是一个真正有威信的优秀的校长,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有领袖气质的校长。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