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示范校建设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它涵盖建设的背景与基础、建设的思路与目标、建设的组织与保障、建设的实施与进度、建设的经费与预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以“内涵、特色、创新”为核心的重点专业建设。目前,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以安徽省淮南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淮南技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以下简称:汽修)专业为个案,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
关键词:中职示范校;校企合作;汽修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54-02
一、引言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期,虽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省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一,但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家所认可。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专业建设之路,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特性,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政府等有关部门的优质资源,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淮南技校汽修专业始建于2006年,办学起点高、发展速度快、教学模式新,2010年10月,被安徽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汽修专业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先后与芜湖奇瑞汽车、陕汽重卡淮南专用汽车、江淮汽车、中化三建汽车修理厂、淮南市大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订单培养比例达42%,校企合作业已初具规模。良好的专业现状,为中职示范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15年国家对第三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的节点上,通过两年实施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努力把汽修专业建成“品牌专业”,一方面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汽修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地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二、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建立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构建“行政、市场、教育”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陕汽重卡淮南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淮南市政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公司成立伊始,由市人社局牵头,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淮南技校成为该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并就人才培养、考核评价、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方案、规定,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淮南技校被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批准为“安徽省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淮南考点”,承担全市乃至省内外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市运管处制定《淮南市机动车维修人员资格培训考核办法》,学校加强与汽车维修企业的密切联系,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与考核,进一步提高了淮南市机动车维修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试行“三证书”制度。实行从业资格制度是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在全省范围内面向机动车维修企业推行的一项行业准入制度的举措,淮南市运管处根据省局文件精神,在对机动车维修企业、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4S店审批、信誉考核等方面,要求在岗员工持有相关学历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从事机动车维修岗位的员工同时具备相关工种中级及以上技术等级水平。汽修专业根据市运管处相关政策,2012年9月,在与“淮南市大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注明实行“三证书”制度,“三证书”即:毕业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汽车维修工中级) 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机修、电修、钣金、涂漆)。这是汽修专业的首创之举,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时就能持证上岗,企业可以更加宽裕地安排在职员工进行培训,该专业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与更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可谓一举多赢。
3.提升内涵,校企合作层次深化。(1)构建“技能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汽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规划和发展提出建议。通过对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淮南鑫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走访,根据反馈信息,制定“技能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系列課程和教材,并组织教学实施。贯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思想,探索实施适合职教规律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集“教与学、工与产”的多功能实训场所。探索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推行“取证代考”的考试制度。建立校外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确保顶岗实习行之有效;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服务制度,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2)打造“理实一体、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名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活动,影响一批教师逐渐成为本地区课程改革的骨干,发挥工作室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成长探索和教育研究的作用。通过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进一步加快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改变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现象,进而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校企合作让在校的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管理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将企业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直观接触到企业工作现实场景,这对学生了解企业,实现与即将从事的职业或岗位“零距离”对接大有裨益,企业也将是最终的受益者之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造一支“理实一体、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3)建立“企业实景、教产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参照淮南江淮宾悦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生产、管理标准,扩建了汽车维修、美容与装潢实训室;委托淮南市汽运驾校新建了模拟驾驶实训室和驾驶基地;与淮南宜修连锁合作,建立了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做到了“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全按照企业、行业标准进行,不仅能够满足对学生的培养和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而且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这对于汽修专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成立了汽车专业建设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整个专业规划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构建了“技能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完成了3门精品课程、4门网络课程和3本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配置了1门教学仿真软件,进一步完善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学生获“双证书”率达到95%;“三证书”订单班级获“三证书”率达到72%。
2.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在专业层面上发挥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2名专业带头人和6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所有专业课教师参与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发表论文著作共计11篇。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機制建设。签订校企合作协议8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并组织教学实施,建立了顶岗实习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和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制度,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生和合作企业的毕业生及企业进行双向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达90%以上。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拥有由顶岗实习生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服务与管理团队,秉承“真诚服务,贴心关怀”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成为淮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汽车维修服务中心,为有车一族提供了高质、快捷、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汽车维修企业一类18家,二类64家,三类45家,年培训与鉴定达500人次以上,一次性通过率达78%,进一步促进了淮南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了维修人员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持证上岗率,提升了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受到省、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及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四、结语
淮南技校示范校建设紧紧围绕着“内涵、特色、创新”的要求,努力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校企合作进行建设的。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各中职示范校建设都会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示范校建设的逻辑起点,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示范校建设的各项指标。淮南技校汽修专业正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把汽修专业建设成一个以“汽车维修”为中心,辐射“汽车驾驶、汽车检测、汽车营销、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考核”等多方向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0]9号.2010.
[2]周俊.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
[3]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关键词:中职示范校;校企合作;汽修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54-02
一、引言
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期,虽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省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一,但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家所认可。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专业建设之路,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特性,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政府等有关部门的优质资源,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淮南技校汽修专业始建于2006年,办学起点高、发展速度快、教学模式新,2010年10月,被安徽省人社厅认定为省级重点专业。汽修专业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先后与芜湖奇瑞汽车、陕汽重卡淮南专用汽车、江淮汽车、中化三建汽车修理厂、淮南市大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订单培养比例达42%,校企合作业已初具规模。良好的专业现状,为中职示范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15年国家对第三批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的节点上,通过两年实施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学校努力把汽修专业建成“品牌专业”,一方面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汽修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走改革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地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二、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1.建立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构建“行政、市场、教育”相结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陕汽重卡淮南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是淮南市政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公司成立伊始,由市人社局牵头,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淮南技校成为该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并就人才培养、考核评价、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方案、规定,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淮南技校被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批准为“安徽省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淮南考点”,承担全市乃至省内外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市运管处制定《淮南市机动车维修人员资格培训考核办法》,学校加强与汽车维修企业的密切联系,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与考核,进一步提高了淮南市机动车维修人员的技术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试行“三证书”制度。实行从业资格制度是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在全省范围内面向机动车维修企业推行的一项行业准入制度的举措,淮南市运管处根据省局文件精神,在对机动车维修企业、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4S店审批、信誉考核等方面,要求在岗员工持有相关学历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从事机动车维修岗位的员工同时具备相关工种中级及以上技术等级水平。汽修专业根据市运管处相关政策,2012年9月,在与“淮南市大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特别注明实行“三证书”制度,“三证书”即:毕业证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汽车维修工中级) 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机修、电修、钣金、涂漆)。这是汽修专业的首创之举,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时就能持证上岗,企业可以更加宽裕地安排在职员工进行培训,该专业也可以运用这一模式与更多家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可谓一举多赢。
3.提升内涵,校企合作层次深化。(1)构建“技能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汽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规划和发展提出建议。通过对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有限公司、淮南鑫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走访,根据反馈信息,制定“技能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系列課程和教材,并组织教学实施。贯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思想,探索实施适合职教规律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建立集“教与学、工与产”的多功能实训场所。探索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推行“取证代考”的考试制度。建立校外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确保顶岗实习行之有效;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服务制度,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2)打造“理实一体、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名师工作室,通过传帮带活动,影响一批教师逐渐成为本地区课程改革的骨干,发挥工作室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成长探索和教育研究的作用。通过赴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进一步加快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改变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现象,进而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校企合作让在校的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管理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将企业的工艺、方法和技术及时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直观接触到企业工作现实场景,这对学生了解企业,实现与即将从事的职业或岗位“零距离”对接大有裨益,企业也将是最终的受益者之一。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打造一支“理实一体、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3)建立“企业实景、教产结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参照淮南江淮宾悦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生产、管理标准,扩建了汽车维修、美容与装潢实训室;委托淮南市汽运驾校新建了模拟驾驶实训室和驾驶基地;与淮南宜修连锁合作,建立了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做到了“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完全按照企业、行业标准进行,不仅能够满足对学生的培养和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而且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这对于汽修专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中职示范校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成立了汽车专业建设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整个专业规划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构建了“技能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完成了3门精品课程、4门网络课程和3本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配置了1门教学仿真软件,进一步完善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监控,学生获“双证书”率达到95%;“三证书”订单班级获“三证书”率达到72%。
2.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在专业层面上发挥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2名专业带头人和6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所有专业课教师参与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发表论文著作共计11篇。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機制建设。签订校企合作协议8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并组织教学实施,建立了顶岗实习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和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制度,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生和合作企业的毕业生及企业进行双向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达90%以上。淮南技翔汽车修理厂拥有由顶岗实习生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服务与管理团队,秉承“真诚服务,贴心关怀”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成为淮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汽车维修服务中心,为有车一族提供了高质、快捷、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汽车维修企业一类18家,二类64家,三类45家,年培训与鉴定达500人次以上,一次性通过率达78%,进一步促进了淮南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成长与发展,提高了维修人员的理论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和持证上岗率,提升了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受到省、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及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四、结语
淮南技校示范校建设紧紧围绕着“内涵、特色、创新”的要求,努力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校企合作进行建设的。
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各中职示范校建设都会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示范校建设的逻辑起点,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示范校建设的各项指标。淮南技校汽修专业正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把汽修专业建设成一个以“汽车维修”为中心,辐射“汽车驾驶、汽车检测、汽车营销、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机动车维修人员从业资格培训考核”等多方向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0]9号.2010.
[2]周俊.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战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
[3]彭瑜.关于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推进策略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