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本论文受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060XJ1513105】
摘要:加强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是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当前实际开发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框架,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压力测试;信用风险;风险因子;情景设置
一、引言
加强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是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以往的风险管理模式无法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及时地做出预警提示的缺陷,针对这一缺陷,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纷纷做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改革。其中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由于能够有效识别系统性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提示,逐渐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工具。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展开宏观压力测试,有助于我们认清未来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和识别影响金融稳定的脆弱点,这对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二、压力测试的执行框架
根据IMF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的FSAP手册,以及其他宏观压力测试的相关文献,将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执行流程绘制如图1所示。
(一)确定要评估的风险类型
由图1可知,展开压力测试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所要评估的风险类型。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混合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其最主要的风险。据世界银行对历年银行业危机研究结果显示,信用风险管理不善是商业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对于我国而言,信用风险不仅是银行业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整个金融系统是否稳定的关键所在。
首先,信贷资产占据了我国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半数以上的比例。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3年末,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和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各项贷款资产额度分别为382144亿元和196162亿元,占比分别为57.38%和59.20%。其次,银行系统是我国资金融通的最主要渠道,银行业在我国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显示,截止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51.35万亿元,而同期的证券业机构和保险业机构的资产总额仅约为4.52万亿元和8.3万亿元。最后,信用风险与经济运行周期密切相关,通常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会增大,信用风险往往会增加。近年来经济增速减缓,不良贷款率余额和比率均有所上升。因此,综合以上所述,选取信用风险作为宏观压力测试的评估风险类型对防范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二)确定风险因子
压力测试的第二步就是要确定风险因子。
压力情景的构建是宏观压力测试的核心,而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又是构建压力情景的关键。本文基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考虑,认为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造成冲击的宏观经济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政策冲击
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信贷行为、风险承担关系十分密切。扩张性(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显著增大(缩小)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其效应的大小受到银行资本状况的约束。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预期,提升风险容忍度,提高风险承担意愿,以Taylor为首的一些学者就认为次贷危机爆发前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2008年7月,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和不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人民银行放弃之前从紧的货币政策,转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贷款规模急剧扩大。如200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91万亿元,2009年和2010年便分别高达9.5万亿元和8万亿元。而2011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货币供给量回归常态是“最主要的任务”。受此政策影响,货币供应量增长趋缓,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压力在不断加强,如2013年银行业就两度出现“钱荒”。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正受到因货币政策立场由松到紧转变而形成的货币政策冲击,银行信用风险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冲击波动。图2描述了2007-201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的变化情况。
2、利率市场化冲击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一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巴曙松等,2012)。当前,货币市场的绝大多数产品已经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定价,仅余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受到管制。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对我国银行业冲击最大的一步。
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影响重大,主要体现在存贷利差、行业集中度、经营模式等方面,其中最为基础的冲击是对存贷利差波动影响。巴曙松等(2012)的研究表明,银行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会缩窄,但是长期看会趋于稳定甚至扩大。我国银行目前大多是以利息收入为核心的盈利模式,存贷利差的变化对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利率市场化初期的利差收窄效应可能会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3、房地产市场冲击
过去的十多年里,受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的鼓舞,房地产贷款质量表现抢眼,收益率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项贷款的平均水平,成为各银行利润的主要增长点,更是为各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和降低不良贷款率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此,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贷款行业集中度也不断攀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披露,2013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1.9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14.61万亿元,占比20.32%。房地产市场过高的贷款集中度对中国金融业稳定性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是对中国银行业而言更是如此。 同时房地产市场高度依赖于银行系统,有研究结果显示,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70%左右的资金来源于银行系统,同时银行资金在房地产市场开发、经营、周转、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以说,银行系统资金支持着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需求,银行系统承担着房地产市场几乎所有的风险,而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中国银行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4、经济增长放缓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增长速度维持在高位运行,客观上讲,经济高速发展为我国银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一项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为支撑实体经济,我国银行业贷款增长速度也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实际上,银行系统贷款规模的高速扩张会给其自身带来过重的负担,但到目前为止这种负担一直都被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高额回报所消化。但从2012年“十二五”规划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来,经济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从“粗放式”到“集约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阵痛期,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如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增速都低于8%。这很有可能会造成上述局面难以为继,而以往积聚的风险,尤其是经济危机期间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爆发式信贷增长,同时也可能会短期内集中暴露,这无疑会对我国银行业带来可以预见的巨大冲击。
(三)设定压力情景
压力测试的第三步就是要设定合理的压力情景。
原理适用范围优点缺点
历史情景法参照过去发生过的金融危机中宏观经济因子波动幅度适用于经历过数次金融危机和拥有完整经济周期、高度发达的市场体系和银行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符合"极端且可能"的客观要求,降低压力测试过程中的主观设计成分历史不可能重复,当前金融体系高速变迁,呈现出许多新工具、新变化
假设情景法(主观情景法、相关情景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等)专家选择风险因子并设定变动大小;或根据风险因子相关性调整其他风险因子的变动幅度;或假定宏观经济因子符合某种统计分布 适用于未经历过金融危机或是市场体系、金融体系较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兴国家不拘于历史数据,可根据测试者经验和对当前风险因子识别来灵活设计压力值主观性较强,若处置不当,容易脱离实际,结果将毫无意义
宏观经济冲击情景的设定是宏观压力测试的关键所在,而宏观经济冲击情景设定的关键又在于对“极端且可能”(extreme but plausible)事件的界定,这在以往的文献中往往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压力情景的构造方法则主要有历史情景法和假设情景法,详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发现,压力情景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但要正确模拟某个作为压力源的宏观因子冲击变化,并引发其他宏观因子变化的压力情景,不仅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同时也离不开精确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完美的压力情景既要符合测试主体的实际情况,又要对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做出合理预期,这样得到的压力测试结果才具有实际意义。
(四)压力测试的执行和结果分析
压力测试的最后两部分就是执行压力测试和报告测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压力测试的执行方法多种多样,但目前比较公认和统一认知的有情景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最大损失分析法和极值分析法四种,前两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又更加地普遍。敏感性分析法主要测量的是单个风险冲击对测试主体的某种风险类型造成的影响,如当GDP增长率下降一个百分点的时候,某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提高百分之几。该方法使用简单,便于操作,但完全忽略了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又不及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比敏感性分析法更为复杂,不仅需要对承压指标、风险因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还要构建合适的模型识别各风险因子之间、承压指标与风险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良好地界定风险因子的冲击大小和来源。尽管情景分析法要求更高,但在准确性方面其他方法难以比肩,因此情景分析法成为当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压力测试方法。如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一篇工作论文(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2001)中披露了全球43家银行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开展情况,其中国际活跃银行中有64%采用情景分析法,从事全球证券买卖的银行选择情景分析法的更是高达74%。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朱元倩,2010.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学家,(2):70-79.
[2]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2012.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33-46.
[3]华晓龙,2009.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117-128.
[4]Franciso V.,Benjamin M.T.,Marcos S.,2012.A macro stress test model of credit risk for the Brazilian banking sec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8:69-83.
[5]Wong J.,Choi K.F.and Fong T.,2008.A Framework for Stress Testing for Bank's Credit Risk[J].The Journal of Risk Model Validation,1:3-23.
作者简介:黄梦超(1990-),男,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研究方向:货币银行。
【本论文受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060XJ1513105】
摘要:加强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是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当前实际开发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框架,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压力测试;信用风险;风险因子;情景设置
一、引言
加强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是后危机时代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以往的风险管理模式无法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及时地做出预警提示的缺陷,针对这一缺陷,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纷纷做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改革。其中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由于能够有效识别系统性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提示,逐渐成为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工具。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展开宏观压力测试,有助于我们认清未来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和识别影响金融稳定的脆弱点,这对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二、压力测试的执行框架
根据IMF和世界银行联合推出的FSAP手册,以及其他宏观压力测试的相关文献,将信用风险宏观压力测试执行流程绘制如图1所示。
(一)确定要评估的风险类型
由图1可知,展开压力测试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所要评估的风险类型。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混合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其最主要的风险。据世界银行对历年银行业危机研究结果显示,信用风险管理不善是商业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对于我国而言,信用风险不仅是银行业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更是整个金融系统是否稳定的关键所在。
首先,信贷资产占据了我国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半数以上的比例。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3年末,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和中资全国性中小银行的各项贷款资产额度分别为382144亿元和196162亿元,占比分别为57.38%和59.20%。其次,银行系统是我国资金融通的最主要渠道,银行业在我国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据《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显示,截止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51.35万亿元,而同期的证券业机构和保险业机构的资产总额仅约为4.52万亿元和8.3万亿元。最后,信用风险与经济运行周期密切相关,通常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会增大,信用风险往往会增加。近年来经济增速减缓,不良贷款率余额和比率均有所上升。因此,综合以上所述,选取信用风险作为宏观压力测试的评估风险类型对防范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二)确定风险因子
压力测试的第二步就是要确定风险因子。
压力情景的构建是宏观压力测试的核心,而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又是构建压力情景的关键。本文基于当前经济形势的考虑,认为可能对银行信用风险造成冲击的宏观经济因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政策冲击
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信贷行为、风险承担关系十分密切。扩张性(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显著增大(缩小)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其效应的大小受到银行资本状况的约束。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会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预期,提升风险容忍度,提高风险承担意愿,以Taylor为首的一些学者就认为次贷危机爆发前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
2008年7月,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和不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人民银行放弃之前从紧的货币政策,转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加快,贷款规模急剧扩大。如2008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91万亿元,2009年和2010年便分别高达9.5万亿元和8万亿元。而2011年我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货币供给量回归常态是“最主要的任务”。受此政策影响,货币供应量增长趋缓,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压力在不断加强,如2013年银行业就两度出现“钱荒”。可以看出,中国银行业正受到因货币政策立场由松到紧转变而形成的货币政策冲击,银行信用风险可能会出现剧烈的冲击波动。图2描述了2007-201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的变化情况。
2、利率市场化冲击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一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巴曙松等,2012)。当前,货币市场的绝大多数产品已经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定价,仅余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受到管制。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对我国银行业冲击最大的一步。
从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影响重大,主要体现在存贷利差、行业集中度、经营模式等方面,其中最为基础的冲击是对存贷利差波动影响。巴曙松等(2012)的研究表明,银行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会缩窄,但是长期看会趋于稳定甚至扩大。我国银行目前大多是以利息收入为核心的盈利模式,存贷利差的变化对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利率市场化初期的利差收窄效应可能会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3、房地产市场冲击
过去的十多年里,受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的鼓舞,房地产贷款质量表现抢眼,收益率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各项贷款的平均水平,成为各银行利润的主要增长点,更是为各银行调整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和降低不良贷款率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此,房地产行业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贷款行业集中度也不断攀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2013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披露,2013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1.9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14.61万亿元,占比20.32%。房地产市场过高的贷款集中度对中国金融业稳定性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是对中国银行业而言更是如此。 同时房地产市场高度依赖于银行系统,有研究结果显示,在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70%左右的资金来源于银行系统,同时银行资金在房地产市场开发、经营、周转、销售等各个环节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以说,银行系统资金支持着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需求,银行系统承担着房地产市场几乎所有的风险,而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中国银行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4、经济增长放缓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增长速度维持在高位运行,客观上讲,经济高速发展为我国银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一项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为支撑实体经济,我国银行业贷款增长速度也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实际上,银行系统贷款规模的高速扩张会给其自身带来过重的负担,但到目前为止这种负担一直都被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高额回报所消化。但从2012年“十二五”规划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来,经济结构性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转型升级进入从“粗放式”到“集约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阵痛期,经济增速出现明显放缓,如2012年和2013年的经济增速都低于8%。这很有可能会造成上述局面难以为继,而以往积聚的风险,尤其是经济危机期间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爆发式信贷增长,同时也可能会短期内集中暴露,这无疑会对我国银行业带来可以预见的巨大冲击。
(三)设定压力情景
压力测试的第三步就是要设定合理的压力情景。
原理适用范围优点缺点
历史情景法参照过去发生过的金融危机中宏观经济因子波动幅度适用于经历过数次金融危机和拥有完整经济周期、高度发达的市场体系和银行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符合"极端且可能"的客观要求,降低压力测试过程中的主观设计成分历史不可能重复,当前金融体系高速变迁,呈现出许多新工具、新变化
假设情景法(主观情景法、相关情景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等)专家选择风险因子并设定变动大小;或根据风险因子相关性调整其他风险因子的变动幅度;或假定宏观经济因子符合某种统计分布 适用于未经历过金融危机或是市场体系、金融体系较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兴国家不拘于历史数据,可根据测试者经验和对当前风险因子识别来灵活设计压力值主观性较强,若处置不当,容易脱离实际,结果将毫无意义
宏观经济冲击情景的设定是宏观压力测试的关键所在,而宏观经济冲击情景设定的关键又在于对“极端且可能”(extreme but plausible)事件的界定,这在以往的文献中往往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压力情景的构造方法则主要有历史情景法和假设情景法,详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发现,压力情景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但要正确模拟某个作为压力源的宏观因子冲击变化,并引发其他宏观因子变化的压力情景,不仅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同时也离不开精确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专家的经验和判断。完美的压力情景既要符合测试主体的实际情况,又要对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做出合理预期,这样得到的压力测试结果才具有实际意义。
(四)压力测试的执行和结果分析
压力测试的最后两部分就是执行压力测试和报告测试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压力测试的执行方法多种多样,但目前比较公认和统一认知的有情景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最大损失分析法和极值分析法四种,前两种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又更加地普遍。敏感性分析法主要测量的是单个风险冲击对测试主体的某种风险类型造成的影响,如当GDP增长率下降一个百分点的时候,某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提高百分之几。该方法使用简单,便于操作,但完全忽略了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又不及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比敏感性分析法更为复杂,不仅需要对承压指标、风险因子做出正确的选择,还要构建合适的模型识别各风险因子之间、承压指标与风险因子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良好地界定风险因子的冲击大小和来源。尽管情景分析法要求更高,但在准确性方面其他方法难以比肩,因此情景分析法成为当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压力测试方法。如国际清算银行(BIS)在其一篇工作论文(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2001)中披露了全球43家银行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开展情况,其中国际活跃银行中有64%采用情景分析法,从事全球证券买卖的银行选择情景分析法的更是高达74%。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朱元倩,2010.压力测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学家,(2):70-79.
[2]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2012.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33-46.
[3]华晓龙,2009.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117-128.
[4]Franciso V.,Benjamin M.T.,Marcos S.,2012.A macro stress test model of credit risk for the Brazilian banking sec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8:69-83.
[5]Wong J.,Choi K.F.and Fong T.,2008.A Framework for Stress Testing for Bank's Credit Risk[J].The Journal of Risk Model Validation,1:3-23.
作者简介:黄梦超(1990-),男,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研究方向:货币银行。