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Goffman在1963年将病耻感定义为:对个体或群体的明显身体或行为特性,产生负面及错误的社会态度,使其拥有者在他人眼里丧失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1]。病耻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健康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offman在1963年将病耻感定义为:对个体或群体的明显身体或行为特性,产生负面及错误的社会态度,使其拥有者在他人眼里丧失社会信誉或社会价值[1]。病耻感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健康领域,如艾滋病、精神疾病、癌症、身体残障等。精神疾病病耻感(stigma of mcntal illness )测评工具是推动精神疾病病耻感研究走向科学化和深入化的主要动力之一。国外已研发出多种针对精神疾病病耻感的测评工具,但是国内精神病病耻感测评工具的研究相对滞后。现就应用于精神疾病病耻感测评工具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精神疾病病耻感的评估与干预等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以及为本土化测评工具的研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其他文献
新时期以来,朱立元不但就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体系、方法、范畴,以及现实主义、典型、典型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发表了颇有价值的意见,而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对一度流行的人物性
《诗经·鲁颂·閟宫》篇中“三寿作朋,如岗如陵”之“三寿”历来众说不一,《毛传》解“寿”为“考”,《郑笺》释“三寿”为“三卿”,朱熹认为其义不详,现代仍众说纷纭.经笔者
本文试图通过具体文艺作品的生产与流通,分析推动共和国初期文艺机制变革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探索文艺生产场域的运作逻辑,如文艺政策对于“工农兵写作”与“写工农兵”的偏
赵景深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从北新书局交往开始,两人互为知己,互为补璧,在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后人留下重要的文化遗产。
Zhao Jingshen and
本文以歌德及其《浮士德》、席勒及其《退尔》、尼采及其《苏鲁支语录》的现代中国接受史作为研究基础,讨论“诗人巨像”与“文学镜像”的二元互补关系,既强调接受维度的变形
现代文学批评史写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是正统文学史观自身的修复期和瓦解期。王永生主编的现代文学批评史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要维护正统文学史观蕴含的历史总体性
作为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王阳明为巩固明王朝政权、强化江西福建广东等地边远地区的社会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王阳明在福建的一系列活动,指出两次福
在详细介绍歌华、百视通、电广传媒及即将上市的江苏有线2013年总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其2014年的发展战略及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行业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为了揭示沙地云杉种群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寻找影响沙地云杉林天然更新的瓶颈因子,应用格局分析和灰关联分析的方法对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地云杉林的天然更新
在分析传统教学法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动物病理学的课程特点,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了案例选择需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